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大塘
大塘镇,位于三水区北部,距离西南中心城区30多公里,北江贯境而过,东邻花都赤泥,北接清远石角镇。
这里仍旧保留着浓郁农耕文化的文明。黑皮冬瓜、大白菜驰名远近;佛山渔民最集中的区域,这里的渔民们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捕鱼方式;传统美食臭屁醋、北江河鲜,是口口相传的佳肴;永平碉楼、莘田村旗杆石群、大塘墟鬼楼是大塘古老文化的标本。
行走大塘,找寻传统社会的美,时间都慢了下来!
以船为屋的水上日子
油金大桥,三水北部唯一的跨北江大桥。大桥两旁密密麻麻停放着深色的小渔船,看似杂乱无章的渔船排列成长龙,煞是壮观。就在油金大桥旁,渔民们居住于此,以船为屋,逐鱼而生。
船大小不一,大多长不过数米,宽仅容两人并坐,但这却是几口人的家。早晨六点多,天蒙蒙亮,城市的人们还在睡梦中,大塘渔民们则刚结束一天的捕捞,从四面八方回到油金桥边。男人们的收获仍然不多,女人们则张罗着早餐,慰劳辛苦捕鱼整晚的男人们。
三水傍依西、北江,渔民众多,但随着渔获的减少,以及政府倡导的渔民上岸政策,如今仍在捕鱼的渔民日渐减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在坚持。大塘是佛山渔民最多的镇了,如果到大塘,一定要去油金桥底走走,看看渔民们的生活状况,体验一下以船为屋的生活,以及渔民们以渔为乐的心态。
水上婚礼是这群飘在水上的渔民最有特色的民俗了,但如今却难得一见。江边沙滩设宴,围炉叹歌传情,炮仗声声,笑脸盈盈,大塘的水上婚礼别有风情。曾有渔民口述,50多年前,撑船从岳母船上接新娘,大摆8围酒席,所有人席地而坐,足足吃了2天。如今这段记忆却只留在人们的回忆中了。
菜园子延续农耕文化
大塘傍北江,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然而,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失修,长年内涝外浸,生产极不稳定。史载,1931年,大水决莲滘基,田庐被淹,农作失收,不少人外出逃荒,远至南洋一带。后政府大修水利,旱涝保收,成三水主要粮产区。
农业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每逢周末,辛苦了一周的人们纷纷驾车“逃出”城市,大塘农业园中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扶老携幼,漫步田间地头,老人们忆苦思甜,年轻人欣赏田园风光,小孩们享受自由时光。
有媒体朋友就曾有一个梦想:在大塘农业园区辟出一块地,搭建一座小屋,周末居住,并在屋旁种上白菜、萝卜、冬瓜等作物,引北江清水浇之,既悠闲度周末,又有干净的蔬菜供一周食用。可惜,终日忙碌的同行此梦一直未能实现。
老建筑背后都有历史
论历史文化底蕴,大塘保留了不少青砖建筑,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
大塘东南部的莘田村,保留着旗杆石群,成为大塘曾经科举成绩的最好证明。距今140多年前的10月某一天,历史翻回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莘田村敲锣打鼓,该村第一位进士李仪清在这一年考取进士,宗亲们在祠堂前修筑旗杆石,竖起大旗,光宗耀祖。此后,该村有8位族人考取功名,其中李焕尧考取了殿试二甲,并钦点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而在莘田村数公里外的刘屋村、叶屋村,保留着百年碉楼,犹如电影《让子弹飞》中,南国一霸黄四郎的碉楼一样,坚不可摧。曾经冰冷的建筑物,如今却成为坚固的文化符号。一村之隔的永平圩上,曾经的当铺高高耸立,诉说着当年的威水。在大塘圩,还有一座青砖建筑,人称鬼楼,背后都有历史。
寻访这些老建筑,每次都是历史文化之旅,让我们真切地了解过去,了解那些传统社会的慢生活。 文/宾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