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溢美不洗地,袁世凯是位“背锅侠”

南都周刊
2016-12-23 19:45
+ 订阅

1916年,袁世凯身着新设计的洪宪皇帝戎装。

袁世凯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赞之者称他“肇造共和”,弹之者骂他“窃国大盗”。

文◈那五

100年前,1916年6月6日,一代枭雄袁世凯在“忧惧”中病逝。相传袁氏家族的男子,都是年未满花甲而死,即便是袁世凯这样的风云人物,也逃不过这一家族魔咒。

在袁氏病逝之前,“洪宪称帝”的闹剧已经在举国的反对声浪中草草收场,无疾而终。自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帝位,宣布次年改元“洪宪”,到1916年3月不得不取消帝制,袁氏做了83天的未正式登基的皇帝。三个月后,袁世凯本人也撒手而去。

毕竟是民国的首任大总统,北洋政府为袁世凯举行了盛大的国葬礼仪,出殡日全国下半旗一日,鸣炮108响。许多名流也都送了挽联。

曾极力鼓动袁世凯称帝的杨度,送去的挽联是: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面世而后,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对袁氏的功罪是非,不敢置评,只发出一连串诘问。

民间却有一副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挽联,甚是奇特: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千古。

上联六字,下联五字,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袁世凯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赞之者称他“肇造共和”,弹之者骂他“窃国大盗”。

在晚清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袁世凯一手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并领导了中国警察制度的近代化;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又兴办新式学校,倡导学子留洋;清末改革官制时,袁世凯力主实行责任内阁;武昌事变之后,又是袁世凯促成了清帝逊位,主权、政权与领土都和平移交给新生的中华民国……

可以说,对于晚清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袁世凯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在袁世凯五十岁时,他的权力与声望都达到了人生顶峰,先是被清廷任命为内阁总理,之后又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革命党的黄兴甚至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

然而,在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之后,袁世凯迎来了人生的下坡路,而且是断崖式的下坡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强者不得不面对无尽的困局与争议,乃至骂名。

在袁世凯人生的最后五年,袁世凯因为“二十一条”风波而被骂为“卖国贼”,继而又因为接受帝号而被举国唾骂。这两大历史事件,让袁世凯心力交瘁,不但人生走向末路,而且名字也被挂上历史耻辱柱。

在之后的历史叙述中,袁世凯越来越像一个小丑,其最为人诟病者,除了接受“二十一条”与背叛共和称帝,还有早年告密导致戊戌政变、辛亥革命后“窃取革命果实”、主谋刺杀宋教仁。

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称帝一事,袁世凯本人无可卸责之外,历史漩涡中的袁世凯,许多时候其实都是“背锅侠”。

过去一直认为,“戊戌政变”源于袁世凯叛变、告密,但近代史研究学者马勇先生认为,这个说法“只是传言,不是历史”,事实上“戊戌政变”的发生,跟袁世凯并无直接关系。

至于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更像是一种倾向性的观点,而不是平实的历史叙述。事实上,武昌枪响之后,南北对峙之际,惟有袁世凯才有能力促成清帝逊位、南北和议、政归民国。这一点,也是当年革命党所承认的。

刺杀宋教仁一案,到底谁是主谋,至今仍是一个谜,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属于革命党的陈其美也难洗嫌疑。而从袁世凯的立场来看,他也完全没有必要谋杀一个对自己并无威胁的宋教仁。

说袁世凯“卖国求荣”,“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更是冤枉。1915年日本大隈内阁胁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确实是狼子野心,但袁世凯也不是吃素的,一面在谈判席上与日本人周旋,一面故意叫人将“二十一条”秘密条款泄露出来,引发舆论对日本政府的声讨,又派人到日本贿赂议员,发起弹劾大隈内阁。

经过台面上与台面下的种种努力,中国政府最后与日本人签订的,其实只有“十二条”,严重丧权辱国的条款基本上都没有签字,或加注“留待日后磋商”。日本人并没有从条约中讨到太大的好处,不得不承认:“大隈内阁向中国要求二十一条,惹中国人全体之怨恨,而日本却无实在利益。”

历史是复杂的,远非一句话就能概括。袁世凯也是复杂的,绝不是一些脸谱化的标签就能完整描述。

在袁世凯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尝试还原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不溢美,不洗地,是非功罪,留待后人评说。

END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smwnewmedia@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