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袁氏称帝:见不得人的83天 | 袁世凯逝世100周年

南都周刊
2016-12-23 19:45
+ 订阅

1915年,欲登帝位的袁世凯。

袁世凯通知官员,要举行“内部朝贺”。当他出现在众人面前,既没穿龙袍,也没坐在龙椅上。为了显示“开明”,他表示众官行三鞠躬礼即可,谁知大家还是一起跪拜。

文◈杨津涛

1913年“二次革命”后,所谓“共和不适于国情”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让前清遗老们颇为兴奋,劳乃宣撰文,称袁世凯只是帮小皇帝摄政,未来一定还要还政大清。

两年后,遗老们如愿以偿,看到了帝制复辟,只是皇帝不是宣统,而是大清朝曾经的内阁总理大臣,民国现任的大总统——袁世凯。

关起门来做皇帝

为在登极时摆足排场,袁世凯前后花了大约3000万元(银元,下同)。

民国初年,一石(约140kg)米是10元,一斤猪肉是0.14元。如果按今天米5元/kg、猪肉19元/kg的价格计算,1银元大约相当于70元人民币,那么在登基这件事上,袁世凯竟付出了惊人的21亿巨款。

在他的账单上,除1000万犒军费外,剩下的部分,给“筹安会”活动经费300万——收买报馆,控制舆论;整修三大殿用去270万——新朝尚红,屋顶黄瓦一律改为红瓦,殿内圆柱改漆红色;袁世凯全部的登极行头,更是花去多至数百万元。

袁世凯赶制了两身龙袍,祭天时用的20万元、登极时用的40万元,全部金丝织成,镶满珠宝不说,上面还有从清宫淘来的“东珠”(鸽卵大);两顶冕旒冠,前后檐上各12旒,每旒上有珍珠、宝石12颗,价值10万;宝座40万;1颗白玉玉玺(上书“诞膺天命,历祚无疆”)、5颗金印,共花去72万……象牙朝笏、外交礼服、办公案等御用品,有的不仅给袁世凯,“妃嫔”与“皇子”都有份。

东西备齐了,仪式也不能省略。按照计划,袁世凯登极大典时,要派官员去告祭孔子、清朝太庙、关羽、岳飞,要演奏丹陛大乐、中华韶乐、导迎乐,安排好了文武官员的班位,以及进玺、颁诏等一系列程序。为了庆祝大典,要求“登极前一日起,京外各公署、学校暨商民各户,均悬旗结彩三日”,真是个普天同庆。

然而,准备工作做得这么充分,袁世凯却不敢正大光明地上演一场“登极大典”。

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突然命亲信段芝贵通知文武官员,他要在中南海居仁堂举行“内部朝贺”。官员们措手不及,顾不上换衣服,就急急忙忙地“入宫”朝贺新君。当日9点左右,袁世凯出现在众人面前,既没有穿龙袍,也没坐在龙椅上,只是身着大元帅服,站在宝座前。袁世凯为了显示新朝的“开明”,表示官员们行三鞠躬礼即可,谁知朝贺时,大家还是一起跪拜。

袁世凯左手搭在龙椅上,右手掌心向上,频频向行礼者点头致意,偶尔假装弯腰扶一下年长或位高的官员。现场没有司仪,这些或着军服,或着袍褂的老爷们,行礼时散乱无章,场面颇为混乱。

当时代理参谋总长的唐在礼回忆,“这次大礼使我这身与‘旷世盛典’的人感到怀疑。为什么偏要赶在这天这样局促草率地突然举行,大有坐在家里称天子,不敢公开的模样”。另外,在京的重要人物黎元洪、段祺瑞都没有参加大典。

