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归潮汕”寻亲团成立半年已成功20例

南方+ 记者 余 丹  2016-11-17 08:05

“好激动!梦归潮汕伙伴已经打听到103岁李奶奶的家在广东普宁广太镇石潭橄榄潭!”

11月9日,“梦归潮汕”寻亲团公众号发布了《103岁潮汕老人想回普宁家,期待全社会热切关注,力使老人梦想成真!》的推文。不到1小时,志愿者们便帮助这位江西龙南的百岁老人找到了疑似家庭,并对接匹配成功。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寻亲团内已非新鲜事。自今年5月成立寻亲团以来,志愿者至今已帮助赣粤闽三地20多位潮汕籍老人成功寻找到亲人。

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赣、闽的潮汕籍老人来寻亲?这背后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帮助老人寻亲成功,是偶尔的幸运还是努力的必然?通过梳理历史资料以及对志愿者的采访,记者试图梳理出一条潮汕籍老人的寻亲路径。

20例成功案例有13例来自江西

据统计,目前“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们已帮助赣粤闽三地20多位潮汕籍老人成功寻找到亲人,其中见面认亲的有20例。

通过对这20例成功认亲的案例进行梳理,记者发现,来自江西的寻亲老人占了绝大比例,共有13例;福建2例,省内4例,海外寻亲1例。

据此前媒体报道,在江西赣州,还有一个独特的“江西广东人”群体。在江西泰和县,“广东人”多达十几万人,占当地人口的1/5。

为什么江西寻亲的潮汕籍老人会占据如此大比例?这一切,要先从一段历史讲起。

1939年,日军攻占汕头市,潮汕地区进入长达6年的黑暗时期,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1943年,广东省出现了长时间的罕见旱情,直到当年五六月才结束。旱情加上日军侵占,致使粮价飙升,食物奇缺,进而导致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

这场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的饥荒,是民国最大的饥荒之一。该年,广东全省饿死和逃荒的达3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大饥荒尤以潮汕地区最为严重。

“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陈树辉告诉记者,当年大饥荒背景下,许多潮汕难民只能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存地,“但难民们并非盲目逃荒,而是有一定路径。”

陈树辉说,由于海路被日军封锁,逃荒人群只能选择向内陆逃荒。据《上杭抗战时期潮汕难民口述史调查》记载,由于便利的河运交通和两地长期的商贸联系,潮汕民众对汀江流域的闽西上杭有了相对的了解。于是当时有一部分潮汕灾民沿着汀江和九江流域,从陆路和水路方向向闽西逃亡,以躲避战乱。

另一支路线则是江西。曾有人传赣南“前经兵燹,地旷人稀,易于得食”,于是又有大批潮人扶老携幼逃往江西。

受江西志愿者触动成立寻亲团

根据《潮州市志》记载,大饥荒逃到江西省的人,“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七月调查结果,总数七万余人,中以揭阳、普宁、丰顺、潮阳为多。”此外,大批潮民还逃荒到福建的平和、永安、上杭等地,总数近10万人,其中以潮安、澄海、揭阳为多。

缘何“梦归潮汕”寻亲团中来自福建的寻亲案例只有几例?陈树辉告诉记者,并非福建的潮汕籍老人寻亲数量少,而是他们提供的寻亲线索太少太零碎,导致志愿者无法帮忙。

“但在江西,寻亲已渐成一种风气,当地政府和媒体也十分重视潮汕籍老人的寻亲。”陈树辉说。

令陈树辉及志愿者们感动的是,江西民间也有不少寻亲力量。今年已经74岁的郑纪岳是龙南县政府机关离退休干部,自从40多年前第一次为岳母寻回揭阳惠来的亲人后,寻亲便成了他的“第二职业”。这些年,郑纪岳往返于潮汕和龙南,已为6个家庭圆了团聚梦。如今有了便捷的互联网,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更多潮汕籍老人寻亲。

“梦归潮汕”寻亲团正是受郑老触动而成立。“潮汕当地应有一个组织来帮助寻亲。”陈树辉说。

寻亲团的志愿者多数来自一个以关爱抗战老兵为主旨的公益组织。今年3月份,志愿者到江西吉安寻访老兵,意外发现一个“潮汕村”,村里人夹杂着潮汕与客家话的混合口音。一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潮汕大饥荒逃难者的聚居地。年轻的志愿者颇受震动,决心帮当年的逃荒者寻亲。在原关爱抗战老兵队长方壮建带领下,寻亲团由此建立。

