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也走文艺范儿!顺德杏坛青田村欲走中国乡村文明复兴新路径

南方日报

3月19日,佛山市顺德春雨连绵,在距离杏坛逢简水乡约3公里处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孟建民和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陈为民,以及渠岩、王长百、陈进国、郭建华等国内著名乡村建设艺术家齐聚在村子的一处青砖瓦房前,见证“青田工作坊”“佛山市顺德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广东岭南乡村建设协同创新研究院”在这里揭牌启用。

杏坛青田村保留着原生态的乡村风貌和完整的乡村文明体系。 杏坛宣办供图

从远处看,透明的玻璃牌匾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渠岩意味深长的特别设计。未来数年,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乡村建设艺术家将联合本土村民、企业家、当地政府,在尊重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完整复兴青田乡村文明,并不着痕迹地融入现代生活,以探索出一条艺术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小村庄或迎来文明大复兴

青田村是隶属于杏坛龙潭村的一个自然村,面积约810亩,从村里开车经齐龙路行驶,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逢简村。但跟人流如织的逢简水乡相比,青田村有着年复一年的寂静清冷,鲜为人知。

约500年前,青田村开村,并在30多年前因为桑基鱼塘带来的农业繁盛而进入鼎盛时期。但随着顺德进入工业化时代,村里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走进工厂融入现代城市,青田村逐渐式微。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青田村总人口为700余人,约170多户,其中有人常住的大约100户。由于有些人家早早搬离但户籍并未迁走,难以准确统计村里的人口年龄结构,但村头巷尾只见老年人在走动,鲜见外来人和年轻人的面孔,便知这里和其他村庄一样,面临着空心化的凋敝困境。

吸引渠岩的是青田村因遗世独立而保留的完整。“青田实际上是被现代化遗弃了,正是因为没有人保护,这里保持了非常原生态的乡村风貌,我对它一见钟情。”渠岩说,青田村全是农业用地,没有工业区,没有小工厂,保留了完整的乡村体系,小桥、流水、榕树、民居、家宅、庙宇、书院等随处可见,这在高度工业化的顺德乃至珠三角已十分难得一见。

当前,青田村的核心部分是建于清代的古建筑群,以青砖瓦房为主,古香古色,未受到现代建筑的蚕食。但渠岩强调,他们并不是因为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而认定青田,恰恰相反,正是青田没有历史遗产需要保护,减少了保育的负担,才让渠岩和一众艺术家决定完整复兴这个最朴素的乡村。

“一直以来我们用遗产化的简单方式来判断乡村价值,但乡村最重要的不是文物价值,而是文明价值。如果因为强调遗产而过度商业化,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渠岩说。

换言之,渠岩不希望将青田陷入恶俗的商业旅游开发,“青田的未来是一个完整和充满活力的乡村发展图景,而不是单一经济功能的商业发展逻辑。”

◎九大“青田范式”共建乡村共同体

去年春天,渠岩带领其所在的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师生开始入驻青田村,并在追寻青田文化脉络的线索中,做出了青田范式的思考和建构。

渠岩提出了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青田范式,即建立在对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上,强调地方性(特例)的青田范式(经验),将以地方性成为主线。这九条范式包括乡村的历史、政治、经济、信仰、礼俗、教育、环境、农作、民艺、审美等各个方面,并作为完整体系进入青田,每条再以具体的线索作为基础元素展开,作为地方性传统来和时代衔接,并形成新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形态,建立丰富多彩的“乡村共同体”社会,以期使乡村走出困境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青田范式建立在青田的内生逻辑之中,也源自渠岩的十年实践以及对以往艺术乡建运动的反思。近十年来,一批艺术家走进国内偏远乡村,通过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重建民俗、举办文化节以及兴建乡村美术馆、图书馆等形式,让乡建运动再次引起全社会关注。

渠岩主持的“许村计划”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地处太行山区的许村,十年前是一副凋敝不堪的模样,村中青壮年选择了逃离。但许村留存下来的庙宇、戏台和民居,却完整地呈现了明清以来的历史脉络,这深深地打动了因摄影取景前来的渠岩,用艺术修复乡村的计划由此萌发。

曾经破败的许村如今恢复了活力,外出务工的青年人也逐渐回流。村里不仅有了艺术公社、有机农场、酒吧,5所高校的写生基地也设在这里。两年一度的国际艺术节更成为许村和周边村县的盛事。

和许村一样,青田村也保留了完整的传统文明线索。而和许村不同的是,青田计划将尝试用“去艺术化”的方式进行乡村重建。“青田的复兴不能是一场秀。”渠岩提出,青田的建设要用社会学的方式,要避免艺术家打着乡建的旗号将青田村变成艺术村,因为这会造成艺术乡建脱离乡土社会文化脉络与主体诉求,反而导致村民无处安身。

“青田是永远的青田,艺术家是谨慎地介入,村民才是复兴的主体。”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胡飞表示,青田村是该校在广东省内的首个乡建项目,也希望以青田村为试点探讨岭南村落文明复兴的新路径。

◎让村民渐渐发现自己家乡的价值

除了渠岩以及师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李人庆、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陈进国、当代艺术家王长百、环境与空间设计师郭建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奋、顺德清晖园博物馆副馆长李健明等,都是青田计划上的专家团成员。

去年12月起,郭建华对青田村的三处旧民宅进行活化,在不改变民宅原始制式的前提下,补充功能,实现内部空间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但一开始村民并不理解郭建华的工作。“直到我们给了合适的价格,将它们租下来,等村民见到旧民宅复活,他们渐渐理解了。”郭建华说。

“经过一年的交流,村民最大的改变是渐渐发现自己家乡的价值。”渠岩说,建筑的修复是从物质形态方面唤醒他们对家园的热爱,让村民明白老房子不是只有拆掉重建成洋楼才能跟现代化相通,但更为紧迫的是,道德伦理和礼俗的恢复要跟建筑以及经济修复同步进行。

跟人流如织的逢简水乡相比,青田村有着年复一年的寂静清冷,鲜为人知。杏坛宣办供图

渠岩并不讳言,现在乡村的主体价值沾满了现代化的元素,村民会用物质利益来判断你所帮助的价值。因此重建乡村的关系,需要不同权力主体之间不断调整彼此的角色。

幸运的是,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本土企业家,都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成立刚刚满一年的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由一批顺德企业家发起,是一个致力向社会推广村居文化的保育理念、发掘和研究村居项目保育依据的民间公益组织。

基金会对青田计划进行了资助,并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顺德区杏坛镇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

“当地政府也很配合,去年已经确定了整个乡村的用地红线,村民在听说改造计划后也没有进行乱搭乱建,大家还是希望青田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胡飞说,希望未来能吸引青田村的中青年回到家乡参与建设。

顺德区委常委、杏坛镇党委书记谢顺辉表示,青田项目的打造给杏坛美丽文明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一条区别于商业和旅游开发的蹊径,未来杏坛将携手各方力量,全力支持项目的建设,致力将青田范式打造成为“顺德特色、广东标杆、中国范本、世界影响”。


青田范式:

刘家祠堂,人与灵魂的关系(宗族凝聚);

青藜书院,人与圣贤的关系(耕读传家);

关帝庙堂,人与神的关系(忠义礼信); 村落布局,与环境的关系(自然风水);

礼俗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乡规民约);

老宅修复,人与家的关系(血脉信仰);

桑基鱼塘,人与农作的关系(生态永续);

物产工坊,人与物的关系(民艺工造);

经济互助,人与富裕的关系(丰衣足食)。

【撰文】蒋晓敏、王基国

编辑 朱苏娇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