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君
这两天,发布君推出图解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和梅州市第七次党代会的精神。今天,推出最后一期学习文章,这些党史知识你都了解吗?明天就要开始答题咯!
part
1
建军节
每年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俗称“八一”建军节。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带领北伐军三万余人,在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领导下,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 “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 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
part
2
打不垮的红色交通线
在上世纪30年代初,党中央机关秘密设在上海,而中央苏区核心区却在赣南、闽西一带。为加强苏区与党中央的相互沟通联系,由毛泽东提议、周恩来亲自主持,开辟了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进入中央苏区核心区的长达三千公里的红色交通线,成为连接党中央这颗“心脏”和中央苏区这个“躯体”的“大动脉”。
中央红色交通线建立后,大埔交通中站成了一个重要交通站。不仅沟通上海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文件信息来往,还护送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向苏区输送民用军用等重要物资。据统计,1930年至1934年间,交通线和大埔中站曾安全护送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等200多名党、政、军领导和一大批电讯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并安全运送药物、布匹、食盐、电讯设备等苏区民用、军用重要物资共300多吨,为中央苏区军民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以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进行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香港—汕头—大埔—闽西这条交通线成为苏区和外界联络的唯一渠道,被誉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毛泽东曾把这条交通线生动地比喻成“人体的血脉。”
part
3
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厚重,传颂着元帅儿时的故事,展示着伟人的丰功伟绩。叶剑英纪念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占地面积482亩,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是一个集展现伟人风范、缅怀伟人功绩、弘扬客家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念园。纪念园广场庄重典雅的牌坊正面横额刻“盛德若愚”,背面“风范长存”。正面长联“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风云铁马啸,英才盖世满腹良谋匡扶政局国基安。”赞扬了叶剑英元帅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part
4
三河坝战役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3日,两万余人撤离南昌南下,9月18日到达大埔,9月20日从三河坝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沿韩江进军潮州、汕头,一路由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直属教导团共约三千多人,据守三河坝,以防敌人从闽西、梅县抄袭我军主力。10月1日,国民党钱大钧部三个师约两万多人,由梅县松口乘船沿梅江而下,向三河坝扑来。起义军在朱德副军长和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等同志的指挥下,在东江工农军一部的配合下,与敌激战三昼夜,打退敌人无数次进攻,歼敌数千人。在三河坝战役中,担负掩护部队撤退的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与敌人展开肉搏,全营官兵壮烈牺牲在笔枝山。
为保存实力,朱德率部突围,撤出三河坝。后辗转湘赣,在发动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建立了第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
三河坝战役,在笔枝尾山头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起义军将士的鲜血,曾经染红这里的山和水。据报道,1963年建设纪念碑时,挖出来的烈士骸骨,有满满4大缸;1974年建设纪念碑护栏时,又挖出许多遗骸,其中许多战士,手里还紧握着枪……激战残酷的战斗,撼人心魄的场面,后人可以想见。
正如史学家、中央党史研究室石仲泉主人所称:“扼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军,存蓄革命种,共举井冈旗”。“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也将重写”。
以上内容综合梅州日报、客家香格里拉、红色古镇秀美三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