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国际并购浪潮中的“中国合伙人”

南方日报 2016-12-29 23:46

11月的最后一天,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其发起的中国最大海外打印机收购案画上圆满句号。39亿美元(约合260亿人民币)的交易总额,100%的股权收购,这家主攻集成电路芯片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并购,将总资产为自身8倍的美国利盟国际收入囊中。

今年以来,珠三角的海外并购开始呈现燎原之势。美的收购东芝白电,并在随后向库卡发起要约收购。东方精工、中集集团也分别盯上了意大利的EDF、英国的Briggs等海外知名企业,斩获其核心技术与品牌。珠三角企业并购标的大名单正不断被一些名冠全球的海外企业所刷新。

珠三角资本频出海,不仅折射出全球创新要素交易的便利化趋势,更昭示着延续多年的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模式正在被颠覆。

传统工业重镇正逐渐撕去世界工厂与国际产业承接地的标签,向产业与资本的输出者转型。全球有望告别产业主导的“单边主义”,而并购将催生出珠三角与发达国家互相嵌入、共享发展的高潮。

曾占据开放先机的珠三角,如何享受跨国并购带动的新一轮全球化开放红利?破解这一命题,珠三角早已跃跃欲试。

海外爆买模式开启

珠三角股东斩获技术与跨界创新成果

9月底,担任毕马威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监的王威杰,参加了一场云集美的、碧桂园、大自然等22家企业的顺德企业并购会议。会后,王威杰越发感受到一股热浪的到来:民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正加快掀起对外并购热潮。

同在6月,腾讯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最大规模收购案——以86亿美元收购芬兰移动游戏开发商Supercell的84.3%股权。这也是近年全球手游行业最大金额并购。8月,这家互联网巨擘又连续出手,通过海外投资并购,捕捉消息应用、VR等全球科技新风口。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珠三角产业变革迎来拐点。天生具有国际化基因的珠三角企业在国际并购的路上越走越远,让外企惊呼“珠三角股东来了”。

记者调查发现,珠三角企业海外并购时并不是“有钱任性,乱买一通”。这些股东已经开始从原来的找资源变为现在的找技术、找品牌等。其迎合的,是资本运作逐渐成熟的珠三角进行转型升级与海外扩张的需求。

以东莞为例,不管是永强汽车制造集团收购意大利和英国特种车制造公司,创科集团先后收购日本电钻品牌Ryobi,还是宜安科技并购美国块状非晶金属研发企业LQMT,企业开启海外爆买模式主要因为,标的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是解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之困的良药。

“通过并购海外这些创立多年的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为我们的转型发展增加了力度,也缩短了企业转型的时间。”科创集团负责人表示。

并购带来的品牌技术效益不仅停留在转型层面,还进一步缩短企业与海外的市场距离。玩具汽车生产企业东莞美驰图实业有限公司便通过“买”海外企业的方式,打通“卖”产品的渠道。该公司在2006年耗资4.5亿元收购其竞争对手——超50年历史的意大利玩具品牌“比美高”。

资本与技术跨越国界的涌动,也让珠三角汇聚国际市场的目光。今年10月,佛山举办2016中德企业投资与并购论坛,吸引了一批包括生物医药、机械装备在内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远渡而来,零距离展示德国技术,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共享新技术革命红利。

“以前是中国的劳动力对接世界资本,现在到了中国市场、资金对接世界创新技术和管理。以海外并购投资热潮为代表,中国企业对接全球步入了2.0阶段。”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CIIPAG副主任汤拯所揭示的全球化要素流动逆转,在珠三角大地演进得如何?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资本输出

到欧洲寻找制造业“隐形冠军”

过去几十年,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吃苦耐劳的劳动方式,珠三角制造成功占据了多数中低端产品的冠军位置。然而随着低成本红利时代的告别,珠三角制造迎来了高端突破的关键时期。

一拨拨企业向着全球产品体系的金字塔尖攀登,挑战着智能设备、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供应。而吸收消化外来资源,则成了弥补其进军智能制造领域技术缺失的一大捷径。

在珠三角多个城市涌现的并购案例中,较早完成工业化的欧美国家占据着重要位置。以深圳为例,2015年深圳企业完成13起香港地区企业并购案、6起美国企业并购案,占2015年全年并购案的约55.88%。近年来,深圳企业对欧洲企业并购逐年增多,仅2016年上半年就发生了16起对欧洲企业的并购案。