“梦归潮汕”成赣粤闽寻亲新平台

虽然有了网络的帮助,但是囿于对潮汕地区地理环境的不熟悉,江西寻亲志愿者只能通过联系潮汕地区的宗亲会、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帮助寻找。

“关系网比较小,寻亲效率不高,费时费力。”陈树辉表示,过去江西省寻亲多是“单枪匹马”,虽然有许多详细的寻亲线索,但寻亲之路仍然十分坎坷。

“梦归潮汕”寻亲团的成立,打破了江西省寻亲组织单一传统的寻亲方式,“打通”了赣粤闽三地的志愿者组织。郑纪岳也大受启发,成立“梦归潮汕”龙南寻亲分团,与广东志愿者展开合作。陈树辉表示,潮汕志愿者的资源都与江西、福建的寻亲组织共享。

“也有一些组织提供的信息不足,我们告知对方仍需要进一步的详细信息,对方就再也没有音讯。”陈树辉说,福建地区有成立赣闽寻亲会等寻亲联盟,但毕竟数量不多又缺乏媒体的宣传推动,而且随着许多老人们相继离世,信息的获取更是十分有限,因此很多福建潮汕籍的老人至今仍未寻亲成功。不过,可喜的是,至记者发稿前,梦归潮汕闽西分队已成立。

组建微信群深入对比寻访

那寻亲团又是如何做到在1小时内,就帮助寻亲者找到疑似线索的?

陈树辉告诉记者,随着“梦归潮汕”寻亲团在赣粤闽三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公众号平台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两三例寻亲求助信息。

为了提高效率,志愿者首先要求寻亲家属根据寻亲模板填写相关资料。记者观察到,除了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外,还要求填写老人走散时间、走散方式、原生家庭描述、地理环境描述、风俗习惯等信息。

志愿者阿娜告诉记者,每接受一个案例,他们都会建立一个跟进群,由志愿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衔接,核心志愿者成员对求助者信息进行初步了解,进一步挖掘更多信息后再发布公众号。

阿娜说,锁定疑似区域之后,便会邀请该区域的志愿者和热心人士以及寻亲家属人员组建微信群,进行深入的信息比对寻访。因为当地志愿者对该区域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因此在寻亲过程中,寻访进度更快更准确。当志愿者寻访后,将获悉的信息发布在群上,与寻亲家属人员直接沟通,比对核实地理环境、家庭成员构成、风俗习惯等信息。

“许多老人对儿时的记忆十分模糊,只能说个大概,但通过志愿者现场走访,与疑似家庭沟通,拍摄疑似区域的照片给老人看,很多老人的记忆逐渐苏醒,为信息匹配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阿娜说,由多位志愿者服务一个寻亲家庭,有利于整合潮汕地区的资源,更好地共享给其他地方的寻亲组织。

志愿者3天内找到疑似线索,寻亲者却对家乡一片陌生

77岁寻亲老人能否“回家”?

11月6日上午7时许,福建武平的肖禄雄和家人准备驱车前往广东澄海。

肖禄雄此行,是为了寻找他的家乡及家人。1946年,时年仅6岁的肖禄雄被拐带到福建,从此与家乡失去一切联系。这些年来,肖禄雄一直没有跟家里人讲过那段过去,然而随着年岁增大,老人家对家乡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强烈——他想回家。

在得知父亲的过往后,肖禄雄的子女们开始了寻亲之路。

“我们有通过其他寻亲平台发布信息,但一直没有结果。获悉有‘梦归潮汕’这个平台,就尝试给他们发了信息。”令肖禄雄的女儿肖雪连意外的是,寻亲信息发布不到3天,就已经有志愿者寻找到疑似家庭。

更让肖家人意外的是,疑似家庭那边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说他们走失的弟弟在肚子的右边有一道疤痕。肖家人一看,果然,肖禄雄的右侧肚皮上有一道疤痕。“这道疤痕连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竟然知道。这是一个高度疑似的线索。”

