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在欧洲与大洋洲大放异彩,背后是暨大校友的功劳!

南方+ 记者 朱晓枫  2016-11-08 21:30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除了美国和加拿大,暨南大学校友还活跃在欧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他们推广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教育进入主流社会;创办百人校友会,搭建校友母校交流平台;还有的以华侨代表身份,回国参政议政……

“愿暨南之光挥洒世界,暨南之精神瑞泽四方。”暨大建校110周年前夕,暨大新西兰校友会会长刘文影祝福母校。


推行华文教育

他要让汉语在华裔后代心中萌芽

今年9月暨南大学“心暨四海”2016赠书活动在新西兰推进,这场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暨大新西兰实验学校的重要贡献。

这所注册于2012年底的学校,由暨南大学委托暨大新西兰校友会成立,学校不仅面向华人社区,还面向新西兰主流社会,目前在校生已近500人。

刘文影告诉记者,学校有面向本地学生的中文班,也有与本地顶尖学校合作的课后中文课程,还有与国内同步的人教版语文课程。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华文技能公开展演、夏令营、中文唱歌比赛等课外活动。

事实上,暨大一直重视华文教育,培养对外汉语人才。特别是1993年以来,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与暨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系及预科部合并组建华文学院,成为培育华文教育人才的“摇篮”。

暨南大学英国校友会名誉会长伍善雄祖籍广东顺德,上世纪60年代末举家从香港迁往英国。那时华文教育不受重视,当地华人尝试着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学中文。最初的中文课堂诞生在周末打烊的中餐馆里,请在中餐馆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当老师上课。

伍善雄原先在英国经商,涉及快餐、旅游、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后来他决心推动华文教育。1993年,他与别人共同创立了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并建立中文学校,帮助华裔青少年学习华语和中华文化。

截至去年,该会已有100多所中文学校、2800名华文教师、3万余名学生,在英国推动了汉语学习热潮的形成。另据统计,目前已有30%的英国中学将汉语作为重点外语课程。

此外,他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推动英国中文教育由“粤语+繁体字”向“普通话+简体字”演变。“必须要推广简体字,与现在中国主流文化融合。”当时伍善雄还尝试联系国务院侨办,找到一批繁简体字配套的教材,开始推动教育改革。

2014年,中国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侨务办等单位联合评选了“华人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伍善雄光荣获得了这一荣誉。

在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时,伍善雄还作为旅英华侨华人代表受到接见。他说:“习主席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中国梦,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会一直走下去。这让海外侨胞很受鼓舞!”

年过古稀的伍善雄还有一个梦想,要在英国办一所全中文教学的国际学校,让外国孩子也来学中文。


不忘母校之恩

她牵头创办暨大荷比卢校友会

2014年,身在荷兰的暨大校友曾穗琴萌发了建立校友会的想法。在获得学校支持后,曾穗琴开始从社交网站上逐一寻找身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校友。后来,聚集了百余名暨南人的暨大荷比卢校友会正式成立。从一个人到近百人,曾穗琴付出了很多努力。

曾穗琴说,十分感激广东省侨办和母校的关怀,还有各地校友的支持。“这个校友会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它需要像我这样的一个人去带动,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联系。”

荷比卢校友会名誉会长杨华根也是一名“暨南人”。他祖籍广东中山,是荷兰知名侨领,现任暨南大学校董,积极推动荷兰各大学和暨大的学术交流。

目前荷兰华人族群已有10多万人,成为荷兰社会第四大族群。他们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活跃在荷兰的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各类年轻有为的人才。2000年,因杨华根为中荷经济、文化、体育交流作出积极贡献,荷兰女王颁授他“奥兰治王室军官勋章”殊荣。

让杨华根难忘的是,2011年,荷兰华侨华人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举行仪式,庆祝华人移居荷兰一百年,他作为代表鸣锣开盘。一红一橙两只舞狮在交易所前欢舞,展现了活跃的中国文化力量。

杨华根说:“暨大建校110年喜庆,也是中国华侨教育之盛事,作为暨南董事成员和荷兰华侨双重身份,实感光荣而责任厚重。祝愿暨大朝着‘双一流 ’发展,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走向一流学科的尖端,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永远心系祖国

10名华侨列席广东人大会议,暨大人占两席

2014年,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决定邀请10名华侨列席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受邀者必须是在广东省投资、工作、居住或祖籍广东的华侨,爱国爱乡,在某一领域有较高成就,对广东经济社会建设有突出贡献。

在获邀列席的10名华侨中,暨大就占了两席,分别是外语学院85级校友刘军和管理学院86级校友陈曙光。

“能够列席广东人大会议,参政议政,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刘军告诉记者。

刘军 资料图片

如今刘军已列席三年, 每次开会,他都会提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翻查资料,撰写建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从商的他,积累了许多经贸方面的经验,提交的建议都与此有关。

