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院校学者齐聚西樵山,研讨康有为思想

南方+ 记者 盛正挺 王诗琪等  2016-11-29 07:57

“中国近代史上,能对全国产生影响的广东人中,康有为是‘第一人’。对康有为的研究很有意义,而康园论坛是目前全国少有的以康有为个人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对康有为及康园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

11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康园论坛在西樵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顶尖院校的数十位学者汇聚西樵山,探讨“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型”。

这是继2014年6月举办“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康园论坛后,西樵山举办的第二届康园论坛。与会学者普遍表示,目前国内虽有不少学者研究康有为,但以康有为个人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并不多见,康园论坛汇聚国内知名学者,在学术领域已有相当影响。

昔日“戊戌摇篮”成康园论坛举办地

“康有为是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转型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正确,但是他当时关注的事情、提出的问题正是时代要解决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当前治国理政的现实问题。”干春松说,早些年,在人们眼里,康有为更多的是一种保守的形象;但近年来,学术界对康有为的研究越来越热门,也越来越客观、深入。

对康有为思想现代价值的挖掘从何时开始步入公众视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认为,正是始于西樵山首届康园论坛的举办。

2014年6月下旬,岭南文化研究院在西樵山举办了首届康园论坛,主题为“康有为与制度化儒学”。虽然当时只是邀请了20多位学者与会,规模并不大;但事后却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14年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之一。“原来对康有为的探讨是所有学者私底下都在做的,但是康园论坛则是学界讨论公开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吴重庆说。

“首届康园论坛据说是第一次以康有为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对康有为有研究的学者参与,也有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有广泛影响的甘阳、刘小枫等人参加。”在干春松看来,首届康园论坛正是近年来所出现的“康有为热”的标志性事件。

时隔两年后,西樵山三湖书院又迎来了康园论坛。丹灶是康有为的故乡,九江是康有为年轻时求学的地方,西樵山三湖书院则是康有为思想成型的地方,有“戊戌摇篮”之称。因此,在西樵山上研讨康有为思想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本届康园论坛邀请了27位学者与会,数目仍不多,但列席者都是研究领域内的佼佼者,不仅论坛上常有观点碰撞,连论坛间隙的茶歇环节都成为了对康有为思想的学术探讨会,来自清华、北大、中国社科院、中大等院校的学者热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国内知名学者在‘戊戌摇篮’之地论道‘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型’,让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为西樵山树立起文化名山的形象。”温春来表示,康园论坛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逐步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研究院的一张会议品牌。

研讨康有为思想有助传统文化传承

在吴重庆看来,康有为的思想在过去被认为是保守的,但近年来却越来越为学界重视,这种变化是与中国国力逐渐强大、复兴民族文化的任务越来越突出的趋势相一致的。“我们今天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与传统文化很好地沟通和结合”,吴重庆说,正因为如此,康有为在近代中国提出的一些理念和制度设计,对于当代的价值才逐渐凸显出来,这也是第二届康园论坛选择“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型”为论题的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清良在论坛上提出了“文化之道”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全球性“文化本土化”倾向的日渐加强和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重建现代中华文明之“常道”、树立文化自信的任务更显迫切。

《大同书》被认为是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时也是颇具争议的一部著作。在干春松看来,《大同书》体现了康有为从传统文化出发,为解决近代中国的困厄所作出的努力。“近代中国在与西方竞争中的失败,意味着在一个以胜负作为评判标准的世界格局中,儒家价值丧失了解释显示的威力”,干春松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没有抛弃传统儒学,而是通过与更具开放性和解释力的公羊学相结合,为儒学适应西方挑战争取了发展的空间。

而吴重庆则表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表达了包括平等、博爱、大同世界等观点,这使得该著作实际上承担了在近代中国传播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康有为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来看待中国和西方,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他的思考对于我们现在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对现代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很有价值。”吴重庆说。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院黄开国则认为,康有为建立了一个“进化论的新经学体系”,以传统文化为本,同时与西方当时最先进的进化论思想相结合,“这种尝试在当时尽管不一定很成功,但是对于我们当代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却有重要的意义。”黄开国说。

关注

“三湖书院讲坛”2015年3月启动

岭南文化研究院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2011年,中山大学与南海区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南中国“理学名山”与华南最高学府之间的深入合作,被称为广东两大文化高地的深度联姻。在温春来看来,设在三湖书院旧址上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不仅在高端学术研讨上要做出影响力,在民众之间普及岭南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014年6月原址重建的三湖书院竣工并对外开放;2015年3月首届“三湖书院讲坛”也在此启动。“三湖书院讲坛”由岭南文化研究院与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联手打造,每周六开讲,市民、学生、游客可免费参与。讲坛聘请学养深厚、热心公益的知名学者授课,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思想、考古、语言以及岭南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至本月已举办了68期。

“有些中学生还会自发地场场都来,甚至当我讲南海的乡土历史时,导游也会组织过来一起听”,温春来介绍,现在每场讲座平均有五六十人,很多市民会带着孩子前来听课,让孩子接受熏陶。

据了解,三湖书院自重新开放以来,不少学校都组织学生到此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户外教学活动,接待学生过万人次。近几年,西樵山风景管理处更推出包含三湖书院、天湖公园、九龙岩等文化沉积深厚的景点在内的特色学生游线路,吸引珠三角等多地学校组织学生郊游,劳逸结合,寓教于乐。多所广州高校组织应届考生到西樵山进行宣誓,已有超过万名考生在西樵山表达了他们的雄心壮志。越来越多学府组织学生到西樵山游玩、采风,这些都源于西樵山锤炼心性的环境以及名人墨客在这里沉留下来的深厚历史文化。

对于年轻一代学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岭南乡土历史的代表,西樵山这座代表珠江流域文明的名山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岭南文化复兴、传播的道路上,西樵山从未停下脚步。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盛正挺 王诗琪 张嘉宜 梁洁霞

编辑 王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