欧美国家在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工业革命中积累的经验优势,让珠三角企业趋之若鹜。今年5月,东方精工发布公告称,拟以自筹资金945万欧元收购意大利瓦楞纸箱印刷设备自动化解决方案商EDF 100%股份,这已是这家佛山装备制造企业第三次把意大利企业“收入囊中”,以实现其在智能化整线设备布局上的突破。

在全球创新之巅硅谷,一些手握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的小企业也受到珠三角企业青睐。广东高云半导体以近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硅谷的美乐迪半导体公司,双方共同研发可用于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上的FPGA芯片,突破该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也为佛山芯片半导体产业突围多添一枚砝码。

在珠三角企业频赴欧美寻觅“隐形冠军”、深化高端智能技术布局的同时,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也正被打破。容易固化、垂直分层的国家产业定位正趋流动化。以往血汗工厂的集聚地和国际资本单向接收者的珠三角,也开始向国外输出资本,勾勒着产业链创新要素双向流动的图景。

作为佛山海外并购的主力军之一,美的要约收购德国工业4.0的主要执行者库卡机器人,从机器人使用者一跃成为机器人生产者。去年,美的与日本安川电机各斥资2亿元成立两家机器人公司,通过优势互补大举进军国内机器人产业。

库卡机器人

并购案例频现的背后,珠三角成为发达国家附属的产业格局正在瓦解,粤企全球资源主动配置者的角色逐渐成形。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透露:“未来美的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就是要在国际范围配置资产,打造世界级的企业。”他介绍,包括收购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80%股权在内,今年美的三家新收购企业与母公司合并报表后,预计全年总产值能达到1800亿元。

在全球南北分工新阶段,珠三角正勾勒着全新的全球化轨迹。

珠三角企业角色转换

输出管理,促企业团队全球协作

与全球产业分工变革并起的,是珠三角企业全球化角色的转变。跨国并购推动珠三角企业从曾经的被管理者过渡到管理者的角色。如何采取国际化的思维进行全球运营,则是横亘在多数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

“不同国家的谈判路径、法律文化都不一样,要利用当地团队了解谈判对手的想法,给出最好最快的并购方案。”德国欧亚咨询公司执行董事张焕平说。由此可见,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做好充分调研,熟悉当地政策法律是学会全球化思考的第一步。

佛山企业大自然家居创始人佘学彬今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待在德国,并频繁出入于多家德国五金厂内,亲自深入一线市场进行实地考察。此前,大自然家居已参股德国知名厨卫制造商ALNO。“我们很希望继续在德国并购更多有价值的公司。”

多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交易前期的尽职调查非常重要。“以收购意大利FOSBER为例,除了常规的财务顾问、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中介团队之外,东方精工还专门聘请了专业的尽职调查机构在意大利进行了运营、人力资源和税务等调查。”杨雅莉表示,这些调查不仅为并购交易把控了风险,还为并购后的整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以德国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德并购的失败率仍近半,调查不充分是主要导火索。“不了解企业的背景、技术,贸然提出合作,是对德并购中的大忌。”Bank M投行亚洲区高级经理王紫沄介绍。

即使经过调查和交易,跨国并购的马拉松也才刚刚开始。随着并购后子公司数的递增,珠三角股东面临从“管1家企业到管10家企业”的挑战。因此,国际化、融合性的管理战略必不可少。

中集集团并购管理的经验是放权。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所有收购的海外企业,中集充分保证当地管理团队的主导作用,发挥本地经营优势,并通过董事会治理结构进行管理,不干预具体经营决策。

当然,要实现全球化运营,国际化人才是前提。今年年初,世界上最大注塑机生产商之一ENGEL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进入佛山注塑机企业伊之密,担任首席战略官的职位,凭借其对欧洲装备制造业的熟悉,帮助伊之密物色有合作潜力的欧洲企业。这是继伊之密并购美国老牌机械制造商HPM后,迈出的全球化运作第二步。

佛山注塑机企业伊之密

除了企业,政府也在为海外并购、全球运营塑造良好环境。以佛山为例,该市设立境外投资促进等基金,对在外从事并购投资的企业人员予以部分补贴。佛山市商务局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相关部门正考虑加强对国外产业和国际趋势的调研,依托智库机构搭建适合当地需求的海外并购信息中枢。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记者 吴欣宁 戴双城 罗湛贤 马芳 陈晓

编辑 陆兴华 黎咏芝 邓红英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