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笃—笃—锵……”一声锣响,两人相继出场,一人蛮腰一扭,低眉回首,另一人碎步向前,低声开唱:“情情爱爱,尽化悲哀,伤哉成都,一朝离开……”这是粤剧《锦江诗侣》开场的一幕。看着台上一旦一生的牵缠,听着字正腔圆的对唱,观众掏出了手机,或拍照、或录音。
“只要有他(邓志驹)的戏,大家都会很开心。”观众们告诉记者,作为香山粤剧团的负责人,邓志驹的台上功架了得,唱腔别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四十余年来他一直在为宣传普及粤剧粤曲而努力。
搜罗磁带唱片学唱腔
邓志驹是地道的广州人,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对粤剧有了浓厚兴趣。14岁时,他被曲艺名家关楚梅收为入室弟子,专攻唱腔,一年后考入广东粤剧院。在那里,他得到众多名师的指导,但依然和师父保持联系,经常把自己唱的曲录下来给师父听。
“每次她都是一边听一边骂,听了两三年仍说我是大排档的水平,要我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取巧或学花里胡哨的东西。”邓志驹说。
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他开始搜罗各种名家的磁带、唱片,一边听一边模仿他们的唱腔。上世纪70年代,当他第一次通过磁带听到新马师曾的声音时,他震撼了——“感觉是天外来音”。惊喜之余,他开始模仿新马师曾。数年之后,他竟能“以假乱真”。1990年,他录制了一曲《万恶淫为首》,通过卡拉OK影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因此获得“新马腔传人”的美誉。
“这些唱片如今都保存在这个博物馆里了。”在位于中山市紫马岭公园的粤剧声像博物馆里,邓志驹指着几张唱片称。在他的博物馆中,有近千种声像制品,“上世纪20年代至今的粤剧经典作品这里都有,还有各个时期的音响设备”。
撒播“南国红豆”种
从事粤剧表演工作近四十年,邓志驹长期活跃在各类粤剧活动中。他主演过《仕林祭塔》《洛神》《光绪皇夜祭珍妃》《拉郎配》《选女婿》《活捉张三郎》《六祖惠能》等剧目,拍摄出版了《禅院钟声》等几百首粤曲卡拉OK曲目,所演绎的作品遍及全球华人地区。
除了从事表演,他还长期致力于粤剧粤曲的推广。在中山的紫马岭公园内,每周六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或在台上示范演唱,或在台下对学生进行指导。他说,粤剧要传承,既要有人会唱、爱唱,还要有人会看、爱看。作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香山粤剧团8年来培养和输出了300多名粤剧方面的人才,开展了“粤曲进校园”、送戏下乡、香山大戏台等多项活动。
邓志驹说,粤剧有“南国红豆”之称,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之一,曾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他希望尽其所能地为粤曲的推广做一些事情。
(邓志驹被省委宣传部评为2016年度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