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广西来宾市的蔗农张大叔正忙着新一季的甘蔗种植,与其他蔗农不同的是,他继续使用药肥作为基肥: 先把土地翻平整,犁出一行行田埂,将蔗种一行行整齐地摆放到犁出的坑中, 最后将药肥顺蔗种排放处均匀撒施后覆土。他告诉记者,使用药肥让他省心了不少,一般一年施两次肥,就可以不再喷施农药,虽然成本比常规用肥用药要高,却大大节省了人力。
这只是广西甘蔗产区蔗农用肥用药的一个缩影,相比传统的种植模式,药肥的施用在甘蔗种植上可省去多次打药的劳力,在省工省力方面颇具优势。然而,药肥的推广难度却很大,认可度有待提高,药肥市场并未完全铺开。
正值甘蔗种植期,省时省力的药肥成了来宾市农资市场的抢手货
有肥力有药效,省工但不省钱
药肥在甘蔗上应用优势显著。传统上,甘蔗田间栽培和种植管理需要用人工12 次,而使用药肥产品后仅需要人工5 次。此外,使用药肥可解决甘蔗生产过程中重复施药的问题,提高安全性。由于劳动力缺乏,省时省力成为农户追求的目标,药肥因此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副所长安玉兴介绍,药肥顾名思义,就是把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与肥料(氮、磷、钾、中微量元素、有机肥等)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加工融合在一起, 形成外观为圆形颗粒(类似复合肥或尿素的形状),具有防治作物病虫草害作用并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大、中微量元素的综合性药肥颗粒混剂。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30 多个药肥产品取得登记(有的是子母袋)。在已登记药肥中,农药部分的药效以杀菌剂和除草剂居多,主要防治移栽水稻田一年生杂草和立枯病、青枯病,还有一部分杀虫剂;药肥的剂型以颗粒剂居多, 使用方式都是直接撒施。
“药肥在甘蔗上应用优势显著。”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农友农业技术服务部总经理黄伟介绍,传统的新植甘蔗田耕作过程是开沟、撒地下害虫药、撒肥、4 月初打钻心虫,一直到10 月份,田间栽培和种植管理需要用人工12 次, 而使用药肥产品后仅需要人工5 次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安全性也是药肥的一大优势。传统上,蔗农会利用喷药或撒药来防治蚜虫,但在气温较高的10 月份, 甘蔗长得高、密,通风条件较差,若蔗农防范意识薄弱,被农药熏中毒的事件常有发生。而药肥解决了10 月份以后重复施药的问题,提高了蔗农种植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目前,在甘蔗种植过程中,药肥和普通肥料的施肥时期一样,用量也大致相同。多数药肥产品在作底肥时的施用量平均为50kg/ 亩,追肥时的施用量为100kg/ 亩,且施肥方式以撒施为主。然而,相对普通肥料和农药来说,药肥使用成本也高出不少。
蔗农开始种新一年的甘蔗,药肥此时可作底肥使用
据估算,目前药肥产品的主流价格为120-180 元/ 包(50kg/ 包), 如广西田园的“蔗得金”产品,零售价为170-180 元/ 包, 若按照170 元/ 包的价格计算,蔗农一亩地的药肥成本为510 元左右,这比使用普通肥料高出近300 元/ 亩。
近几年,在糖价低迷、种植产出比较低的情况下,蔗农种蔗积极性下降, 所以药肥在蔗农中的使用普遍性并不高。
药肥产品众多 质量参差不齐
记者走访蔗区发现,药肥在农资店的“出场”率较高,每两家农资店便会有一家出售药肥。在崇左市扶绥镇农资一条街,当地一位农资经销商告诉记者, 目前崇左乃至广西地区的药肥市场产品繁多,崇左当地药肥产品以甘蔗专用肥为主,且多为杀虫类药肥产品,主要防治的虫害有螟虫、白蚁、蓟马、蚜虫等。
市场上以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东中迅”)和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西田园”) 的药肥为主,如广西田园的“蔗得金”, 广东中迅的“迅之星”等,此外,广西国农农资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蔗立得”、广西农战士高工效技术有限公司的“蔗高旺”,以及名为“蔗多宝”、“广蔗”的药肥产品也较多见。
实际上,药肥在农资领域并不算新鲜事物,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了药肥研究,进入千禧年后,逐渐有药肥产品诞生,最开始以除草药肥为主, 当时以广西乐土的药肥产品“金稻龙” 最为畅销,2007 年该产品销售额超过两亿元,药肥因此一度成为行业人眼中的“金矿”。
但好景不长,越来越多的假冒产品横行,在鱼龙混杂和无序监管的市场中,药肥的口碑好坏不一,销量持续下滑。2014 年,央视新闻《药肥变“毒药”! 广西2000 多亩蔗田减产近五成》报道了广西部分蔗农因使用谷歌药肥, 致蔗苗药害的情况。经检测,谷歌药肥标注的主要农药成分“苏云金杆菌”并未检出,却含有隐性成分噻虫胺和噻虫嗪,复混肥养分氮磷钾含量也低于宣传的10 个百分点。
新闻一出,给药肥行业迎头一棒, 本来就饱经质疑的药肥被无处不在的“黑心作坊”越抹越黑。2014 年,广西农药检定所对区内179 家农资经营门店开展药肥专项监督抽查,47 个被抽查药肥产品中,仅4 个获得农药登记证,36 个获肥料登记证,还有7 个无任何证号。而对抽取的21 个样品进行农药有效成分检测发现,4 个获得了农药登记证的产品仅1 个合格,其他3 个都检出了隐性成分,2 个无证产品均检出农药成分,15 个获肥料登记证产品,虽然标称有农药成分,但仅3 个检出。
目前,受到严格的市场监管,冒牌产品有所削减,但农资市场仍然存在浑水摸鱼的“药肥”产品,甚至有经销商将农药产品称之为“药肥”出售给蔗农, 不仅达不到标称效果,还有发生药害的隐患。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仅来宾市场, 实际存在的药肥产品就多达100 多种, 但80% 的药肥为不合格产品,一些企业在推广过程中更是以打擦边球的形式愚弄消费者,再加上市场监管不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逐渐显现。
