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09:44
“魁奇”两字充满人文气息,而魁奇路沿途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佛山人文现象,自桂澜路、魁奇二路、魁奇一路、魁奇西路,过石南大桥后经魁奇西延线,一直到南庄罗格孔家村,在短短十多公里的魁奇路沿途南北一里路范围内,科举功名方面至少有状元2人、榜眼2人、探花1人、会元3人、解元2人、翰林10人;其他如掌管文衡的学政,仕宦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府州县令,府县乡贤、山长、府县教官,以及近现代名校校长、两院院士也一应俱全。
在魁奇路东延线开通之际,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在岭南水乡百年老榕树的守候下,魁奇路沿线村庄里的祠堂家庙等历史遗存保留众多,这些历史遗存所承载的佛山状元文化、家训家风、文人轶事等,足以带着今人重新寻找乡土佛山的精神家园,而魁奇路堪称乡土佛山的一条重要文脉大道。
名人辈出
状元文化星光熠熠
沿着魁奇路繁忙的车流,拐进汾江南路一路向南,黎涌上村和黎涌下村就坐落在这里。虽然典型的岭南水乡格局已经不再,村庄本身俨然一副繁忙的城中村景象,拥挤的握手楼,小吃店、士多店、药房等热热闹闹,来来往往的,也大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今天的“状元第一村”,正慷慨地接纳着异乡人的打工生活。
闲聊中,一位土生土长的阿叔告诉记者:“我们这条村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祠堂呢!状元桥、状元井很多!”不难看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状元文化”依旧是让今天的黎涌人最为骄傲的。在村民看来,今人能够触摸到的“状元文化”的象征,莫过于祠堂和状元井等历史遗存。
记者来到一处文化活动公园,视线豁然开朗,假山流水,自有一片天地,澄心陈公祠、陈氏大宗祠就坐落在此。建于同治壬戌年的澄心陈公祠上,有对联“澄心怀祖德 公祠照后人”,陈氏大宗祠门前,村民刚刚上的香氤氲袅袅,祠堂上的广播在播着最潮流的音乐,孩子骑在祠堂门前的石狮子上玩耍,老人在不远处的文化活动室下棋,一副悠悠生活、自得其乐的场景。
拜访“状元第一村”,不得不提佛山人尽皆知的佛山首位状元简文会。据说,魁奇路的得名正与这位状元有关。简文会,号魁岗,南汉乾亨四年(920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任翰林编修。简文会由寡母抚养成才,后升为尚书右丞,管辖兵、刑、工三部。简文会为官爱民如子,公正严明,有关兴利除弊的事,无不尽心规划,因此得到老百姓的爱戴。
让状元村引以为傲的,还有500年之后的“鬼才”伦文叙。史料记载,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在书塾读书时名列前茅,被人称为神童。弘治十二年(1499年)33岁时在京参加考试,列第一(会元),跟着参加殿试,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后来平反昭雪,官复翰林院编撰之职。曾参与修玉牒(皇帝族谱)。
粤菜中“状元及第粥”的得名,就与魁奇路上的状元文化分不开。据说当年伦文叙高中状元,不忘施粥店主的恩情,回乡省亲第二天便去看老店主,并请老店主煮一碗粥。老店主命人煮了一碗肉丸、粉肠、猪肝齐下的粥,献给伦状元。伦文叙便给此粥取名“状元及第粥”。
事实上,不只是状元第一村,禅城地域上曾诞生上百名“文曲星”,人才如群星璀璨夺目,他们是禅城浩瀚历史文化长河中最亮眼的星星。南庄镇宣传文体局副局长孔庆炜是一名魁奇路历史人文现象的研究爱好者。根据他的梳理,自桂澜路、魁奇二路、魁奇一路、魁奇西路、过石南大桥后经魁奇西延线,到南庄罗格孔家村,在短短十多公里魁奇路沿途南北一里路范围内,人才辈出。科举功名方面包括状元2人、榜眼2人、探花1人、会元3人、解元2人、翰林10人;其他如掌管文衡的学政,仕宦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府州县令,府县乡贤、山长、府县教官,以及近现代名校校长、两院院士也一应俱全。