2014年,刘军提出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对国外符合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进行参股、控股或者收购,以外经贸转型升级带动省内相关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他又提出要重视自贸区给广东带来国际竞争的五个优势。

另一位校友陈曙光长期在英国经商,同时还担任了英国广东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副会长。他的关注面则比较广泛。

2014年,陈曙光提议推动成立全省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珠宝业交易中心或展览会,打造好广东珠宝企业品牌;2015年,他提出政府应逐步改善提高临终关怀服务,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2016年,他建议在英国设立“广东大厦”和广东品牌中心。


校友故事

何越:用访谈搭建中英文化桥梁

何越原是广州小有名气的主持人。2000年,她入读暨大研究生进修班,三年后获暨大新闻传播学硕士,之后又入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国际政治系并获得硕士学位。

“暨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何越说,正是那年暨大的课程,让她萌生了出国看看的想法。

来到英国后何越发现,华文媒体在英国名人采访方面是个空白,在暨大新闻系的积累让她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何越的首位采访对象是海克利尔庄园(《唐顿庄园》实拍地)里的卡纳文伯爵夫人。后来,当何越第二次见到伯爵夫人时,伯爵夫人竟当面向她致谢。因为她的报道刊发后,央视记者也联系了采访,一些在中国颇具名望的人士也开始联系她。伯爵夫人说,何越为她与中国间联系打通了渠道。

何越(右)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

在英国,何越采访过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夫人、罗斯柴尔德爵士、丘吉尔外孙索梅斯爵士等众多名人。“做了几年英国高端名人采访,我发现我有点像在英国垦荒的,把深藏在英国社会各角落的要人一个个像采萝卜一样挖出来。”何越说。

现在,何越是BBC电视著名访谈节目的特约访谈嘉宾,长期为FT中文网、BBC中文网等采访英国各界名人,撰写的文章曾被人民网、新华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重大媒体转发或引用。

陈曙光:为华人华侨赢得更多尊重

到英国近20年,陈曙光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富强给华人华侨带来的变化。

陈曙光曾参加过英国华侨为同胞举行的一次葬礼,“当时那几名同胞为了多挖几斤海贝,冒险走到海滩深处。结果涨潮时跑不及,眼睁睁地看着海浪淹没自己。”但当时英国社会对这场事故的不理解却多于同情。

那场葬礼刺痛了陈曙光,他下定决心要争口气,不让英国人瞧不起。后来,陈曙光在英国的生意越来越大,在当地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名望。

陈曙光 资料图片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华人华侨在英国也获得了更多尊重。”陈曙光时刻不忘祖国,现担任暨南大学英国校友会的执行会长、英国广东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副会长。

陈曙光的手机里珍藏着三年来列席广东省人大会议的合影与报道。他说,这是对祖国发展深深的情怀,在大洋彼岸会感到更加耀眼。


采访手记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自强不息的暨南人

采访暨大在欧洲和大洋洲的校友时我发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就有自强不息、传播中华文化的好故事。

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暨南大学校董杨华根、暨南大学新西兰校友会会长刘文影,以及列席广东省人大的刘军、陈曙光……他们都在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一座座的桥梁。

大洋洲的校友会建立得较早。悉尼校友会成立于2005年,墨尔本校友会成立于2012年;新西兰校友会成立于2013年。这些校友会汇聚力量,心系母校,在华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为澳、新两国的经济建设,为中澳、中新间的文化传递,为母校的发展作出了不俗的贡献。

欧洲的校友会则成立于近几年。2014年6月20日,暨南大学荷比卢校友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2015年10月25日,暨南大学英国校友会成立,英国校友和暨大沟通的桥梁正式搭建。

这些校友会让众多暨南人在异乡多了一个新的“家”,找到了团结奋斗、回报祖国的桥梁。


活动

“心暨四海”:暨大给新西兰10校赠送中文图书

“中新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新西兰学习中文的人数与日俱增,我相信此次赠书活动一定会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9月15日,暨南大学“心暨四海”奥克兰站赠书仪式在新西兰的梅西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梅西大学副校长Paul Spoonley教授在致辞中表达感谢。

此次活动由暨大华文学院主办,暨大新西兰实验学校和梅西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新西兰北岛惠灵顿、奥克兰的10所学校受赠一批华文图书。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教育处参赞陈跃、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教育组领事陈亚伟,以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对外联络处处长梁燕等出席了赠书仪式。

刘文影说,赠书活动中她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一所私立小学图书馆馆长的发言。馆长说,华裔学生看到这些中文书籍时欢呼雀跃,拿起书马上安静地读了起来。“当时我就在想,作为中国人,无论我们走到了哪里,内心的中国血脉都不会中断。这种血脉需要靠畅通的纽带来传承。我想,我们母校就是这样的纽带。”

【采写】朱晓枫

【摄影】王辉

【统筹】梅志清 麦尚文 刘江涛 严亮

【执行】陈枫 吴少敏 陈文举 苏运生 王辉 曾妮

【校对】蓝淑茹

编辑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