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回记忆中的鸡公榄, 五旬“鸡公福”走上卖榄路

侨乡广记
2017-02-01 11:56
+ 订阅


相信不少观众对粤语连续剧《七十二家房客》里由佛山话剧团团长林星云饰演的“鸡公福”印象颇深,电视里的他经常背着一只大公鸡,拿着唢呐穿街过巷卖“鸡公榄”,一路走嘴里还喊一句:“鸡公榄,有辣有唔辣。”在佛山禅城,还真有一位卖“鸡公榄”的大叔,他就是受该连续剧启发而去卖榄的。他想把这种民俗继续传承,但现实似乎不甚乐观。

曾叔每天在佛山祖庙附近带着一只“雄鸡”卖鸡公榄。

讲述:卖榄因追剧  家人都支持

为吸引顾客注意,卖榄人会把一只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穿在身上,把榄放在“鸡”内,叫卖时还要吹起唢呐模仿公鸡的叫声,这就是“鸡公榄”名字的由来。走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旁的民俗特色街,要找到曾叔一点都不难。除了远远能听到那句经典叫卖语“鸡公榄,有辣有唔辣”,还有那只十分醒目的大公鸡定位他的身影。

曾叔今年50多岁,清远市阳山县人。此前曾做过猪肉生意,也当过保安,2014年,他看到《七十二家房客》里“鸡公福”后十分痴迷,便萌生了要当鸡公卖“鸡公榄”的想法。他说:“当时想的是,鸡公榄文化应该传承下去。”随即,他找人专门订做了一整套卖“鸡公榄”的行头。

在清远卖榄卖了一段时间后,他又来到了佛山,一卖就是三年。说起来佛山的理由,曾叔直言“佛山文化有特色”,而且佛山是文化城市、旅游城市,游人比较多。而当被问到家人是否支持时,曾叔说:“孩子和妻子都很支持我。”每隔两三个月,曾叔就会回清远老家一次。

在广州上下九步行街,也有卖鸡公榄的卖榄人。

尴尬:买榄人不多  偶遇城管赶

“买榄的人比较少,以中老年人为主。”曾叔的话透露出些许无奈。每次做榄,他都会选用上好的榄,再以盐、糖和甘草腌制6~7天,然后再晒1~2天。他的榄有辣有不辣,辣的是在甘草榄的基础上加了些辣椒粉。以前几分钱一包的榄,现在卖10元一包,里面有近20颗榄。“从早上10时到晚上7时,一天能卖20多包吧,也就是200多元,除去成本赚得不多。”曾叔说。

除了买榄的人少,曾叔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城管。“城管有时会赶我。”曾叔说,当看到有城管经过时,他就马上背起重约六、七公斤的大公鸡“转移”到祖庙门口。曾叔告诉记者,自己经常“流动”,所以从未被罚过款。

专家:替代品增多  鸡公榄衰落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数十名路人,包括小孩、年轻人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知道“鸡公榄”故事的人寥寥无几。曾叔说,在清远仅有他一人在卖榄。而来佛山3年,他只见过一个卖榄的,“他是骑着三轮车把大公鸡放在车上卖,这根本不是传统的做法”。

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坦言,时代发展使得“鸡公榄”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现在经济环境变好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和对于零食的要求在提高。”在她看来,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注重,加之可供选择的更好吃的替代品也有多种,“鸡公榄”也就随之衰落了。

至于如何保护“鸡公榄”,余婉韶表示,这要看其保护价值,“要看地方代表性、影响力还有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她坦言“鸡公榄”的保护价值其实并不大,因为可替代品实在太多。她也提到了南海的和顺榄,她认为其历史较久远,“是一种地方性的食品”,价值就比“鸡公榄”高,更值得保护。

一位文化学者也表示,现在时代已经很难让鸡公榄有存在的空间,鸡公榄也需要与时俱进做些改变,“比如大公鸡的模样,羽毛的颜色,甚至可能不需要大公鸡了,卡通化图案化都有可能”,无论怎么变,其都会带有时代的属性,对鸡公榄这种形式的改变要有通透的理解。

鸡公榄也需要与时俱进做些改变。

来源|广州日报

文字|马俊贤 黄健源

图片|何波 陈孝能

编辑|黄叙浩

校对|罗文峰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