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柑从头到尾都是宝,柑皮产量今年就有七千吨

南方日报 记者 杨兴乐  2016-11-15 07:20

眼下到冬至的一个多月,新会柑逐渐迎来采摘高峰期。由于知名度、种植区域、柑树树龄、柑皮质量等差异,新会区各地新会柑价格有一定差异,每斤5元到15元较为普遍,明星产区则能卖到20多元。

据预计,2016年新会柑种植面积约6.5万亩,柑皮产量可达7000吨,柑普茶加工量达4000吨,行业产值近30亿元。

近年来,在新会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新会陈皮产业取得稳步发展。陈皮产业已成为新会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大亮点与标杆,目前形成了集柑橘种苗繁育、果品生产、陈皮深加工与开发利用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不断延伸。

眼下到冬至的一个多月,新会柑逐渐迎来采摘高峰期。杨兴乐 摄

普通货色每斤也卖到10多元

在柑桔大镇司前镇,今年新会柑的种植面积为4610亩,挂果面积达3600亩,遍布全镇各村,预计鲜果产量可达12600吨。

在司前镇白庙村棠叔承包的50亩柑地里,10多年树龄的老柑树虽然产量较低,一棵平均产果只有100—200斤,但“老树柑”品质好价值高,目前田头价为500元/担左右。而新树柑价格则在250元—280元/担。

在会城东甲村,大部分果农种植的都是圈枝柑,今年亩均产量约2000至2500公斤,普通圈枝柑维持在每公斤24元至30元之间;驳枝柑相对便宜一点,大概20元/公斤,相较去年有所增加。圈枝柑晒出来的陈皮比较醇香,价钱比普通的驳枝柑稍贵,但是品质好,销量有保证。

陈皮作为新会的传统产业,生产和加工有近800年历史。近年来,新会陈皮受到了市场追捧,2015年,新会柑种植面积约6万亩,挂果面积超3万亩,果品产量达6万吨,年加工陈皮量约3000吨。

开发小青柑,成“第二明星”

新会柑根据采摘先后和相应成熟度不同,分为青柑、二红柑和大红柑,而此前采摘的柑胎、小青柑则是并未成熟的柑果。

不过,这两种未成熟柑果今年却非常红火,尤其小青柑,采摘期提前意味着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议价空间。鉴于去年新会柑产量创新高而价格趋于下降,早在今年8月份,有的果园趁着小青柑价钱好,基本摘光卖光。

小青柑今年产销非常红火。

9月,采摘新会小青柑为原料制作的青柑柑普茶进入生产高峰期。在新会区三江镇各茶场,工人们开足马力,剥柑制茶。三江镇1万多亩的新会柑种植场中,分布着20多个大大小小的制茶工场。据茶商介绍,今年小青柑柑普茶市场非常火热,订单供不应求。

小青柑柑普茶订单供不应求。

据了解,小青柑的芳香油含量比大柑要高,果味强烈,其采摘期集中在8月份,而二红柑及大红柑则在重阳节后才会上市。不同时期采摘制作的柑普茶,风味也有所不同。为了让市场有不同的选择,也为了避免新会柑在重阳节后扎堆上市,新会柑的种植户改变以往单一时段的采摘方式,从柑花、柑胎、小青果等不同果期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将新会柑的加工产品延伸至整个生长周期。其中的小青柑柑茶系列在推出市场后,迅速成为仅次于新会陈皮的主流产品,受到茶业市场的大力热捧。

实施标准化种植,产值猛增5倍

如今的新会柑和新会陈皮产业,已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农产品生产。

通过实施标准化,新会柑和新会陈皮逐步向产业化链条延伸,初步勾勒出一个以陈皮为中心,包含种植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一产辐射延伸到二、三产的区域性新兴产业集群。

自2012年起,通过质监部门组织专家和经验户制定标准种植规范,新会柑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化规范种植体系,并建立了省级新会柑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按照无公害栽培技术,采用新型种植方式进行示范种植,使新会柑产量从21吨/公顷增加到50吨/公顷,果品质量的提升使销售价格由3元/公斤上升到10元/公斤。

随后,柑橘的标准化种植推广到新会区55个自然村,种植面积达600多公顷,使250多农户按照生产标准规程,实现了柑橘的无公害种植。

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农民参与种植新会柑积极性高涨,新会全区种植新会柑面积由开展示范区前的300公顷扩张到700公顷,年产量由4500吨增加到15000吨,产值由2000多万元增加到1.2亿元。

通过实施标准化,新会柑和新会陈皮逐步向产业化链条延伸。杨兴乐 摄

新会陈皮系列也有“联盟标准”

此外,随着新会柑、新会陈皮的地理标志保护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的全面铺开,新会陈皮产业联盟标准的编制修订也得以实现,先后发布了《新会陈皮预包装标签》《新会柑皮普洱茶》《新会陈皮普洱茶》《新会青柑代用茶》和《新会陈皮粉》5项陈皮相关产品的联盟标准,统一了门槛,有效避免了行业无序竞争,实现了行业内部优胜劣汰,使得新会柑和新会陈皮的品牌得到有效的保护。

截至2015年底,新会柑产量达6万吨,陈皮产量约3000吨,初级产品年产值9亿元,全行业年产值15亿元;生产经营户超500家,从业人员超6000人,形成集柑橘种苗繁育、果品生产、深加工与开发利用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朝着“标准+金融+互联网”方向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编辑 黎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