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可园

侨乡广记  2017-01-20 20:2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行走在可园

以小见大,闹市中的岭南园林建筑

作为广东园林的珍品,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可园,历史并不算太长,但目前东莞像可园这样保存完好的园林建筑并不多见。一百余年来虽几经修缮,一砖一瓦仍然散发出浓郁的历史韵味。

可园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

可园古建筑面积不大,占地不过两千多平方米,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却一应俱全。园中蜃楼悬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十分丰富。游人在游览可园时可以移步换景,这得益于四通八达的布局特点。可园的周边折线虽然方向不一,但基本按南北方向排布,配合有致,故不会给人杂乱之感;另外园中建筑与环碧廊、厅堂相连过渡,“连房广厦”地围成一个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扩大了人们的欣赏间距,这两者结合成就了可园以小见大的鲜明特点。

可园小巧精致

走过可轩时,室内陈设着的桌椅无声地告诉人们,这是主人家当年接待宾客的地方。可轩的地面中央有一铜管与隔壁小房的鼓风机相连,这样鼓风机、地下管道、出风口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通风系统,让张敬修和他的友人暑热天也能享受到“空调”。由此足见可园除了空间布局科学、建筑设计精巧之外,还有改善居住条件方面的创新。

如果游人要欣赏可园的全貌,则要登上可园最高的建筑——邀山阁。

邀山阁

邀山阁高近十八米,是私家园林中难得一见的高楼。在当时看来,邀山阁确实可以将四周山川洲塔尽收眼底,大有“邀山入怀”的气势。如今,在林立高楼的都市之中,邀山阁不再具备高度上的优势,但其剪影已经成为了人们脑海中熟悉的城市印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崇高。

从邀山阁俯瞰可园

文人武将,张敬修的意趣和雅致

在史书上并无多少着墨的张敬修,最终因可园留名。后人在评价张敬修时,大都这样描述:说他以武将之资起家,以文人之风行世。可园就是张敬修文人行世的见证。

在可园草草草堂安放着的张敬修雕像,手执书卷,正襟危坐,一身文气。张敬修虽然一生戎马,官至武将,但名门出身的他受家风熏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门匾额上一笔写就的“可园”二字便出自他手。

张敬修像

可园中不少建筑也承载着主人的这种文人追求,比如滋树台就是专门赏兰品兰的地方,而张敬修本人精绘花卉,尤以梅、兰见长。他对琴的喜好,从其花重金购得岭南四大名琴之首绿绮台琴,并专门修建绿绮楼的举措中可窥见一斑。

可园绿绮楼

张敬修这样一个雅士,自然喜欢结交文人,他常常邀请他们到可园吟诗作对、抚琴弄墨,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居廉、居巢。居廉、居巢是堂兄弟,两人合称“二居”,“二居”与张敬修因画结缘,于是作为张敬修的幕僚,曾随其征战两广等地。在张敬修回莞修养期间,“二居”随之来到了东莞并客居可园。

“二居”擅长花鸟画,在可园客居近十年时间里,张敬修及其侄子张嘉谟给他们两人提供丰厚的物资。没有经济压力的“二居”开始潜心作画,他们总结出“撞粉法”、“撞水法”令笔下所画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二居”作品

“二居”客居东莞的时期虽非艺术创作的巅峰期,但这一时期诞生的精品却是最多的。

“二居”作品

两人开创的“居派”艺术曾经影响了广东一代画风,岭南画派的大家高剑父、陈树人皆师从“二居”。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可园是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

岭南画派陈树人作品

故园新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可园的小巧精致局限了园区进一步推广和丰富当中的文化内涵。

2008年,由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设计的可园博物馆新馆(下称“新馆”)建成并正式启用,有效地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

作为遗址性博物馆,可园古建筑部分多为场景的展现,而新馆内设有“古园画心——居廉居巢与可园”“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三个常设展,为观众了解可园底蕴提供了系统的解读。

事实上,可园博物馆一直延续着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艺术氛围,只是聚首于此的不再是主人张敬修的朋友,而是不少岭南画派继承者的精品作品,其中赵少昂、杨善深、关山月、黎雄才等大家的作品也曾亮相于此。

岭南画派关山月作品

昔日的私人园林转变为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的私人雅集也以面向公众的方式转变,比如“可园传统文化大讲堂”能让专家学者与市民相聚可园,展开传统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品牌,2002至2008年,东莞市政府以可园为依托,发掘和放大其作为岭南古建筑瑰宝和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两大资源优势,建设可园传统文化区。坐落在传统文化区内的岭南美术馆、东莞文学艺术院以及可园博物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功能有别又相互补充,成了东莞市重要的社会教育场馆。

实地踏访,发现东莞人文历史

“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前人是这样赞誉可园的。2008年,知名学者王蒙在文化周末大讲坛开讲前,向观众分享了他在东莞度过的难忘的一天。他提到在可园一边听粤曲,一边尝荔枝,在岭南美术馆对着一尊雕塑停下了脚步……东莞这座城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莞市民对这座珍品园林也是相当熟悉,据统计,2016年全年参观可园博物馆人数达到73万余人次。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教育范畴,可园博物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可园“推出去”,把观众“引进来”。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可园博物馆策划了“可园故事进校园”活动,由专业讲解员讲述可园以及东莞历史故事,以此引导新一代了解可园及莞邑传统文化、增强本土文化自豪感,激励他们自主提升传统文化艺术素养。

可园

可园博物馆还积极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提供便捷服务,建设了三维虚拟博物馆,游客只需要进入相关网站就可以轻松体验足不出户地参观可园。这些新技术的投入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不同地域的观众也能领略可园蕴秀。

关于可园的故事被书写或报道过很多次,通过实地走访,可园中一些不经意的小设计集中了许多古代智慧,才使得它既具备观赏性也具备实用性。如果市民光靠阅读去了解可园,可能会产生“书上得来终觉浅”之感。不到现场去,公众可能不会发现匾额上“可园”两个字是一笔写就的;不一定会注意到房屋出水口的设计,更加不可能数清可园的窗户式样究竟有多少种,这些细节的背后,也是可园博大精深之处。

可园

东莞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她的深沉、她的丰厚不仅是体现在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大体量的建筑之上,也会体现在无数的细节之中。在业余时间,人们不妨用行走的方式,用双眼去发现和记录东莞的人文历史。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林玉清

图片|李万安  何德和  林玉清  网络图片

编辑|周煦钊  实习生 吉微

校对|罗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