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会议指出,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具体到广东的种植业,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认为,种子是根本,设施是基础,标准化种植是途径,唯有抓住根本,补齐设施短板,以品种为引领,以设施为提升手段,以标准化为抓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更好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提高种植业产业链收益,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广东现代农业水平。
即日起,南方农村报将不定期推出“广东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干”专题报道,探究广东种植业发展、转型之道,敬请垂注。
文 | 南方农村报记者 卢晓科
首批38个示范基地已投产
第二批36个将在今年投产
自2015年以来,广东大力推动设施农业,首批38个“五位一体”示范基地基本于2016年建成投产,第二批36个将在今年投产。74个示范基地全部落在粤东西北地区,将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飞跃发展的引领者。
“长期以来,广东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现代化要素投入不全、农业经营主体辐射示范带动效果不强、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等问题,在这些地区覆盖一批设施装备完善、科技水平领先、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明显的示范基地,是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说。
长期以来,广东不需要设施农业尤其是设施大棚,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实际上,广东极端天气频发,风灾、洪涝灾害、强对流天气等,均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在清远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敏怀看来,广东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光照、降水等资源都非常丰富,“但有时候这些优势也会变成劣势,比如说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多光照,不需要那么多雨水。”
设施农业不发展,“农民靠天吃饭”的镣铐就无法打破,现代农业发展无法实现质的飞跃。2015年,广东省农业厅印发《关于下达省级现代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的通知》,大力推动设施农业建设。所谓“五位一体”,是指统筹整合部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集中力量,集成技术,高标准建设一批融合“设施、农艺、科技、质量安全、经营主体”为内容,以“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广东省农业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设施农业能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产品保障供应能力,对提高效益、缓解土地资源压力和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广东设施农业特别是温室大棚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小,标准低、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目前全省温室大棚面积不到福建省的1/5。
广东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面积60万亩以上,其中连片千亩示范片100个以上、连片百亩示范点1000个以上,每亩耕地年产出水平在3万元以上,比目前露地生产效益提高2倍以上。
“五位一体”示范基地全部放在粤东西北地区
“五位一体”示范基地一角
连州菜心苗供不应求
大棚育苗为合作社解难
连州菜心节刚结束不久,陈洪辉终于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开始盘算今年的育苗计划,“今年可不能像去年那样,愁死了”。
陈洪辉是连州市西岸镇冲口村村民、冲口蔬菜生产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我愁什么?苗不够卖啊!”陈洪辉所在的合作社一共种植了超过1万亩的菜心,还负责为村民提供育苗等一系列服务。合作社目前建了10亩育苗简易大棚,每年可以为4000亩地提供育苗。“但实际上,我们的需求量超过1万亩,现在很多单子我都不敢接,因为没有那么多苗。”
所幸,陈洪辉的连州菜心生产育苗项目被纳入“五位一体”项目中,今年,陈洪辉或将不用愁。
冲口蔬菜生产农民合作社是连州市17家可以使用连州菜心国家地理标志的合作社(企业)之一。连州菜心清甜无渣,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批发价每斤3-3.5元。菜心畅销,苗自然供不应求。陈洪辉所在的合作社,除了培育菜苗自用,还供应周边的种植户。“我们在大棚集中育苗,存活率高、质量好,很受欢迎,需求量实际超过1万亩,但去年能力有限,很多单子不敢接。”
引进先进设备,推动机械化育苗,是冲口蔬菜生产农民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推动这样的特色优势农产业发展,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且符合中央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冲口蔬菜生产农民合作社被纳入“五位一体”项目建设中,今年春季,一个30亩现代化温室育苗大棚将投入使用,具备穴盘育苗、水肥一体化、光温水气一体化、数据采集分析等多种功能。“供苗1万亩应该不成问题,苗的质量也更有保障。”陈洪辉说。
陈洪辉介绍:“地里育苗,如果天气温度太高,菜苗很容易被烧坏。而在新的大棚里,温度、湿度是可以控制的。”同样是10亩地,示范基地提供育苗的能力可以超过1万亩。
林农变菇农收入增
示范基地带动农民致富
初冬时分,清晨的清远市连南县带着丝丝寒意,公路边的菇棚透出阵阵香菇的香味。“我是2016年10月开始种菇的,当时我老公说投钱建菇棚,我还不乐意,但现在看香菇的收成,可能今年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了。”连南县涡水镇大竹湾村委会沙田村村民汤细英一边摘菇,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最近,汤细英种植的菇棒渐有收成。“这两个月至少摘了四五百斤菇。如果卖给收购商,一斤4块钱;自己拿去市场上散卖的话,每斤5到8块。”汤细英介绍,她家花6万元建了460平方米的菇棚,每平方米政府补助10元;一根菇棒成本价是4元,政府补助2元,她种了1万根菇棒。
清远林农转型发展,连南2016年起提出“一户一亩茶,林农变茶农;一村一菇棚,林农变菇农”的设想,祖辈都以种树为生的汤细英们开始种菇。潘海立的公司负责给村民提供菇棒,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潘海立是连南金坑片区引进香菇的第一人,在大龙村租了30亩地建菇棚,2016年累计为村民提供了超过40万根菇棒。
林农变菇农,用大棚种菇,村民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
“控温、保鲜、收集数据……我们的新大棚必须具备这样的技术。只有先进的现代设施才能培育出质量上好的菇棒,村民才能有好收成,我们的公司也才能发展。”“五位一体”示范基地建设给潘海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潘海立的公司培育菇棒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唐华灵是金坑片区大龙村村民,2016年8月开始种菇,建了940多平方米的菇棚,种了3.1万根菇棒,“我们都不懂技术,公司的人来教我们种。”
如汤细英一般,种菇的高效益让曾是林农的唐华灵看到新的出路,积极、主动转型,而多个唐华灵和汤细英求发展的力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力”,潘海立们则无疑是这股力量的引领者。
手机监测生产
农业现代化就是这么“潮”
在阳山县江英镇荣岗村,连片的大棚整齐划一地伫立在道路两边。这是一个占地30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在“五位一体”项目的带动下,产业园配套50个不同规格的温室大棚,两个容量400立方米的冷库,年产值约2000多万元。在这里,农业与现代科技得以完美结合。
如其中的风机水帘大棚,有两层膜,白膜保温,黑膜遮光。大棚中间悬挂着液晶大屏幕,屏幕上显示即时环境数字——温度22℃、湿度75%。所有的大棚均安装了数个摄像头,工作人员可以在办公室通过屏幕监测棚内的情况,“甚至不需要看屏幕。我不在基地,可以通过手机安装的软件,随时监测所有大棚。”基地负责人潘能德介绍。
风机水帘大棚内部
除了物联网信息系统建设和远程视频设施等现代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大棚里还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风机水帘大棚内就安装了数个自动喷头,当环境湿度不够或者温度过高,喷头即洒水降温增湿。“开启喷头之后,可以开抽风机,这样所有的水都能被均匀撒到所有的菇棒上。”
除了大棚,基地内还建设了香菇加工、储藏、保鲜、冷藏等设施。阳山县科技和农业局副局长杨永芳介绍,基地于2016年8月正式投产,目前总建成面积40多亩,而基地的总规划面积达到300亩。目前建造了50个大棚,未来还将建设更多的大棚和其他现代设施。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