在各项线索匹配度较高的情况下,肖家人决定实地探访疑似家庭。

不到10时,疑似亲属家庭的成员们早已在澄海铁铺高速路口桥下等待着肖禄雄的到来。

“信息匹配度很高,老人家的母亲临终前还一直惦记着这个走失的孩子。”其中一位亲戚十分笃定地说。

10时30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辆闽F的七座小轿车缓缓从高速口开出,肖禄雄到了!在疑似家庭潘家人的带领下,肖禄雄和家人们抵达莲华镇碧砂村。

今年77岁的肖禄雄精神十足,身体健朗,一下车就不断给“迎亲”的人派烟。疑似肖禄雄二哥、今年81岁的潘合来听说肖禄雄到了,也健步往人群中走去。见到肖禄雄,潘合来从头打量到脚,一时半会也认不出眼前的人是否是自己的亲人。

“像,真像!”看到两位老人,围观的村民都觉得容貌有相似之处。他们说,肖禄雄与潘合来已故的大哥更是相似。

潘合来有些耳背,肖禄雄不会讲潮汕话。两位古稀老人无法互相沟通,只能靠后辈们翻译。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现场的人都被感染。

但当潘家人带着肖禄雄到祠堂、旧屋重温回忆时,却发现肖禄雄对这里一片陌生。

肖禄雄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四合院大房子,房子位置较高,下方有国民党警察署,下面有一条小河。可如今,河流早已被填埋。即便是村民们证实脚下的路曾有一条河流,肖禄雄还是一直摇头。

面对祖辈留下来的大床,肖禄雄也是一脸疑惑:“我和母亲睡的床是很高端的花床,上面有很多镂空的花纹。”

随后,潘合来又带着肖禄雄拜访了一位据称是他们母亲好友的90多岁老奶奶。然而,这位老奶奶口中听闻“父亲去世”的原因,和肖禄雄记忆中父亲去世的原因又不相符,令他觉得这里也许并非自己的家乡。

记者了解到,肖禄雄和潘合来已于近日前往汕头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兄弟关系鉴定,结果将会在一个多月后出来。

“无论结果怎样,都十分感谢‘梦归潮汕’寻亲团的帮助,太让我感动了。”肖雪连告诉记者,受寻亲团的影响,自己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中,希望帮助更多福建龙岩地区的潮汕老人寻亲。

500多名志愿者加入“梦归潮汕”寻亲团

与时间赛跑为寻亲者圆梦

“梦归潮汕”寻亲团屡次“神速”找到疑似线索,离不开背后一群热心公益、有强烈使命感的志愿者。据悉,自今年5月份寻亲团成立以来,各地志愿者纷纷加入到寻亲队伍之中,目前团员已达500多人。

这些志愿者,有的是语言专家、潮汕史学家,也有驰骋商界的老板和正在读书的大学生。缘于“寻亲”主题,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寻亲者“变身”志愿者

志愿者阿娜和苗妹都是从寻亲者转变为志愿者的例子。苗妹的奶奶在寻亲团的努力下寻亲成功,而阿娜的奶奶因走失地未能确定而在继续寻找中。

今年大二的苗妹目前协助编辑寻亲团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由于奶奶寻亲成功,志愿者的身份对于苗妹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

“志愿者工作让我学习到很多,我也慢慢了解到老人寻亲背后的故事,了解到潮汕这段苦难的历史。在志愿队伍里,我看到了一个没有功利的世界,许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不辞劳苦为老人寻根觅亲,温暖着这个社会。”苗妹说,每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踏上故土那一刻,她就会觉得志愿者的付出值了。

一场“抢时间倒计时”的公益

“梦归潮汕”寻亲团的志愿者们把助人寻亲比喻为一种“抢时间、倒计时”的公益活动。

“老人们一年一岁地老去,如果不和时间赛跑,他们也许就再也找不到故土和亲人。”陈树辉告诉记者。

陈树辉说,目前“梦归潮汕”寻亲团已成立多个分队,但汕头本市区、澄海,揭阳饶平、惠来一带的志愿者仍比较少。“最近有一个疑似家乡在市区金砂乡的案例,但因为缺乏这个地区的志愿者,寻找起来比较困难。”陈树辉呼吁更多的热心人加入“梦归潮汕”,搭建起一支覆盖潮汕地区的志愿者队伍。

“如果潮汕地区每个地方的人都能一起关注这个事情,为老人返乡认亲出一分力,很可能促成更多的老人实现他们人生最后的梦想。”陈树辉说。


编辑 张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