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祁雷
2016-11-09 21:29
110年前,来自印尼爪哇的21名侨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暨南学堂的首批学生之一。如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子弟和他们的祖辈一样,依旧保持对华语、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眷恋,有的还通过到暨大读书、参加暨大在当地开办的函授班等形式,与中国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
“无论过去多久,我们对祖籍国仍怀着深情。”这是沿线国家很多华人华侨的深切告白。乘着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的东风,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正在迎来新曙光。
曾祖父送侨生到暨南读书,他集资复办华文学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八华学校三年级2班门口,孩童们的阵阵读书声吸引了众人注意。走进明亮的教室,华人子弟与本地族群的孩子正规矩地坐着,摊开中文课本,齐声朗读。
思绪拉回到1907年2月。在当时,思慕中华文化的第一批21名印尼华侨学生不远千里赴中国南京求学。3月,国内第一所为培植海外华侨子弟而设的学校——暨南学堂正式开课。
“到了1908年,我曾祖父又不远千里,带着第二批来自印尼侨生抵达南京,送到暨南学堂念书”,印尼全宝集团创始人、印尼八华学校基金会主席梁世桢告诉记者。
梁世桢的祖父梁映堂祖籍广东梅州,时任印尼巴达维亚中华商会(以下简称“巴城中华商会”)会长。1901 年3 月,梁映堂协同潘景赫、丘燮亭等20位华侨贤达,在巴城中华会馆内创办“中华学堂”,教习华侨子弟学习中文等课程。
“当年送到暨南学堂的第二批印尼侨生就是来自中华学堂的,而中华学堂就是今天八华学校的前身,所以说,八华跟暨大的渊源非常深”,梁世桢说。
然而,1966年,八华学校在内的全部印尼华校被勒令停办。直到1998年,华文教育才重新复苏。2007年11月,在梁世桢等人的大力推动下,一年后,新的八华学校正式开学。“借着老八华的名声,学校发展很快,现在就读人数达4000人,除了华人子弟,也有很多印尼当地族群的孩子”。
其实,当梁世桢决定集资复校的时候,还不知道曾祖父梁映堂是老八华的创始人之一,却没想到冥冥之中,自己竟和曾祖父做了同样的事,这让他更加充满了光荣和使命感。如今,梁世桢也把自己的孙子孙女送进了八华。
他教授华文六十载,不忘培育“新血液”
从雅加达乘机到日惹,刚好赶上第十一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召开,前来参会的各路华文教育精英中,就有不少从暨大毕业的老师、学者。
作为国内较早在境外开展函授教育的高校之一,暨大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汉语言海外函授本科学员已广泛分布于印尼、新加坡、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印尼和新加坡,还有不少兼读制研究生。这些毕业生中,很多人从事华文教育工作。
76岁的参会代表、雅加达八华学校华文部主任梁荣升告诉记者:“我教书教了60多年,到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对于推广华文教育来说,我们老一辈人很多是外行,只是会讲华语,但缺乏教学理论和方法,所以有时候教不好孩子。”为此,他报名参加了暨大在雅加达开办的汉语言函授本科专业。
2002年,62岁的梁荣升顺利获得了学士学位。毕业14年,他践行“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暨南精神,积极为当地华文教育“造血”。“我的愿望是让印尼的华人子弟能学好华语,继承中华文化和美德,成为两国友谊的使者。但现在我们这一辈都老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替挑起重担。”
而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也曾面临华文教育缺钱少人的窘境。幸运的是,新加坡涌现了一大批有热血、有担当的海外暨南人。1952年,新加坡富商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化教育等事业。如今,新加坡华文教育正蓬勃发展。
落地生根,不忘根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走访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地,不难发现,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有一个类似现象:上世纪,受所在国政治等因素影响,当地华文教育或长或短地存在一段低潮期。但当地华人华侨还是怀着对祖籍国的深深眷恋,克服各种困难学习华文。
来自印尼巨港的唐根基在暨大读完了本科至博士三个阶段,是我国首位“华文教育”专业的海外博士生。他说:“我从小就对华文感兴趣,1990 年读小学五年级,每周末走2个小时的路,偷偷去一个佛堂上中文课。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只上了7次,学了大约30多个汉字。但这7次课烙在我心上、永不能忘,这是我华文教育的开始。”
真正让唐根基下决心学好华文的,是他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你的血脉里流着华人的血,要把中华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在父亲的激励下,他经过3次申请,终于如愿到暨大留学,学成归国,从事华文教育。
印尼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副主席、坤甸共同希望教育基金会辅导主席陈慧珍女士长期从事华文教育推广。她告诉记者:“在中印两国不断加深交流合作的时刻,社会和市场正需要大批华语人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15年9月,在陈慧珍等人的长期推动下,印尼政府正式批准在坤甸市成立共同希望语言学院。“这是印尼第一所纯中文专业的高等学府”。
而在柬埔寨,华文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展开,很多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
校友故事
“新生代”给华文教育带来新动力
“启迪中文之功,华美唐裔之德。”在距柬埔寨首都金边约40多公里的乌廊市,有一所叫公立启华学校的老牌华校。
据记载,20世纪初,有一批华人先侨来到乌廊定居。初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后来,为让子孙传承华夏文明,老华侨们于1930年创办了启华小学。上世纪70 年代,因政局动荡,学校一度停办。直到1995 年,老华校才慢慢恢复生机。
2015 年8 月,理事会邀请刚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归来的黄明忠担任校长一职。当时,黄明忠才28 岁,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校长。
“要给启华的华文教育带来新变化。”黄明忠任职校长后,将在暨大学到的新理念积极融入到实际办学中。在他的力推下,学校制订了新学期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教学规划,引进了多媒体教学和电脑课堂,获得了柬华侨领和师生们的赞赏。
“我们这位校长,每天吃住都在学校,甚至把老母亲接过来一起住,省下的时间全用来陪学生或跟我们交流教学。”由中国政府派到该校援教的中国教师孙莹给黄校长“点赞”。
黄明忠坚定地说:“我是华人的后代,华校是我家,华文教育是我的‘母亲’,虽然面临资金、人才的巨大压力,但我和华文教育事业是不会分开的。”
采访手记
优秀文化的生命力,能让当下的人过得更好
最近走访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文学校,看见墙壁、走廊贴着《弟子规》字句和诸子百家画像,感受到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这些华文学校在校人数通常有300到500人,有的甚至有七八千人,涵盖幼儿园、中小学。这当中,活跃着不少暨南校友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当地族群学习华文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他们的父母认为孩子会说汉语,将来有更好的工作选择机会和福利待遇。
目前,海外华文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优秀年轻师资和适合本地教学的教材,办学资金短缺。这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海外华文教育要从当地娃娃抓起。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资助华文教育,开发设计更多符合当地情况的华文教材等。中国大学也要以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海外学子来中国学习、回国后从事华文教育。
【采写】记者祁雷 暨南大学师生罗昕 杜明灿 温婧 郑姣
【摄像 摄影】郭智军
【视频剪辑】郭智军 王良珏
【统筹】梅志清 麦尚文 刘江涛 严亮
【执行】陈枫 吴少敏 陈文举 苏运生 王辉 曾妮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