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是元宵节
小伙伴们都吃汤圆了么?
小编在此祝各位亲
圆圆满满,平平安安!
为弘扬古邑揭阳年俗文化,反映揭阳人民欢乐、祥和、文明的节庆氛围,繁荣网络文化,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助力揭阳创文,共同推动揭阳振兴发展。由中共揭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揭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揭阳办事处举办的农信杯“家乡美•年味浓”微信摄影大赛系列采风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一到元宵佳节,古城揭阳又到了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一大批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争相上演,将整座古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可谓是行人如潮,花灯似海,夜空若昼。
昨晚,小编随着采风团的各位摄影师出发前往普宁军埠大长陇村拍摄“贺灯”民俗,快快随着我们摄影师的镜头来感受现场的热闹气氛吧~
普宁军埠大长陇“贺灯”
“乡市迎神张灯,大族家悬各样灯于共祖堂会饮。”明万历《普宁县志》在讲述普宁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时,如此写道。
傍晚,军埠大长陇“贺灯”如同往时一样开始了......密集的锣鼓声如雷振心!
摄影:黄小邓
摄影:郑力子
摄影:黄逊彤
摄影:黄重明
摄影:黄逊彤
▲在黄昏的蓝色天幕下,请灯的长龙从四面八方蜂拥至村里的东门埕,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采风团抵达“贺灯”现场啦!看,远处那些身影,各位摄影师已经在楼顶处各种抓拍啦~
摄影:杨小蔚
▲正月十四、十五夜,大长陇“贺灯”队伍绕村游动,如龙如萤,热血沸腾,让人叹为观止。
摄影:黄小邓
▲《传承》村民持灯从家庙出来
摄影:黄志辉
摄影:黄重明
▲“贺灯”现场灯火通明,人山人海
摄影:郑楚藩
摄影:袁楚生
摄影:黄小邓
摄影:杨小蔚
▲大长陇“贺灯” 点一盏灯 护一方人
先通过两个小视频看看现场多热闹吧↓
▲摄影师们全身心投入到拍摄中,点赞!
在普宁各地元宵营灯活动中,军埠大长陇“贺灯”允称规模最为盛大、景象最为壮观。据介绍,该村人口约4万人,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日,村民将供在家中的灯笼取出,于门上插上榕枝、绿竹,在东门埕神厂前请灯,而后持灯按既定路线回家,把请来的灯笼安插在“米缸”之中,整夜供灯。请灯结束后,村里“老爷”(神像)集中巡境,村民们在整晚的营灯、营老爷过程中,边游边高声吼叫“老爷保贺”,祈愿求福。因此,大长陇元宵节营灯被称为“贺灯”。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练江平原之上,黄昏的瑰丽晚霞之下,万支灯笼铺天盖地而来,映照着“千子万孙”的祈求,“老爷保贺”的嘶吼,在灯影霞光中响彻天际,鞭炮声、嘶吼声、祈祷声,传遍原野;灯光、月光、火光,照亮乡土。
每一场盛大的仪式都有现实的需求深嵌其中,每一项传统的民俗均沉淀着历史的沧桑。大长陇“贺灯”,这场祈求族群繁盛的民俗,分明是历史照见现实的灯光,是对生命原力的盛大礼赞,是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各家各户手持红色T形木架,木架两端挂有灯笼
摄影:黄逊彤
▲大长陇的灯笼上书写着“陈”“千子万孙”或“五代同堂”及“囍”等大红字样。
摄影:李海武
摄影:郑创忠
▲村民一边游灯,一边烧香祈福,秩序井然。
据《普宁县志》载,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大长陇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娘康率众起事反清,先后围攻潮阳、惠来、普宁三地县城。后陈娘康农军兵败,清军围剿大长陇,村民弃寨而逃,全村被夷为平地。
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咸丰六年(1856年),大长陇人于农历四月十四日返回故地重建家园,并将重建之日定为复寨纪念日。走过沧桑更加渴望美好和平,大长陇“贺灯”的意涵,不仅仅在于祈求人丁兴旺、族群繁盛,还在于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正如潮学研究者黄峻青所说:“如果你知道这段历史,你就会明白这个现在允称全国人口最多的村庄,是有着怎样坚强和蓬勃的生命力,在一片废墟之上发展到现在绵延不断的灯龙,你就会明白他们自发排着队拿着灯笼,用‘老爷保贺’这种充满爆发力的吼叫里面蕴含着的不屈和坚韧,这是一个永远挺着脊梁,不会低头的族群。”
希望和梦想的灯火将永不熄灭。如今,每到“贺灯”之日,大长陇子孙都会汇聚村中,即使身在异地也会回乡,回到生命之根,回到精神的家园……
好啦~
本次的采风行程就介绍到这啦
广告时间到
农信杯“家乡美•年味浓”
微信摄影大赛
给您一个弘扬揭阳年俗文化
展示精湛摄影技艺的平台
赶紧关注“揭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或扫扫下面的二维码
速速参赛啦!!!
文字:综合揭阳新闻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