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汤显祖,
你会首先想到《牡丹亭》?
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时吟过的句子↓↓↓
或许你还不知道,自号“清远道人”的汤显祖也有一段浓墨重彩的“清远情怀”。今天,发布君带大家探寻一下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在清远留下的痕迹。
背景
汤显祖途经清远留诗18首, 清远民歌、 峡山、英德等山水人文入诗,中山大学文学博士、 古文献所兼职研究员周松芳建议清远可挖掘与汤显祖诗文中相对应的地名文化
万历十九年 (1591年),汤显祖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广东徐闻添注典史。
赴任途中,途经清远,留下诗作18首,清远民歌、峡山、英德等山水人文入诗,如,在峡山上游的白泡潭,作《峡山上七里泡潭,为易名绀花》。
“汤显祖的清远行”
古典文化分享会
2月18日下午,新华讲堂举办了“汤显祖的清远行”古典文化分享会,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古文献所兼职研究员周松芳,南方日报出版社副社长、编审谭庭浩对谈,共论“清远道人” 汤显祖的清远故事。“遇到一处水潭, 也要为其更名,可见当地山水曾让他深有感触。” 周松芳建议,清远挖掘汤显祖文化,可以找出汤显祖诗作中提到的地名所在地,与其诗文映衬。
本次活动由清远市委宣传部指导,清远市新华书店主办,活动还专门邀请工昆曲闺门旦,上海代代传承文化有限公司昆曲、古典音乐推广人张洪冽女士演唱《牡丹亭》唱段 “寻梦” , 并讲述昆曲背后的故事。省市文化界人士,文艺爱好者等近百人参加活动,并进行现场互动。
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戚华海为活动致辞,他表示,
“
在网络时代,大家都习惯了当“低头族”,不妨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譬如,我们可以在一个午后,对一杯清茶,重温游园惊梦,重温汤显祖带给我们的爱与感动。他邀请大家常聚新华讲堂,重温曾经的梦想。
”
据悉,新华书店今年在一米阳光文化体验馆内开辟“新华讲堂”栏目,拟定期邀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和读者分享自己的见解。《汤显祖的清远行》是新华讲堂的第一讲。
汤显祖的“清远情怀”
是怎么来的?
自号“清远道人”
或得名于清远
汤显祖自号 “清远道人”,虽无明确证据表明其与清远相关,却也是他与清远冥冥中的缘分。周松芳介绍,汤显祖行经清远,留下诗作18首,其中多可见其对清远山水人文的深情厚谊。
行经英德境内,汤显祖写有诗作 《英德水》,“ 濛浬炊烟湿,矶头弹子圆。回帆双白鸟,欹枕一晴川”,读来美景仍入目可见。
行往翻风燕滩,有诗《翻风燕滩》:“掠水春自惊,绕塘秋不见。漠漠浪花飘,一似翻风燕。”其中,“绕塘秋不见”句,自古逢秋多寂寥,“秋不见”,也可以读出此地带给了他不一样的心情,有明媚开朗之感。
进入峡江地带,写了《大庙峡》诗:“飘渺香炉峡,雪祠山翠中。蛮歌听不见,丛竹暮江风。
出浈阳驿,经浪石滩,作《浪石滩》诗:“雨湿浈阳暮,风鸣浪石寒。鸬鹚飞不起,横过钓丝滩。”经大小银瓶二滩、钓丝滩、浈阳滩,又临浈阳峡,吟《浈阳峡》:“窈窕香炉峡,玲珑皋石山。翠禽回浪急,玄狖接峰间。”唱浈阳峡之险峻。
《(道光)英德县志》称:“浈阳峡在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游。”明初著名诗人汪广洋,南贬广东途经此处,亦有《浈阳峡》诗:“洒面凉风吹酒醒,野猿长啸树??。短篷已过浈阳峡,两岸云山不断青。”
出浈阳峡,前行洸口至星子镇水口(今属连州)一带比较平缓。随后进入峡江地带,香炉峡接大庙峡。此处,汤显祖写了《大庙峡》诗:“飘渺香炉峡,雪祠山翠中。蛮歌听不见,丛竹暮江风。”徐朔方先生系时于浈阳峡之前,误。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由清远中宿峡,溯舟北入大庙峡,顿觉险峻远甚中宿,作《大庙峡》诗以纪:
亭午泊中宿,已信江路狭。
斜阳弄曛黄,迤入大庙峡。
瀺灂几派冲,嶻嵲两峰夹。
横崖窥客舟,仰首黑云压。
颇疑蛟龙宫,石柱颠倒插。
怪石巧遮拦,层递俨置闸。
缘坡被菅茅,过岭叫鸭颊。
冬江风景殊,喜值我来恰。
舟师仄足行,背缆贴山胁。
捷如倒饮猿,肩臂自相接。
须臾下平冈,出险才一霎。
平生慕飞仙,焉得终日挟。
受清远情歌影响颇深
清远之行对汤显祖产生的较深影响,也在清远情歌——踏歌。早在《夜泊金匙》中即写道“丛祠海客饶歌舞”,《清远送客过零陵》则有“清远江前唱《竹枝》”。
《岭外送客平乐下第》也写到踏歌:“南行三十六滩泷,依旧龙门得化龙。别有清湘起愁色,踏歌人望九疑峰。”
因为挚爱,汤显祖甚至还仿作了两首《岭南踏踏词》:“女郎祠下踏歌时,女伴晨妆教莫迟。鹤子草粘为面靨,石榴花揉作胭脂。”“笑倩梳妆阿姊家,暮云笼月海生霞。珠钗正押相思子,匣粉裁拈指甲花。”
而峡山上游的白泡潭《峡山上七里泡潭,为易名绀花》,“树光吹峡雨,苔色动江霞。泡影非全白,沾衣作绀花。”专门为一处水潭更名,也足见其喜爱。
周松芳表示,《牡丹亭》男主人公柳梦梅有着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岭南民歌“辞必极其艳, 情必极其至, 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自已” 的特色, 对 《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的爱情追求,应该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从翻越梅岭南进入广东,再到清远结束山岭间旅程,短短数百里,寻常只需三五日,而作诗十八首以纪其壮游之兴,所作之多,依笔者管见,在比较有名的诗人中,还没有超过他的。由此可见他心绪之佳,笔力之健,对清远山水人情之眷恋礼赞,人称其清远道人得名于清远,或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