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是潮汕动物舞蹈中最为广泛流行又有分支流派的一项民间舞蹈。在那色彩单调的农业社会里,农暇之时,农民为了寻求娱乐,在家前的广场上互相习武,练习舞狮舞法,至年节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民趁机联络感情,切磋技艺,并到附近的乡镇上耍狮,具有联络同宗感情的社会性功能。
揭阳的榕城青狮是南方最具特色的狮舞,代表潮汕在南方狮舞中占有重要一席,2011年揭阳青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青狮”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成为了揭阳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站在更大的平台上向人们展示潮汕独特的民俗风采。
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 是揭阳地区独有的舞狮文化,青狮作为传统潮汕狮,与其它狮有着明显的差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特别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
青狮表演融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配以潮汕大锣鼓,狮子昂首腾跃、勇往直前,刚劲有力,威风凛凛,气势磅礴。表演者用各种表情和动作,表现狮子喜、怒、醉、睡、醒、动、静、怕、寻、探、望、滚、卧、闪、腾、扑、跃、跳,展示狮子勇猛剽悍、顽皮好动、翻山越岭的雄姿,把百兽之王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青狮有史以来就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在佛教的典籍中,青狮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与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齐名,为佛教的两大神兽,故在潮汕民间只要是国家庆典、神诞祭典、春节开业、进宅奠基、迎神赛会等各种活动,都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青狮作为传统潮汕狮,其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从榕城唯一一个舞青狮团体和“青狮”非遗保护单位——孙淑强狮艺武术馆所展示的青狮与醒狮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差别,青狮比醒狮无论从外形或者重量上都要超出一倍以上。醒狮轻巧灵活,一般人稍加培训就能作简单的表演,而青狮狮头硕大沉重,最重的有20多斤,动作幅度大,一般人舞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所以青狮的舞狮队员都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需较高的武术造诣才具备舞青狮的基础。
舞狮在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唐高祖登基后,为接待宾客而设计的活动,其中“五方狮舞”的表演,被认为就是今日狮舞的雏形。在榕城民间各乡镇,每逢神诞祭典或赛会,都会有舞狮的表演。清雍正《 揭阳县志》记载,揭阳舞狮纳福迎祥的风俗,至少在明朝即很流行。《揭阳县志》卷七《风俗》说,在春节至元宵期间,揭阳张灯结彩,放烟花,舞狮,扮揭阳八景,赏灯谜,行头桥等。榕城南门孙氏的青狮表演,由于其独有的风格,在众多舞狮中又独具一格。
据潮汕民间典籍所载:潮汕的狮子一般分为青、红、黑三种颜色,代表三国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雄,其中,又以青狮为最大。以前,舞青狮代表舞狮中的最高级别,没有实力的狮队都选择舞红狮和黑狮,不敢舞青狮,如果几支狮队在路上相遇,其他狮队都应该避让 ,让青狮队先行。普宁《客家风俗志》记载,当地所舞的狮分青狮、红狮、猫狮三种。主要根据狮班本身功夫高低深浅而定。青狮白眉,为武功最强者,—般多不敢滥称;红狮代表武功中等的,最为普遍;猫狮为少年儿童所舞,功夫较浅。
青狮的影响还遍及福建和台湾南部,据福建《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和泉州狮根据武艺的高低不同,分为“青狮白目眉”、“青狮”和“乌狮”三个等级,以青色狮兼画白眉毛的狮队武艺为最高强。泉州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青狮白目眉, 有本事任你来。”,漳州白湫坑就曾有“青狮白目眉”口咬利剑样式的泉州狮。德化赤水《许氏家谱》、西敦《林氏家谱》等记载,舞狮按武艺高低分等级,其中以号称“青狮白目眉,要打任你来”武艺为最高强,一般的狮队都不敢舞青狮。由此可见,青狮一直以来在中国的舞狮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狮白目眉”在各种狮队中都是公认的狮王。
近年来,青狮经常在我市重大活动中献演,并经常应邀到海内外进行表演,是广大市民喜爱的狮舞,已成为我市各种重要活动不可或缺的节目。
在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舞狮作为一种代表性文化,起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和友谊的重要桥梁作用,而向世界展现榕城独色文化的青狮,更是构建和谐揭阳、文明揭阳的一项新的文化举措,青狮文化可以说是中华舞狮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来源: 榕城旅游、揭阳旅游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