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乐——潮州大锣鼓

潮州日报 2017-02-09 11:55

▲潮州大锣鼓

源远流长 潮味十足

潮州市自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立为附郡首县以来,是历代郡、州、路、府、专区的所在地,也是潮州方言区域文化的策源地。潮州大锣鼓诞生于潮州方言区域,历史上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上海、台湾、港澳、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有潮人居住的地方,是我国民族音乐流传与植根於世界各地最广泛的锣鼓乐之一。在各地域、各流派所表现的演奏风格和特点虽然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是其音乐架构却基本大同小异。目前各地所能勉强保留下来的点滴片断,依然能反映出其源同出一涧,锣鼓音韵还是“潮味十足”。

我们的锣鼓乐艺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鼓,在原始时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是由陶土制成,故有此名。另有一种大鼓,鼓腔用木制成,外施彩绘,鼓面蒙有鼍皮,又称鼍鼓。商代的鼓有多种,鼓身下面配有鼓座,鼓身上面用羽毛装饰。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就是钟鼓乐队。《九歌》、《乐皇太一》中有“杨枹(鼓槌)兮拊鼓,陈竽瑟兮浩倡”的记载,《九歌》的伴奏乐队就是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钟鼓之乐”。鼓乐的演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据了相当的席位。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鼓乐艺术的发展,更是日趋完善和普及。唐玄宗开元年间,全国十大州府兴建开元寺,潮州开元寺是其中之一。随着潮州开元寺的兴建,中原文化与潮州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和发展,唐代的燕乐、法乐传入潮州之后,更进一步促进了潮州民间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来潮州当刺史,他在《韩昌黎文集》中记载唐代潮州民间祭神场面:“吹击管鼓,侑香洁也”;“躬斋洗,奏音声”,从这一描述中,说明鼓乐艺术形式在潮州的普及已具有一定规模。

进入辽、宋、金、元、明、清的年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音乐文化方面已经具有世俗性、社会性、宗教性、娱乐性的特点,民间音乐、文化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都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发扬的倾向,特别是戏曲艺术及其戏曲音乐,更是承先启后,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宋代的时候,为了迎送官府要员的需要,潮州城的东、西、南、北四城楼都设有锣鼓班,由守城的老兵负责吹打演奏,履行迎来送往的礼仪职责,同时,衙门还配套更专业的吹鼓手,各司鼓乐之职。后来,由于民间各乡、社游神赛会之风气日渐鼎盛,迎送官员的仪式被渗透到民间的游神赛会中来,场面更加庄严和壮观。前列鸣锣击鼓开道(一般是一鼓、四锣、二钹,因只使用打击乐器,故俗称“锣鼓■”),队列尾随吹唢呐、击锣鼓的“鼓手班”。这种“锣鼓■”和“鼓手班”的艺术形式,在游行演奏中被加进一些“长行鼓点”、“二板吹套”和“三板锣鼓”,逐渐演变而发展为长行套大锣鼓形式,特别适用于节日喜庆和盛会游行的场面,锣鼓乐艺术形式在宗教和娱乐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清咸丰年间(约公元1865年),由于正字、西秦、外江昆腔、弋阳、白字和潮音等诸多剧种盛行于潮州,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剧目,委婉柔润、清亮动听的戏曲唱腔,抑扬顿挫、豪迈奔放的伴奏锣鼓乐,在舞台上表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潮州镇台衙门的吹鼓手欧细奴,退役之后任职潮州区域内戏班演出的“押班”(维持演出秩序,保障戏班人身安全的职务),独具一格,大胆创新,把戏曲剧目中的成套曲牌(包括唱词)牌子曲和伴奏音乐从舞台演奏(唱)模式转换为广场演奏模式,有唱、有念、有故事情节、有曲牌又有牌子,既新颖又亲切,演奏效果甚佳,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艺术感受,深受市井欢迎和推崇(后来为了适应游行演奏,又逐渐将其中唱词部分删除),开创了牌子套锣鼓乐的先河,并先后传授了16套潮州大锣鼓。正字戏艺人袋仔、刘天有、吴德润等也先后传授了多套大锣鼓。

2004年(中法文化年)市民间音乐团大锣鼓队参加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大巡游。

形式独特 蜚声中外

运用戏曲锣鼓乐的打击乐手法,增加乐器份量和提高乐器表现力度,纯用器乐演奏形式来表现戏曲的全部内容,这种大锣鼓演奏形式称为“牌子套”。演奏民间弦诗或戏剧的过场乐曲并用大锣鼓乐串联演奏的形式称为“长行套”。这两种大锣鼓乐的演奏模式,在清末民初时期,随着宗教活动的发展而迅速向潮州城外各地,以及海内外潮人聚居地广为流传。1931年许裕兴率领潮州大锣鼓队到香港,代表香港“南北行”等单位参加香港的庆典巡游活动,优美洒脱、威武粗犷的潮州大锣鼓演技,激越昂扬,悦耳动听的锣鼓乐把潮州大锣鼓演绎得淋漓尽致,誉满香江,并在海内外掀起一股潮州大锣鼓热潮。

