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十三五”教育规划公布,未来4年内会有这些变化

南方+ 记者

特殊儿童入学难,适龄幼儿入园贵……这样的问题还会持续下去吗?答案日前揭晓。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印发了《中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四年内,中山市各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到2020年,全市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100%;将新建、扩建11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应对新一轮入学高峰;高等教育方面力争引进1至2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和工程技术类高校来中山独立或合作办学。

现在809所学校在校生513878人

“十二五”期间,中山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数据显示,从2010学年至2015学年,全市幼儿园从435所增加到481所,在园幼儿从96347人增加到129617人;小学从212所调整为205所,在校生从237846人增加到276744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从76所增加到82所,在校生从108053减少到98245人;高中阶段学校从39所调整为34所,在校生从77282人增加到87603人,普职比从58∶42调整为54∶46;中山还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从943人增加到1365人(含随班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从43696人增加到49921人(不含成人教育)。

中山市积极推进教育云服务系统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首个教育云计算中心机房,建立起多个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构建了灵活、可靠的教学资源集群。构建多元开放的综合性网络结构模式,开发了10多个系统平台,构建起共建共赢的联动式运营模式,有效推动了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开放共享的教育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山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双重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突出体现于市镇之间、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还不够均衡,尚需进一步有效破解;职业教育体系仍需完善,办学规模、层次、水平以及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度均需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还需进一步优化,人才聚集效应、特色优势及服务经济社会的实力与能力尚需加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制度、措施及教育培训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4年内新建扩建116所公办学校

随着新一轮入学高峰的到来以及二孩政策开放,“扩容”一直是这几年的热点词。按照《中山市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山市2020年义务教育总学位为458457个(小学314779个、初中143678个)。为达到该总学位数,《规划》中要求“以深入挖潜为主,盘活存量;以适度新建为辅,扩大增量”,主动应对中山市义务教育入学高峰。到2020年,全市新建、扩建116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约46.5万人(小学33.5万人、初中13万人)。

规划提出,要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扩大免费义务教育范围,按省规定的标准将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按照“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要求,各镇区将满足本市户籍人口的适龄子女入学后剩余的公办学位的80%以上用于安排积分入学;要通过扩大班额(在规定标准内)、增加班数、扩建新建学校、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等多种途径和办法,增加公办学位,确保实现“两为主”目标。

《规划》还提出,推动高中阶段教育集约、优质、特色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高中阶段教育。以集约化办学为思路,积极探索“学区一体化管理”、“一校多区”、学校联盟、教育集团等办学新形式、新机制,打破区域、校际教育资源“藩篱”,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义务教育招生方面,规划明确,小学招生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制度。小升初全面实行学区制、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禁将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和升学的依据;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推行中职学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制度,探索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转学和学分互认制度。

引入1-2所世界名校落户中山

作为中山教育的最大短板,高等教育近来年愈发受到重视。早在几年前,中山市就提出要引入国外知名高校,重新构建全市的高等教育体系。规划再次明确上述内容,指出要以提高城市知识化程度,聚集高层次人才,助推城市发展为目标,立足中山发展实际,建立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布局结构合理、质量效益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规划明确,要进一步加强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提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支持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办好中山校区,大力支持3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快速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澳门科技大学项目建设;力争引进1-2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和工程技术类高校来中山独立或合作办学。到2020年,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以上。

中山还计划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促进教育国际化,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的创新,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办好接收港澳、台湾和外国人子弟的学校,探索开办国际学校。大力推进中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

南方+记者 

编辑 朱晓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