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乐昌,是许多年前从北方回来总听有人问车过乐昌了吗?到乐昌就入粤境了。
乐昌,因境内有乐石、昌山而得名,古时直属韶州,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因南越王赵佗曾在这里筑“赵佗城”,也有“千年佗城”的美誉。自秦代开始开发岭南,乐昌就已是广东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之一。秦末时期赵佗城的修筑,汉代武江河道的疏浚以及西京、乐宜两条古道的开通,使乐昌成为广东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素有“楚粤孔道”“广东北大门”之称。
我随广东省作家协会韶关采风团来到乐昌。“春水三泷发,惊流两壁飞。蹴天过叠峰,洒雪乱晴晖。”我们走过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感叹着粤北地理的鬼斧神工、壮美风光。赶到乐昌市博物馆已过晚饭时分了,敬业的工作人员仍忠守其岗。
深秋寒夜中,只见大汉建筑风格的乐昌市博物馆是那么内敛安静、端庄大气,矜持而不张扬,这是千年古郡县治所在地。厚重的人文历史、珍贵的出土文物,还有四野瑰丽的山水,让乐昌不愧为岭南文化重镇、粤北旅游要地。自古以来不少名贤将相畅游寓居乐昌,留连觞咏,比如汉代的桂阳太守周昕,唐代韩愈、陆羽,宋代的余靖、谭必等,都留下了不少文物和诗词歌赋。它还是著名抗日将军、民族英雄薛岳的故里。毛泽东、朱德、邓小平、聂荣臻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与敌人作战,如“南昌起义军革命活动旧址”在坪石皈塘,“红七军指挥部旧址”在梅花,“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第一师师部旧址”在老坪石共和街,1934年红军长征“红一军团一师指挥部旧址”在浆源村等。走进1号馆,我对“岭南文明走廊——乐昌商周至秦汉文物展览”很感兴趣。展厅是由省博物馆设计的,分“走进文明”“南越雄关”“岭表古道”三个部分,展出秦汉文物50多件,用雕塑、图片、实物再现了乐昌从商周到秦汉时期这一段历史。据悉,在河南镇大拱坪村后山发现春秋战国至唐代墓葬217座,出土文物2229件。现馆藏文物有5515件(套),汉代文物的出土排列在全省县级之首。一批珍贵文物和汉代文物为广东省内所罕见。一个县域地区,居然沉淀如此多的文物掌故,实属可贵。隔着厚实的防护玻璃罩,我久久地端详着一个汉代的陶罐。历经2000多年,它安于博物馆一隅,外表灰色粗糙,四方口,与底托等大,罐身肥满,有四边弧形曲线,突出大汉大度自信的遗风。夜色中透过仿汉屋檐下的灯光,仿佛看到2000年前一群群中原人正走在西京、乐宜两条古道上,进入那时还属南蛮之地的乐昌,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砥砺前行,耕拓岭南。
在乐昌采风的日子,除了人文乐昌,还有山水乐昌。如果说风光旖旎的山水是乐昌华美之旗袍,那么厚重的人文历史则是粤北品味之内核。趟过流泉飞瀑的龙王潭,深谷幽风,顽石峥嵘,溪涧清洌,古树葳蕤;在途经古佛岩路上只见层层梯田,金色秋稻,美不胜收;在乐昌城内的佛家72福地之一的西石岩寺,我呆坐在岩洞门口不想走了,一座城有这样的古文化遗址连在一起,窥见当地城区历史久远。西石岩寺与洞窟文化最早建于南朝,到唐宋时期已成为释、道、儒共尊之地,更珍贵的是还有宋代工部尚书余靖的《同游泐溪石室记》。
入夜的乐昌城是婀娜多姿的。乐昌市文化馆还为我们精心准备一台丰富的民间文艺节目。这里是乐昌文化集聚的阵地,汇聚了乐昌书画院、韶关九龄书画院乐昌分院、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花鼓戏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等单位。今晚演出的是乐昌花鼓戏保留节目《打鞭入城》。这种花鼓戏是广东省汉族民间小戏剧种,源于乐昌圈地作场表演的民间歌舞踩矮台,已入选了《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见舞台上那夸张的县官,清代的大红服饰,娴熟的唱作念打,浅表的故事情节,传扬更广泛的岭南民间的热情。
栖宿乐昌迎宾馆,枕着千年县治地,我禁不住想起宋代诗人李渤曾在这抒怀意境:“扫开盘石非无酒,流出桃花恐有仙。青史若能留姓字,直须来此钓溪烟。”
千年乐昌,一个岭南文化发源地,枕藉太多的历史文化和耕拓故事。
下次再来,诗意地栖居岭南乐昌。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