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有201处文物保护单位,你去过哪些?

江门日报 2017-02-15 11:16

日前,江门公布了第七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共有7处文物点入选。据了解,这7处文物点包括工业遗产2处,分别为江门市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附属码头和江门船厂;古墓葬1处,即江门市蓬江区棠下凤凰山宋代黎待举墓及墓群;近现代重要史迹2处,分别为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和林锵云故居;古建筑2处,分别为慈溪本厚堂赵公祠和宏仁堂薛氏祖祠。

据统计,截至目前,江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已达2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另有广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据悉,此次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是五邑侨乡人民历史记忆和智慧的见证。接下来,江门文物行政部门将联合城乡规划部门抓紧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

据介绍,此次入选的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工业遗产是江门城市记忆的见证;近现代重要史迹则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古建筑则是研究宗祠文化和古建筑的“活化石”。

江门文物保护单位这么多,你去过几处?此次入选的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有何意义?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第七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棠下凤凰山宋代黎待举墓及墓群

黎待举墓及墓群始建于南宋淳佑五年,清道光年重修,至今保存完好。穴前有凤凰池30余亩,九塍十三坑,四水归源。黎鹏,字君则,号待举,是宋隆兴二年进士,奉旨任广州府学正,后定居新会都会里,去世后赐葬于棠下虎岭凤凰山。

黎氏墓群。

据黎氏族谱记载,近年来,黎待举公后代名人辈出,有元末清初著名学者黎贞,清乾隆武解元黎大刚,清代外交官黎荣耀,现代名人黎雄才、黎子流等,自黎待举公以来,历代黎氏有功名爵禄的后人才能安葬在凤凰山,目前有名人古墓葬十座,棠下虎岭凤凰山从而形成了广东黎氏先祖的古墓群。

专家点评

据黎氏族谱记载,近年来黎待举公后代名人辈出,黎待举墓及墓群,不仅仅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对江门考古工作和历史文化研究也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些知名家族的优良家风和传统,将激励我们后人更加努力。

江门市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附属码头

江门甘化厂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项目,是当时我国引进规模最大、第一个通过与国外资本及技术合作共建成功的项目。当年,江门甘化厂实行综合利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工业发展模式,综合利用甘蔗发展制糖、造纸、酵母、酒精等产业,推动了全国工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制糖车间正门。

据悉,制糖分厂在设计之初称为北街糖厂,建成后与江门纸浆厂合并为江门甘化。制糖分厂全套设备均从波兰引进,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碳酸法制白糖,日榨甘蔗3000吨,日产蔗糖600吨。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产糖工业基地,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糖厂”。

现存江门甘化厂制糖分厂是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面阔95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4275平方米,附属码头位于制糖厂东侧约80米处。

专家点评

江门甘化厂工业遗产作为江门最重要的工业文明遗存,见证了江门乃至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国经济对外交往的历史,凝聚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别是江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工业文明的记忆。

江门船厂

广东江门船厂有限公司前身是江门船厂,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江门船厂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生产高峰期,制造了大量铁船、工程船、运输船等不同用途的船舶,还曾造香港最大的拖船。

江门船厂外景。

后由于蓬江河的修建,造好的大船无法“出海”,陆运逐渐取代水运,船厂发展缓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被广东天健集团全资收购。船厂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分为多幢厂房、船坞、库房、办公楼和宿舍等。自船厂破产日起,随着大部分设备的撤离,只剩下大型吊机若干台,厂区内之前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物自然损坏,欠缺管理人员,厂内杂草丛生。随着市政府对工业遗址保护的重视和“潮人径”的建设,厂内杂草乱树被清除,大量管理人员进入,船厂逐渐恢复昔日清洁干净的面貌。

专家点评

江门船厂内现存完整的码头、船坞、车间和吊机等机械设备,它们与蓬江河一起见证了船厂从鼎盛到衰败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江门船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门工业繁荣的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之一。

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

新会大泽旧址位于大泽镇同和村委会虎爪里,是周总理当年视察大泽五和二社时召开干部和群众座谈会的地方,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五和二社社委会办公场所。

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大厅。

专家点评

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根据历史文字、照片等有关材料和老党员的口述,精选了有关周总理当年视察大泽五和二社的照片、题词和实物等,进行重新布展。如今,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已成为新会区“爱国主义及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对于我们后人有着不言而喻的教育意义。

林锵云故居

林锵云故居座落于新会区罗坑镇下沙大来里,故居一房一厅。罗坑镇政府、下沙村委会在2010年,对林锵云故居进行全面维修。经维修后,故居保存现状更完好。林锵云故居为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林锵云故居外景。

专家点评

抗日英雄林锵云的事迹广为人知,将其故居列入市级文保单位,有利于保护其生前故居的完整性。同时,故居展示了林锵云同志领导珠江三角洲武装部队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迹简介,故居也是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我们有着深刻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慈溪本厚堂赵公祠

慈溪本厚堂赵公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慈溪村上联里,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为该村开族宗祠,2014年完成全面维修。祠堂坐东北向西南,现为一路三进,现存前院、头门、13日井、中堂、后天井、后堂及两廊,通阔11.8米,通长57米,占地面积672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15平方米。该祠堂有一定规模,壁画保存较好,是宋室皇裔村的代表建筑之一。

慈溪本厚堂赵公祠外景。

专家点评

慈溪本厚堂赵公祠规模恢弘,建筑风格保留完整,祠堂内壁画保存完好,是宋室皇裔村的代表建筑之一,对于古建筑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宏仁堂薛氏祖祠

宏仁堂薛氏祖祠位于新会区古井镇长沙村南里。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祀开村始祖友兴公,曾用作校舍,2008年维修后用作文化活动室。

宏仁堂薛氏祖祠后堂。

专家点评

中国的宗祠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体现独特历史人文民俗、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礼法道义、睦族爱国、孝心和谐,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某种意义上说,宗祠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祠堂留对于后人而言,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通讯员 叶娟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江门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及江门市第七批市保申报资料)

专家点评|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 江门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吕明

编辑 潘伟珊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