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组老照片
它唤起了“老海珠”的记忆
于 是
我们决定寻走当年
让“当年”和“今日”交织
牵你一起回忆历史
昔日的农田村舍
如今高楼林立
海珠巨变了......
江南大道今昔
联星大队 摄于1985年
▲“江南大酒店”(也称农民大厦,今为:珀丽酒店)1984年3月18日破土动工,正在拔地而起,其时的江南大道仍处于发展阶段,马路两边只有简陋的几栋商住楼,商业也不发达,一眼望去“江南大酒店”鹤立鸡群,傲视同侪。
如今的江南大道
▲时隔32年,江南大道如今商楼林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一派南国商都繁华景象,成为海珠区商业交通要道。
古塔新友
风和大队 摄于1973年
▲风和大队红旗大围是蔬菜生产基地,远处是离广州市中心最近的赤岗古塔。
如今的赤岗塔与广州塔
▲今日的赤岗古塔旁,往日的菜田已是高楼林立,新建的城市地标“广州塔”屹立在珠江边,与古塔为邻,共同见证广州的巨变。
古塔见证琶洲变迁
琶洲大队 摄于1978年
▲琶洲古塔远近闻名,周边是琶洲大队的甘蔗、香蕉种植地。
如今的琶洲塔
▲今日的琶洲塔旁。历史将此地变成世界知名会展中心。耕地变商都,屋村变小区,琶洲村正在改造,村民已住进新房子。
水乡小洲河西桥
小洲村 摄于1978年
▲当年的小洲村,河水清悠,小船荡摇,小鸟和唱,小桥通寮。
如今的小洲村
▲当年小洲村河西桥还在,河道依旧,小艇停泊,两岸新楼林立。小洲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重现往日水乡美景。
水闸新姿
石榴岗 摄于1978年
▲地处官洲南郊珠江网地带的新滘区,丰收不忘搞好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一百四十万元,将全区临江四十五公里堤段砌成高标准水泥石堤,入冬以来已建成四公里,还改建了二十一座电动升降水闸,建成后的水闸河堤将可挡住暴潮的侵渗,确保四万五千亩良田夺丰收。图为新滘石榴岗水闸雄姿。(文字说明为当时报道记载)
如今的石榴岗
▲七十年代新建的石榴岗水闸今天雄姿依然,经过修整加固更显靓丽,继续发挥调水防汛功能。当年高耸远处的地雷状海军基地储水塔,如今渐被楼宇掩映,见证这地区的发展变化。
运动场变名企
江贝村 摄于1974年
▲运动场变名企 计划经济年代,公社兴建运动场,发动各大队社员参加义务劳动,附近国营友好单位也派推土机支援。
如今的江贝村
▲公社运动场地块在改革开放后建设成为广州百事可乐汽水厂生产基地,这是在运动场边建起来的该厂办公楼和大门口。
农械厂巨变
新滘敦和 摄于1977年
▲新滘公社农械厂原来生产农用抽水机,这是原厂正门。改革开放注入新机,变成广州第一水泵厂,后发展壮大为广一集团。
如今的敦和路口
▲昔日新滘公社农械厂所在地,如今广州大道从身旁穿过,过去简陋的厂房已不复存在,广州市第一水泵厂亦已转制转型,退二进三,厂区发展成为广州南中轴电子商务园区。
公社礼堂原址今貌
江贝村口 摄于1974年
▲新滘公社地处大塘村口,江贝村山岗旁,当年公社大礼堂是附近村庄最大标志性建筑,建于1958年,旁边小白楼是公社招待所,当年接待过不少到来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宾。
如今的江贝村口
▲公社礼堂后来建设成为新滘镇人民政府办公楼,2002年撤销新滘镇人民政府后,此处建设成为海珠区科技创业园和广州市留学人员创业(海珠)基地。
上涌河今昔
上涌村 摄于1983年
▲昔日广州市新滘公社摄影组经常组织到水乡河涌创作,上涌村河段清流如许。
如今的上涌村
▲今日的上涌河经改造,两岸砌石栏杆,成为市民休闲去处。
如今回头一看
山还是那座山
河还是那条河
但我们通过这一个个凝固的瞬间
看到山水之间蕴藏的历史内涵
作者:杨对荣
一九四五年十月生于广东普宁
一九七二年,任广州新滘公社(后改镇)文化站站长,从事群众文体和摄影宣传报道工作。
姓名被录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出版《融情于镜》、《村里往事》、《广州城乡那些往事》、《郊乡变奏》等多部专集画册,以及编审出版数以百计画册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