具体来讲,魁奇路沿线几乎村村都有历史名人,除了人们最熟悉的黎涌村简文会、伦文叙,湾华村同治元年举人何淡如,曾任职岭南大学校长的李应林,都是从魁奇西路东村走出来的。还有石头村霍韬、霍与瑕父子,番村劳孝舆、劳潼父子,南庄村罗文俊,上元村霍化鹏、罗格村孔继勋、孔广镛、孔广陶、孔昭度、冼斌等,都是为官一任、著作等身的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遗存众多
沿线村庄祠堂家庙密布
沿着魁奇路继续西行进入石头村,在四圣古庙前,适逢二十周年诞,庙堂内挂满檀香,熏烟萦绕,几位婆婆围坐在一起“折金银”,她们都是霍家媳妇,在石头村生活的年数都超过三十载。
“每年的北帝诞和村庆,村民都会聚集在霍氏大宗祠举行活动,仪式十分隆重,场面可热闹了。”村民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石头村村庆,此外还有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霍氏大宗祠在这个时候最热闹,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一睹民俗风采,甚至从外地来石头经商的商人也会加入其中。在他们心里,霍氏大宗祠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文化地标。
事实上,霍氏大宗祠是霍氏古祠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四年,清嘉庆年间重修,是一组四座并列的大型建筑群落,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庄重规整。从南至北依次为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和霍文敏公家庙。资料显示,这里是佛山市显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和装修较讲究的祠堂建筑群。
沿魁奇路一带的村庄祠堂家庙众多,距离石头村不远的黎涌村、湾华村等,保留下来的祠堂不在少数,黎涌村的玄坛古庙、木岑陈公祠、陈氏大宗祠、澄心陈公祠等,湾华村亦有平兰陈公祠、北溪梁公祠等。祠堂家庙完好保留的现象,一直延伸到魁奇路西延线的南庄。
“应该说,魁奇路沿线村庄密集的祠堂家庙是佛山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中重要的一部分。”佛山文化研究者梁诗裕老师认为。但他认为,平心而论,隐藏在这些村庄里的祠堂家庙,其历史文化底蕴与建筑艺术,难以与“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的祖庙博物馆等建筑相提并论。
但它们更多是佛山农耕社会中,佛山人聚族而居的原生态精神信仰和精神家园。在古代延续千年的农业社会中,这些村庄以姓氏族群维系着农业社会的发展,而祠堂家庙正是姓氏文化延续一个最好的载体,也成为佛山千年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民国《忠义乡志》称,当时佛山镇内有祠堂372座,其中宋代4座,明代56座,清代93座。对于目前魁奇路沿线较为集中保留下来的祠堂,梁诗裕说:“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祠堂家庙是历经文革能够幸运地保留下来的小部分。”以黎涌村为例,当年由皇帝御赐的“状元府”已经在上世纪60年代被直接拆解,最大的柱子被拿去兴修水利工程去,仅存的一块石头置于博物馆。
而今人能够看到的包括陈氏大宗祠、建于同治年间的澄心陈公祠等祠堂,因为规模不算大,在当时被挪作他用,有的当作学校,有的作为仓库、工厂或者办公室,就这样,这些规模不大的历史建筑在无意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在石湾的石头村,最大、最漂亮的祠堂是由皇帝亲自拨款御赐的,但最终没有能够得以保留。
时间进入2000年左右,人们集中重新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局部修补,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祠堂家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仍有待发掘。
