肇庆这些地方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你去过几个?

肇庆发布
2017-03-26 20:24
+ 订阅

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这就是一个城市的魅力。

目前

肇庆有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见证了肇庆的演变,静静地诉说着过去

你去过几个呢?

德庆学宫

1996年11月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德庆学宫位于德庆县德城镇。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1971年重修。

学宫,本指学校,后指各级地方儒学之所,因与孔庙同设一处,亦称孔庙为学宫该学宫是岭南现存最古老的孔庙

学宫初建于子城东五里的紫极宫故址;庆历三年(1043年),康州知州事李仲求重建;元丰四年(1081年)迁至今德庆县城朝阳西路北。

德庆学宫现存大成殿、东西庑、名宦祠、乡贤祠为宋元两代建筑。

明间四根木质金柱不到殿顶,以12组斗拱承托平棋,呈“四柱不顶”之势。左右两侧重檐下,各省去中间两柱,使殿内减柱四根,独树一帜,为国内孤例

大成殿则是我国宋元木构建筑的珍品,对研究南方宋元木构建筑及其艺术有重要价值。

梅庵

1996年11月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梅庵位于端州区梅庵岗上,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当时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在六祖惠能插梅的地方建庵

主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祖师殿、前后天井、前后走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六祖井、两侧众缘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园等。梅庵山门前栽印度菩提树

明万历初、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及民国18年(1929年)、民国20年重修。

1979年,全面修葺,历时4年。1985年新建围墙。1993年5月,在大雄宝殿重塑三宝佛像。

1994年,重修韦陀、观音、地藏王塑像,修整山门两侧耳房,石阶及门前平台的排水系统,新建照壁和龟池,征集清代大铁钟一口悬挂于庵内。

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保养维修附属建筑常光亭、六云亭,新建禅脉堂、展厅、梅廊。

1997年,在庵东侧花园坡地建六祖植梅铜像。1978年至1998年春,梅庵为肇庆市博物馆馆址。

大雄宝殿是梅庵最为重要的建筑,其斗拱拱头无拱瓣,为宋《营造法式》问世以前的古风;斗底刻皿板,保留中唐以前古制,斗拱保留有拱栓、昂栓,这种结构法保存了宋代木构建筑特色,是广东现存宋代木构建筑的孤例,属全国罕见

悦城龙母祖庙

2001年6月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悦城龙母祖庙坐落在德庆县悦城镇,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誉为岭南古建筑的“三瑰宝”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龙庆忠教授评价为“古坛仅存”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集中两广技艺大师和能工巧匠,历时7年才告竣工。

它由巍巍的牌坊、雄伟的山门、独特的香亭、溢彩流光的大殿、圣洁的梳妆楼、古朴的碑亭、庄严的龙母墓等建筑物组成。规模宏大,庙中有庙,富丽堂皇。

龙母祖庙系岭南低水地区的庙宇,有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从梳妆楼到大殿、天井、山门直到广场,逐级递降,地势稍稍向西江倾斜,地板全由石板铺成,河水无法滞留。

每年西江大水浸庙,四周街道淤泥及膝,而庙内只需稍稍清扫便光洁如初。

自光绪三十一年重修至今,龙母祖庙历经风雨雷电,“瓦不漏、墙不裂、柱不弯、地不陷,防洪、防火、防雷、防虫”的设计堪称一绝;其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艺术,别具一格,技艺之高、数量之多、保存之好、文化内涵之深,令人赞叹。

前国家建设部顾问、总工程师章世清考察后赞誉为“建筑技艺之冠、技巧之首,有巧夺天工之势”。

龙母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的敬仰,且受到历朝皇帝的敕封。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龙母生辰诞、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龙母润诞(得道诞),海内外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从四面八方前来寻根问祖、朝拜龙母,络绎不绝。

正月初四龙母开金印吉日、正月二十二龙母开金库吉日、十二月十五龙母水灯节以及“两诞”、两个“黄金周”期间,龙母祖庙人山人海,兴盛之极。

七星岩摩崖石刻

2001年6月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七星岩景区内的摩崖石刻是全国少有的庞大摩崖石刻群之一。有唐朝以来石刻531题(志书有载而至今仍然未发现的31题)。

石刻大部分集中在石室岩内外,有333题,占62%。面积最大26.3平方米,最小0.03平方米。

七星岩摩崖石刻文体齐全,其中正书242题(汉文239题、藏文2题、外文1题)、行书147题、草书56题,另有行草、篆书、隶书、八分书、楷书、行楷、崖刻画等。

自唐以后各朝代石刻荟萃一起,包括罕见的南明石刻。

年代最久远有唐代李邕《端州石室记》,是李邕传世唯一的正楷石刻。此外唐代李绅、王化清,宋代包拯、周惇颐,明代吴桂芳、俞大猷,清代屈大均、陈恭尹等,均留下诗文题记石刻。

上世纪50年代后,星湖管理处将朱德、叶剑英、陈毅、郭沫若、沈钧儒等名人的诗词歌赋或题名镌刻在崖壁。

其中,清冯敏昌诗刻《七星岩五首》与黎简四言韵语《南服陨石》两石刻与唐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被清代书画家黄培芳誉为“石室三绝”。

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石刻书法艺术的宫殿,陈毅誉之为“千年诗廊”

七星岩摩崖石刻载了端州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以及朝代变更

肇庆古城墙 

2001年6月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俗称宋城墙,位于端州区宋城路。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端州知军州事江柬之筑土城墙,以作防御和防洪之用。政和三年(1113年),兴庆军节度使郑敦义将土城墙改筑为砖城墙,开有东宋崇、西镇西、南端溪、北朝天四门。

明、清时期多次修葺。至民国初年,城墙保持完好。民国13年(1924年)因开马路,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等被拆毁,城墙除披云楼一段外,全部拆低约2.33米,城门填塞,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上世纪80年代,扩宽人民路,拆除原城北闸口,城墙横剖面裸露,发现城墙两侧基础采用长方形红砂石或花岗岩石砌筑,尺寸的规格不等,有具体年号的城砖共22块

人民路城墙闸口西边,有覆盆式石柱础、长方形红砂石石条、砖块和卵石等杂件,是当年填土时把已毁庙宇、楼房建材一并埋入城墙“腹内”。

西门城基脚城墙很多砖有“军造”“巡司造”字样,南门斜坡城墙的一些城砖印有“高要县”“高明县”“德庆县”“广宁县”“四会”等文字,还有其他文字或几何印纹、象形图案。

城砖有多种不同规格,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结果。因此,古城墙被誉为“砖的博物馆”

1996年9月,维修墙体和城墙路面,恢复古城墙部分雉堞,修复北门(朝天门)和城楼的墩台,装上仿木城门(只作装饰)。在人民中路闸口处以平桥接通披云楼城墙。该工程于1997年1月竣工。

肇庆古城墙是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往期文章推荐

☞太天真了!网传闯红灯抓拍原理是假的!纯属坑爹!

☞【招聘】肇庆这些单位招人啦!找的就是你!

肇庆发布编辑部

编辑 江韵贤

供稿 市地方志办公室

以上内容根据肇庆地方志书、

《广东省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肇庆文物志》等材料整理。

加载全文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