1916年元旦,按计划改元“洪宪”,原定的登极大典却流产了。民初在农商部任职的张新善回忆,这一天“并未举行登极仪式,仍是文武百官照例庆贺新年而已”。

按照担任过大总统府秘书兼国务院秘书的许宝蘅的记录,怀仁堂中,“众行三鞠躬礼,班散,今上御宝座,清室代表贝勒溥润先进见,次章佳呼图克图,次天主教主教,今上均起座行礼”。许宝蘅日记里将这年标为“洪宪元年”,也称袁世凯为“今上”,但由于各国反对帝制,在给外国使节的公文中,袁世凯只能沿用“中华民国总统”的称谓,尴尬无比。

让袁世凯心虚的原因,无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云南。上一年的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首举义旗,宣誓护国。在誓词中,蔡锷说,“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我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

而袁世凯给这些“叛乱分子”定的罪名,有一条是“违背国民公意”——恢复帝制顺应全国民意,你们也敢反对?

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

人为打造的“全国拥护”

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称王、称帝都需要合法性,一是血统,袁世凯不是皇族出身,也不姓朱;二是事功,袁世凯不过镇压了“二次革命”,没有对外战争的胜绩,那么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投票来实现了。

于是,各省区一共“选举”产生了1993名“国民代表”,决定国体——最终,没有一张反对票,也没有一张废票。山西乡绅刘大鹏是“代表”之一,他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观察,全省120名代表到将军行署,“代表投票解决国体,其票为君主立宪下书‘赞成’二字,人皆一致,无一写他字者,此系官界中人指示代表所书者也,人皆茫然,予亦昏昧”。刘大鹏稀里糊涂地就成了帝制支持者。

在湖南,“国民代表”们得到极好的款待,不仅住酒楼,还有名妓相陪。投票时则没有这么轻松了,“代表”要填写真实姓名,“有人在旁紧紧地监视着——谨防错误或交头接耳。选举人写毕后亲自投入票匦里,然后循着指定的道路,由西辕门鱼贯而出,不得胡乱行走。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填‘否认’二字,或误写姓名”。事后,财政总长周自齐对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为了装装样子,我们曾想让某些人投反对票,但他们未这样做。”

随后,各省区“国民代表大会”上拥戴书:“谨以国民公意,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所有地方用的都是这同样的45个字。

此外还有著名的“乞丐请愿团”,按照许指严《新华秘记》中的说法,杨度一天外出,看到两个乞丐吵架,他听其中一个乞丐说:“今日尚有王法耶,都由共和民国成此大害,假令皇帝复生,必不容若辈如此横行。吾惟旦夕祷祈老天,复生一皇帝也。”

杨度一看乞丐中也有人支持帝制,大受启发,当即找来北京的丐帮首领,让他召集乞丐,“提会中经费施用,每名给以蕃饼一元,管丐首领则给百元,一律签名签押”。很快即征集到上万名乞丐要求恢复帝制。

支持帝制的人,多是被要挟、被收买的;反对的人,则都出于自觉。副总统黎元洪被袁世凯封为“武义亲王”,他拒不受命,声明:“大总统虽明令发表,但鄙人决不敢领受。盖大总统以鄙人有辛亥武昌首义之勋,故尤于褒封。然辛亥起义,乃全国人民公意……断不敢冒领崇封,致生无以对国民,死无以对先烈。”后来袁世凯命亲信阮忠枢等以道贺为名,去试探黎元洪。阮忠枢一见黎,就大呼为“王爷”,同时转达袁要册封他做“副元帅”和“辅国大将军”的“旨意”。黎元洪厉声回答:“你们不要骂我!”

袁世凯的管家袁乃宽,是“洪宪帝制”的大功臣,但他二儿子袁英则激烈反袁。袁世凯称帝前,袁英对老革命党程潜说:“一班走狗,不顾百姓死活,疯狂地忙着筹备大典,已定明年元旦唱大登殿。我情急万分,希望有人起义讨逆,我也可以从中做点小玩意儿给大家看看。”袁英后来果然在新华宫(原来的总统府)安了一枚炸弹,意图炸死袁世凯。

只有家人把袁世凯当皇帝

袁世凯称帝前,曾和部下冯国璋有一个著名的对话。

袁信誓旦旦地说:“我绝对无做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六十岁的人,我今年五十八,就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皇帝传子,我的大儿子克定残废,二儿子克文假名士,三儿子克良假土匪,哪一个能继承大业?”事实上,我们后来人都知道,袁世凯称帝,很大一个原因是受了他长子袁克定的唆使。

袁克定早年在彰德骑马时,摔坏了一条腿,左手也留下伤口,所以袁世凯真做了皇帝,他这个“嫡长子”也不是十拿九稳地能当“皇太子”。袁世凯曾说,袁克定“六根不全”,将来怎么能“君临万民”?