家风家训史料丰富
成观察乡土佛山另一维度
作为一个工商业城镇,佛山不少富有的家族为了维系聚族而居的宗族体系,广建祠堂,即便是走出去的名人,也注重对宗族内乡规民约的建立和规范。
石梁村人梁元捷(1648—1726)在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乡试考中举人,彼时已经四十九岁。广东当局仰慕他老成威望,先后聘请他担任岭南、珠江等义学主讲,一时学生盈门,并培养了不少出众的学生。后来梁元捷被选派出任山西蒲县县令,他不带家眷,只身赴任,以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决心。在他70多岁告老还乡后,与族人建宗祠,建立乡规民约,教人礼让。
而在岭南文化研究学者陈恩维的研究中发现,明清时代是佛山家训族规的繁荣发展期。由移民构成的佛山社会特别注重家族教育,民间就有“顺德祠堂南海庙”的说法,在佛山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不管是诗书缨礼的大家巨族,还是挣扎求生的升斗小民,都特别注重家族、家庭的教育,以谋求家族永续经营发展,立言训诫子孙,因此留下数量颇多的家谱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魁奇路沿线村庄串起的,正是佛山民众与这片土地“乡愁”与“乡情”的所在。
霍氏是佛山石湾有名的巨家大族,曾广泛参与佛山的铸造业、缸瓦业、酿酒业等。以《太原霍氏仲房世祖晚节公家箴》为例,陈恩维发现,其中关于衣服之禁、处乡里之法、争斗之戒等规定,都可见霍氏世祖晚节公对后人在生活起居、邻里相处的谆谆教诲,衣着不能华美,待人不能凌弱,坚守忠厚与公平,如此家族方可兴旺。
霍氏家族的祖训中,还对祠堂财务管理作了相当细致的规定,如挪用公款、拖欠揭用的处罚都十分明确,是家族内部为肃清家风,保证祠堂得以永续经营的有效保障。
是否这些家族云集,良好的家训家风成就了魁奇路一带村庄的“星光熠熠”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梁诗裕老师对此表示认同。在这些家族中,从文、从政、从商者甚多,陈氏、霍氏等在把控佛山工商手工业的同时,特别注重勉励子弟要出人头地,考取功名就是其中一条路径,官位、资产、家业、人才也因此交相辉映。
如果说简文会、伦文叙等历史人物年代较为久远,作为近代佛山的商业名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创始人简照南、简玉阶,他们从黎涌走出去,在商业成功后回到家乡广施善德。简氏奉佛而好施,常训诸子:“金钱须能聚能散,自社会取之,当为社会用之。物力艰难,丝缕当惜,至于周急拯危及善举待兴,又须知皆吾分内事,不当吝也。”有文献记载,凡遇大灾情,必多所捐赠,且捐赠复旦、暨南、武昌、南开等大学。对于孤儿教育及残疾人之收养等问题,亦曾垂意。
记者观察
探寻佛山另一条文脉大道
刚刚通车的魁奇路东延线,将佛山中心区域与广州南站之间的距离缩短成了15分钟。时空距离的拉近,将为两座城市之间人、资本以及信息等的流动提速加码。当各界把目光瞄准这条新开通的道路之际,记者走访发现,于冥冥之中,魁奇路以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正向世人展示出他的“魁”与“奇”。虽然经过工业化的洗礼,曾经作为天下“四大聚”之首的佛山已经高度城市化,但一条脉络清晰的历史画卷正围绕魁奇路徐徐展开,这里将为我们展现出佛山市镇文明体系的另一重文化脉络,唤起我们对千年佛山璀璨历史人文宝库的另一重敬意。
在魁奇路上行进的滚滚车流与道路两旁林立的高楼背后,黎涌村、湾华村、石头村、番村、塘头村,一直到一路向西,进入南庄的上元村、罗格孔家村、南庄村等……不论这些沿线村庄在过去30年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工业文明的洗礼,面貌发生了怎样急剧的变化,只要进入这些村庄走一走,不难发现包括祠堂家庙在内的魁奇路人文历史遗存之丰富让人惊讶,十多公里长的魁奇路上出现一种罕见的人文现象。