在潮州城区相继成立的十三个锣鼓馆,各馆之间在每年的“游安济圣王”的宗教活动中,开展大锣鼓的演奏,互相竞技斗艺,促进了潮州大锣鼓艺术在乐器组合演奏内容、演奏技艺上日臻完美,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鼓乐师。上世纪30年代以来,潮州大锣鼓逐渐形成了以许裕兴为武派、邱猴尚为文派、陈松为半文武派的三大司鼓流派,他们在长期的锣鼓艺术生涯中,逐步继承和完善了潮州大锣鼓的基本特点、音乐形态、音乐曲目和演奏模式。潮州大锣鼓除了“长行套”的演奏体系之外,还有《六国封相》等20多套大锣鼓乐。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成立潮州民间音乐团,集中了潮州许多知名的音乐艺人,整理和发掘了很多传统的潮州大锣鼓,通过多次赴省、上京演出,还有1957年参加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抛网捕鱼》等的潮州大锣鼓蜚声中外。中央广播文工团、陕西省文工团、广州华南歌舞团纷纷邀请潮州艺人前往传授潮州大锣鼓。1958年7月12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专程来到潮州了解潮州音乐和观看潮州大锣鼓的演奏,他感慨地说:“潮州大锣鼓是大众化的音乐,全国像这样的音乐是极少的”。全国300余种戏曲音乐,唯有潮州大锣鼓形式才能把戏曲音乐转换为锣鼓乐而又能够完整地表现戏曲内容。

老艺人传授潮州大锣鼓技艺。

薪火相传 再续辉煌

由于上世纪50年代之后部分宗教活动停止,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来,娱乐活动的种类和形式日益繁多,老一代艺人也年事已高,潮州大锣鼓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20多套传统潮州大锣鼓,其中有的已成绝响,有的只传承一鳞半爪,多姿多彩的传统潮州大锣鼓音乐艺术处于濒危状态!

针对潮州大锣鼓表演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况,潮州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用各种措施加于保护,取得了可喜成果。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开展,我市组织人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潮州音乐这一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经过普查,搜集了大量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获得成功。2006年,潮州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成为国、省、市、区四级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争取到国家、省专项保护经费,使潮州大锣鼓表演艺术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潮州大锣鼓队120支。这些队伍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传统节日、民俗庆典、消闲娱乐都离不开潮州大锣鼓这一活动形式。近期,我市多次组织开展潮州市民间潮乐大赛。自2006年至今,已举办了8届,主要分潮州大锣鼓专场和弦诗乐专场两种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我市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该项目活动还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 。此外,市文化部门还命名了一批潮州大锣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自觉履行起传承保护的职责,先后深入山区、乡村、学校开办潮州大锣鼓司鼓演奏培训班。据统计,几年来受训的青少年有1500人次。

为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保护成果,我市把加强潮州音乐的发展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扶持力度。为擦亮潮州音乐品牌、推动潮文化发展,我市将“潮州市民间潮乐大赛”定为固定品牌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基层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其成为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让潮州大锣鼓表演艺术薪火相传,永放异彩。

鼓槌舞出精彩人生

潮州大锣鼓代表性传承人——黄义孝、陈镇锡

黄义孝

黄义孝:男,1935年出生,潮州市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还曾任潮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潮州市民间音乐研究会副会长、潮州市民间音乐团团长、潮州市湘桥区音乐工作者协会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1949年前,随潮州大锣鼓名师邱猴尚先生学习大锣鼓演奏,掌握大量的大锣鼓传统牌子尺套和鼓法艺术表演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继续向陈松、许裕兴、林顺泉等先生学习大锣鼓传统牌子尺套,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大锣鼓的表现手法和名师演奏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表现手法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运用传统牌子锦段反映现实生活,创作了大锣鼓节目《钢水奔流》等;纯用打击乐表现战争题材,创作了大鼓独奏《强渡乌江》。这些创新受到充分肯定,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演奏技艺上,演奏手势讲究自然朴素,击鼓讲究力度适当,锤法丰富。如大鼓独奏《强渡乌江》集中了前辈鼓师的特别拿手手法,集邱猴尚、陈松、许裕兴三派之长,充分运用力度对比,翻手鼓和四鼓轮奏为前所未有,演奏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60年前后开始收徒传艺,传艺足迹遍及潮汕城乡各地,先后培养100多名潮州大锣鼓鼓手,其中成名的有:黄唯奇(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陈佐辉(广东歌舞剧院民乐团团长、打击乐演奏家)、蔡琦(原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司鼓)、黄玉鹏(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司鼓)、黄少姜(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分院音乐讲师)等。

陈镇锡

陈镇锡:男,1944年生,潮州市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演奏员,市民间音乐团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项目省级传承人。师承著名鼓师许裕兴、邱候尚、陈松,加以创新发挥,自成一套刚柔并济、表演手法多样化的独特打法,尤其是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潮州大锣鼓由一鼓演奏变为群鼓合奏的艺术演奏法。

在倾力于潮州大锣鼓演奏艺术研究的同时注重培养后继之人,先后有:广东省歌舞剧院民间音乐团团长兼敲击乐首席乐手、中国音协敲击乐理事、08年奥运会开幕式南鼓主司鼓陈佐辉;在国际潮州大锣鼓大赛中获金奖和最佳司鼓的王茂标;广东省教育学院教师余少莹;市民间音乐团司鼓手丁泽楷;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各社团潮乐司鼓手、本市及潮州周边地区潮乐社司鼓手。

(资料由潮州市文化馆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原标题】中国古乐——潮州大锣鼓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 郑淼鑫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