行业标准缺失,生产技术难关多
我国尚未有药肥产品的行业标准, 也因此,农药企业和肥料企业对于药肥产品的登记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可以明确的是,生产农药、肥料混配产品必须依法进行农药登记,混入的肥料列入登记目录的还必须同时进行肥料登记。
由于目前我国药肥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药肥生产缺少行业标准,市场管理混乱,导致假货、次货横行,对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安玉兴认为,药肥市场混乱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违规产品泛滥,市场监管责任不清;产品匆忙入市,使用效果、产品安全堪忧。
据了解,在药肥产品的混配结构中, 肥料的占比多达98%-99%,同时也瓜分了农药20%、肥料30% 的市场份额, 这也是肥料企业和农药企业对药肥产品的登记归属存在争议的原因。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陈友权曾明确表示,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多项规定,生产农药、肥料混配产品必须依法进行农药登记,混入的肥料列入登记目录的还必须同时进行肥料登记。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吴礼树曾表示, 除草药肥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尤其是质量不稳定,除草效果不够好,对于一些常见的、非顽固的杂草,防治效果还可以,但对于大面积暴发的草害、顽固杂草却显得无能为力。
“这对生产工艺和使用方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安玉兴认为,药和肥混合在一起使用需要特别谨慎,特别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肥料混用。有的企业用生产阿维菌素的下脚料加工药肥,药效虽然好,但可能对农产品不安全。
国际上主要是除草剂和肥料混用, 其他农药和肥料混用的很少。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农药和肥料混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沉淀或生成其他物质,降低药效肥效;二是在使用方式上,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农药和肥料的时机、适合的部位、用法用量都有区别,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发挥原有效果, 还会带来副作用,造成浪费和环境压力。
在药肥产品中,农药的含量通常很低,尤其像苄嘧磺隆这样超高效的除草剂,每亩1g 即可达到除草效果,因此要做到“绝对均匀,严格控制用量”, 就要求生产企业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针对药肥发展,安玉兴认为,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农药、肥料混用或结合使用,研究农药、肥料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找到避免农药、肥料间的拮抗作用及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方法,增加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令药肥获得最佳的应用效果,减少农药与肥料的用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产量的效果。其次要加强市场监管, 明确药肥登记范围,肃清行业乱象。
2016 年8 月,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牵头指导下,药肥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据悉,该专业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向相关部门提交和推进药肥产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产业、产品数据库, 推进产品联合登记等,尽快让药肥产业发展步入正轨。
随着国家对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的进一步推进,“省工省时”越来越成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可以预见,在行业标准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下,药肥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甘蔗区特殊种植和农资生态系统下,如何解决甘蔗区农资难题?如何让糖厂和市场农资企业效益最大化?3月20日,第二届甘蔗高产全程解决方案高峰论坛暨首届甘蔗水药肥一体化峰会将在广西来宾市来宾饭店举行,届时将邀请甘蔗产业权威专家、糖厂负责人、主流农资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甘蔗农资难题”。同时,各级糖业协会代表、“双高”基地负责人及广西区和来宾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也将针对甘蔗产业新发展和新问题展开讨论,共同为我国2300多万亩的甘蔗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会议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