回眸作为重要手工业商业集散地的佛山镇的历史,在其鼎盛时期,城区一带各省会馆云集,其文化主线来源于中原,而禅城广大农村的历史,从唐末宋初算起到如今已过千年。研究者梁诗裕提出,作为岭南商业重镇的佛山,手工业和商业的勃兴其实从人口、粮食、蔬菜等方方面面来讲,一直都是靠农村、农业支撑的,可以说,魁奇路沿线的广大村庄,就是作为佛山镇的“粮仓”和“菜篮子”而存在。
还不仅仅是“粮仓”与“菜篮子”,当我们每每提到佛山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这个概念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聚焦在祖庙、升平等老城一带,然而,在延续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乡土佛山中的家风祖训、乡规民约,亦是岭南重镇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所蕴含的历史人文精神是作为佛山岭南文化源头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正是佛山的文化之根。
在魁奇路伸出手臂东联西通之际,在作为“四大聚”之首的佛山,魁奇路沿线村庄串起的正是佛山民众与这片土地的“乡愁”与“乡情”之所在。在魁奇路开通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来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恰逢其时。
事实上,魁奇路之“魁与奇”就散落于维系着忠义乡人乡规民约的数十座祠堂文化中,彰显于佛山传扬千年的“状元文化”中,也依旧留存于我们唇齿之间柱侯酱与状元及第粥的绵软香浓之间。
可以想象的是,人人耳熟能详、早晚来上一碗的状元及第粥,与魁奇路上的“状元文化”将擦出怎么样的火花?湾华、塘头这些岭南水乡的河涌边,废弃的小舟还能否再拾船桨,柱侯酱与柱侯菜还能够在今天这个时代讲出怎样的精彩故事?刚刚荣升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罗格孔家村,能否吸引广州乃至珠三角客人通过魁奇路、广明高速等快速通道,前来探寻隐居岭南乡间的孔子后裔的生活状态?
美食寻踪
1.伦文叙和状元及第粥
状元及第粥的传说就与禅城一带流传的状元文化关系密切。当年伦文叙高中状元,不忘当年施粥店主的恩情,回乡省亲第二天便去看老店主,并请老店主煮一碗粥。老店主命人煮了一碗肉丸、粉肠、猪肝齐下的粥,献给伦状元。伦文叙便给此粥取名“状元及第粥”。
2.湾华村和柱侯酱
魁奇路湾华村,记者探访之时,在附近工厂做工的工人傍晚下班,结伴回到村里。正值晚饭时间,很快,川菜的味道就飘散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经飘散着的是柱候酱最初的味道。
据说180多年前同治年间,广东省佛山市祖庙附近有一专卖牛什的小贩,名叫梁广训,字柱侯,原澜石湾梁村人。他的摊位虽小,但名气颇大,因为做的牛杂实在诱人,软烂浓郁,香留齿颊,回味无穷。
当时的三品楼高薪聘他为司厨,在总结卤水牛杂用酱的基础上,梁广训又配制出一种风味更佳的酱料来。清光绪年间曾考取拨贡的南海人胡子晋也曾有首《广州竹枝词》记之:“佛山风趣即乡村,三品楼头鸽肉香。听说柱侯成秘诀,半缘豉味独甘芳。”当时,三品楼的花格门窗上也用磨砂玻璃刻着:“三品楼,三品楼,啧啧人言赞柱侯”,“崛鸡、乳鸽、大鳝、猪头、水鱼、山瑞兼优。”酒楼的老板还买来副大石磨设在门前,专工磨制酱料售卖,命名为柱侯酱,其后,制酱行业又把它成批生产销售,于是,柱侯酱和柱侯菜便逐渐进入各地食店家庭,成为粤菜一大特色。
■历史遗存
魁奇路沿线不可移动文物(部分)
石头霍氏家庙(明嘉靖四年)
椿林霍公祠(清光绪八年)
霍勉斋公家庙(清雍正年间)
霍文敏公家庙(明嘉靖年间)
石梁梁氏家庙(明清时期)
黎涌陈氏大宗祠(清代)
平兰陈公祠(清宣统年间)
状元井(五代南汉)
石头陈氏宗祠(清代)
石头陈氏家庙(清代)
北溪梁公祠(清代)
湾华蚌壳墙民居(明清时期)
澄心陈公祠(清同治年间)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阎锋
【实习生】 杨晖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