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4岁IT工程师过劳死!从疲劳到猝死仅需六步,你到哪一步?

顺德一医院 2016-12-14 22:33

这几天,关于过劳死的新闻不断:

11月20日下午,湖南一名39岁的快递员猝死在株洲合泰大街上,临死前,他坐在地上告诉路人:“我好累。”

12月6日,苏州科技城一名24岁IT工程师过度劳累猝死。据同事反映,他生活一直无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但工作压力大,经常需要加班。

12月7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助理教授王昭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去世。

12月8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尹小文博士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

这些过劳死事件不断发生,再次引发人们对过度劳累、透支健康的关注。过劳死很多时候是由慢性疲劳综合征发展而来的,有一些潜在的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消化道疾病等,会被疲劳诱发、促进或加剧,最终导致猝死。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由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由多种原因造成,症状表现复杂,仅有 20% 患者能被诊断出来,没有被诊断和及时处理的病例,可能就会发生过劳死的危险。

从疲劳到猝死仅需六步,你到哪一步了?

如何才算过劳?对比三大标准

每周工作时数大于49小时、心理负荷量大、家庭生活负担过重的人,都是过劳死的高危险群,尤其是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其中广告设计师、医护工作者、网络店主、IT工程师、媒体人、警察、工厂一线工人、学生、演艺明星和运动健将这十个群体的身体透支最严重,猝死率最高。

那如何才算过劳?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透支了?其实判断自己是否疲劳,可以参照以下三大标准:

主要标准

1)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症状,并持续在 6 个月以上 ;

2)根据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如果已明确这种慢性疲劳不是由各种器质疾病引起的,那么你就是单纯的疲劳,真的该休息了!

体征标准

1)低热,口腔温度 37.5℃~38℃;

2)可触及小于 2 厘米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压痛;

3)咽部充血,但无明确扁桃体炎症; 4)未发现其他引起疲劳的疾病体征。

症状标准

1)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劳; 2)没有明确原因的肌肉无力; 3)失眠症状普遍存在,多梦或早醒; 4)头涨、头昏或头痛; 5)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 6)食欲不振; 7)无明确的风湿或外伤史,却存在肩背部不适、胸部有紧缩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关节痛; 8)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惧; 9)兴趣减退或丧失; 10)性功能减退; 11)低热; 12)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紧缩感。

如果同时具有以上2项主要标准、2项体征标准和6项症状标准;或累计具有8项以上单纯的症状标准,即可确诊为疲劳状态。

如何预防过劳死?

专家建议,有心脏疾病史、经常性熬夜加班的人,必须要对过劳死引起重视。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放松自己,饮食方面多喝水,以水果蔬菜为主,并注意睡眠,通过运动来减压。

为了预防过劳死,国内外专家们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变化性休息

有人说“工作的变化就是休息”。这是很有道理的,如坐着工作疲劳了,站着工作就能消除疲劳;开会时说得疲劳了,听听别人的意见就能消除疲劳;看书时眼睛疲劳了,看看绿色的草坪和树木,或散散步就会解除疲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更是驱走疲劳的好办法。

2对抗性休息

比如聊天争论久了,以沉默为休息;久处繁华闹市,以暂住僻静之处为休息;子女多了吵闹异常,以离家走亲戚、偷清闲为休息等。

3娱乐性休息

保证每天7~8 小时睡眠,劳累了,赏赏花,跳跳舞,打打扑克,听听音乐,去旅游等,都是有效而愉快的休息。

4医疗性休息

用药物、针灸和其他传统疗法均可预防疲劳,达到休息的目的。

比如,把草乌、细辛等有驱风、散寒、止痛效果的中草药放入鞋里,氏途跋涉就不觉疲芳;中气不足等病理反应性疲劳,可服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之类药物,以消除疲劳。

5积极运动

每周散步 4~5 次,每次 30~45 分钟,或一星期进行 3~4 次温和的户外活动,每次 30 分钟,都是必要的。运动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强健体魄,可谓一举两得。

6定期体检

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大家需要定期检测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避免超重并戒烟,一般半年到一年体检一次。即使没有上述疾病,每个人也要重视健康体检,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准确把握可以避免承担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工作任务。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