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鲁迅纪念馆重开馆,在这里你能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广州日报 记者 黄丹彤  2016-11-16 12:48

鲁迅和许广平到老字号“艳芳照相馆”照相。

昨日是广州鲁迅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的第三天,中午时分记者再次来到广州“钟楼”现场探营,见到陆续有市民和游客冒着暖冬的太阳前来参观。馆方透露,开放三天,纪念馆共迎客近4000人。根据规定,该馆每周周二至周日9时至17时(16时停止派发门票)凭有效身份证明免费对外开放,逢周一闭馆。

远远望去,经过剪枝梳理后的几棵古树丛中,鹅黄色立面的广州“钟楼”这幢民国老建筑显得格外醒目,大楼正面的拱门、外廊已依据历史照片全面复原,就连历史照片上的报时大钟也恢复正常摆动。外围墙上,重新挂出“广州鲁迅纪念馆”和“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两块招牌。

值得关注的是,重新开放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展览中首次展现一个市井生活中真实的大作家鲁迅。原来鲁迅爱喝广州早茶,爱吃广州“杨桃”,还喜欢到广州老相馆“艳芳”照相。

“钟楼”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见证地

广州鲁迅纪念馆现址“钟楼”是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所在地,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见证地,1926年下半年成为中山大学校本部的办公楼。1927年,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曾在钟楼居住并写下了《在钟楼》等重要文章。

广州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吴武林介绍,本次重新开放同时推出包括《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和《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四大基本陈列。其中,《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复原了当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一楼礼堂会场模样。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时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的这里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敲响了国民革命的钟声,给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再现鲁迅在广州9个月的市井生活

作为重新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展览——《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本次全面展示了校园导师鲁迅居住广州9个月的市井人生。从1927年1月18日鲁迅“抱着梦幻”来到广州,到1927年9月27日中午,鲁迅与许广平乘“山东”轮离开广州赴上海,鲁迅在广州短暂居住了近9个月。鲁迅在中山大学讲学,在白云楼写作,与许广平一起外出演讲、郊游、购物、就餐、喝茶、看电影,留下了很多广州感言和广州记忆,这就是鲁迅在广州的真实市井生活。

记者注意到,展览现场布局中,特别将鲁迅短暂的9个月广州生活中到过的地方制作成一幅地图,罗列了其间与鲁迅有过交往的十余位名人。鲁迅与许广平去艳芳照相馆合影;鲁迅离开钟楼搬到白云楼居住的书房以及鲁迅经常去过的酒家书店和茶楼,都在现场借助老照片做了背景衬托和场景还原。

到艳芳照相馆照艺术人像,太平馆品广州美食以及远眺窗外的珠江水上人家……鲁迅在广州除了教学与写作,也有平凡人悠然自得的日子。不说与朋友谈笑人生,北新书屋赔本经营;也不说游园走巷、观影购书乐趣无穷;单单这南国茶楼、水果就给鲁迅的寻常生活增添不少独特滋味。

广州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吴武林指出,“鲁迅在广州的9个月生活,展示一个校园导师在广州的市井人生。这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性,1927年鲁迅担任中山大学教务处主任兼中文系主任,短暂住在钟楼的二楼并下了著名的《在钟楼》等重要文章。作为写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在广州的9个月常常被人忽略,实际上这段时光正是鲁迅一生中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他之后的人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这也为广东留下一个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广州,鲁迅是中山大学的大忙人,他开设有《文艺论》《中国小说史》等多门课程,7次主持召开中大教务会议;在繁忙之余,还去南园酒家、北园吃饭,享用南国茶点。据统计,钟爱广州“早茶”的鲁迅,短暂9个月间,品过的广州茶楼饭店就达十多家。

鲁迅称广州杨桃滑而脆,酸而甜 

吴武林介绍,鲁迅对广东的水果赞赏有加,他曾说到“住白云楼上吃荔枝”一事,又说“大吃其水果,物美而价廉”。他曾向友人介绍广东三种水果:荔枝、龙牙蕉、杨桃的“甚佳”、“极爽”味道。

有趣的是,鲁迅在品尝水果过程中,还将水果上升到“功德”的角度去评论。鲁迅这样说道,“广东的花果,在‘外江佬’的眼里,自然是奇特的。我所最爱吃的是‘杨桃’,滑而脆,酸而甜……我常常宣传杨桃的功德,吃的人大抵赞同,这是我这一年中最卓著的成绩。”

编辑 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