袁世凯甚至曾有意在次子袁克文、五子袁克权中选一位“储君”,于是这两个人的“皇子服”都和别人不同。袁克定当然很紧张,声称:“如果大爷(指袁世凯)要立二弟,我就把二弟杀了”,一时间人心惶惶,吓得三小姐袁静雪向父亲哭诉:“咱们家要闹‘血滴子’了!”袁世凯倒是淡定,只回了一句“胡说”。

袁世凯的五姨太杨氏是家中最受宠的女人,她想未来当“皇太后”,也极力为自己的长子——老六袁克桓说好话。

袁世凯对女儿的要求也不少,袁静雪回忆,称帝以前,袁世凯有时就会对她和二姐说:“你们要好好念书,好好学习规矩礼法,将来要当公主啦!”后来“大典筹备处”果然请了两个师大的女学生,来教她们“皇家礼仪”。

袁静雪说,“关于行礼、言谈等等的所有礼节,大体上仿照的是清宫里的那一套。例如,每天早晨向我父亲请安的时候,要像过去旗装妇女那样一次请三个安,计进门请一个,往前走几步再请一个,最后到了我父亲面前再请一个。需要磕头的时候,要两腿同时跪下再磕。彼此说话的时候,要先问‘您好’,还要问‘您昨晚上睡得好’。”真是有几分“皇家”规矩了。

新朝的“皇后”钦定是于夫人的,姨太太们没得争——其实于氏根本不理会,她公开说:“叫我领头磕头,我不能磕。我给他生儿养女,还要给他磕头,他弄了多少小老婆来,又给谁磕过头,我活白了头发,又出皇上啦。”

但其他姨太太还为“妃”“嫔”的名分大动肝火。除已死的,原定给大、二、三、五4个姨太太封“妃”,六、八、九3个姨太太封“嫔”。后面三个姨太太当然不开心,就在元宵节当晚,对袁世凯说,如不加封她们,就带着孩子回彰德。五姨太只好打圆场,说:“你们别闹啦!你们都当妃子,爱管我叫什么就叫什么。”其实这时护国之役已经打响,“洪宪王朝”岌岌可危了。

最有意思的是,袁世凯还总结前朝教训,给自己的“皇家”设计了一套“典范”。其主要内容为:

嗣子虽幼稚,母后不得垂帘听政,须择大臣中有才德位望者为辅政冢宰;

废除立储成例,亦不制定嫡长,但择诸子中有才德者,预定大统之归;

诸子不得封王及参预政治,惟厚给资产,享毕生安闲之福;

椒房之亲,不得身列要津”,这“四大纲”下还分出数十条细则。

袁克定看了之后,觉得是针对他,以为袁世凯要废长立幼,跑到居仁堂大闹一场。袁世凯怒道:“吾之订此条例,岂专为汝侪而言,乃欲谋子孙万世安全之道耳”,颇有秦始皇预备万世称帝的气魄。

于是,一旦帝制取消,最伤心的也是袁克定。他听到消息后,愤愤不平,对人说:“吾父太畏葸,胡乃不禁一吓。设吾当此时,惟有宁死不肯取消耳。”

袁世凯含恨而死,他的妻妾儿女们流离四方,五姨太还不忘抱怨:“说起老爷称帝,都怨大爷(指袁克定),他把老爷害苦了。”

一场称帝闹剧,至此了结。

END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smwnewmedia@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