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侨乡广记
导语
漫步珠玑巷,路旁屋宇鳞比栉次,岁月在墙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木架上挂着的腊味散发出浓郁香气。如果不是房屋门口挂着各个姓氏宗亲会的崭新招牌,以及在街边兜售家族谱系、土特产的商贩,也许会有一瞬间穿越千年的错觉。
“珠玑一脉,源远流长”。珠玑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东北部。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穿行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
珠玑巷牌坊与城楼正好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内外相扣。如果站在合适的角度望过去,就会形成一个 “回”字,仿佛在呼唤四方游子重归故里。
博物馆展示各姓氏渊源
珠玑古巷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视为海内外广府人发祥地。在珠玑巷的第二座古门楼上,就有石刻“珠玑古巷 吾家故乡”等字样。如此多的姓氏,聚居一地,在中国其他地方,都是难能一见的。珠玑巷的“多姓聚居史”“移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是从宋代开始。
珠玑巷内修建的姓氏博物馆完整地保留了这段历史。姓氏博物馆坐落于珠玑巷文化园区的东北方,博物馆屋顶用黄色琉璃砖铺就,主体结构使用米黄色砖块搭建,朱红大柱整齐排列,阑槛雕花十分精美,带有十分明显的岭南特色。馆中长期举办有姓氏文化主题展览。
一进馆内,一道姓氏起源墙便十分吸引眼球。墙上用大小各异的字体,展示着中国的各个姓氏,以及各姓氏的渊源。在姓氏起源墙下方,依次陈列着各姓氏宗族的家族谱系。“这种展览很有意义!虽然我姓黄,但我以前都不知道,原来一个简单的姓氏背后,竟有这么多的故事。”一名从加拿大来到珠玑巷的黄氏后裔对这场展览赞叹有加。
海内外广府人传承珠玑文化
在珠玑巷内,除了姓氏文化系列展品,游客还能看到龙船歌等珠玑传统文化珍宝。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珠玑巷的文化仍保留有中原地区的文化特色,但又融入了岭南地域的“文化基因”。据介绍,这是由于历史上珠玑巷居民多由中原地区南迁而来,带来了祖籍地的文化渊源;又与当地土著居民混居,于是交融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珠玑文化。
“新打龙船十八舱,划起龙船出大江;龙船唔怕漂江水,灶捞唔怕滚饭汤……”高亢悠扬的龙船歌,也是珠玑古巷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之一。龙船歌在珠玑巷一带口口相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周才明是珠玑巷龙船歌传承人之一,今年69岁。他从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家学唱龙船歌,这一唱就唱了大半辈子。像龙船歌这样的传统文化在珠玑巷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几乎每年都会上演。
时至今日,在端午节这一天,珠玑古巷里仍会举行飘色表演、迎游茅船、龙船菩萨出游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每经过一户人家游行队伍就要停留片刻,唱一曲旱地龙船歌,祝福家家户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动人的曲调,在村里传唱了一年又一年。
珠玑巷内的“飘色”巡游表演。
保持“三味”:打造世界广府人的寻根乐园
Q
如何保持珠玑巷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吸引力?
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可以将珠玑巷与梅关古道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时空体验线,将珠玑巷的“场”做大。
此外,珠玑古巷形成于农耕文明时期,与城市化了的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十分鲜明的农耕文明特色文化。舞龙、飘色、龙船歌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珠玑巷的“乡味”“古味”“农味”正是其魅力所在,这也是将珠玑巷与其他姓氏寻根旅游景区区分开来的一大特征。
“因此,切忌因建设改变了其乡村的形态,切忌因建设切断了古巷与田园的关系。要增强这 ‘三味’,才能保持珠玑巷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吸引力,进而将古巷打造成世界广府人的寻根乐园。”
文字|黄叙浩 袁佩如
图片|黄叙浩
编辑|黄叙浩
校对|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