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百年古镇复兴记

南方日报 记者 全泽超  2016-11-08 07:30

开平赤坎镇是一个拥有浓厚华侨文化的古镇,不少开平华侨的先辈就在赤坎出发漂洋过海,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留下了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具有西洋风格的骑楼建筑群。历史上,赤坎曾是一个商业繁华的商埠,也曾作为开平市的县城。随着社会的发展,赤坎繁华不在。如今,赤坎古镇又迎来复兴的机遇,开平市引进社会资本共同将赤坎古镇打造成“赤坎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

如何成为华侨文化“新窗口”

在中国侨都江门,有一个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小镇。680座极具岭南风情的骑楼,星罗棋布地散布在村落间的碉楼,淳朴的民风,让这座古镇脱离现代都市的喧嚣。这就是开平赤坎古镇。

赤坎古镇开埠于清朝顺治年间。赤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华侨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赤坎的发展,大量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在赤坎境内随处可见。作为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始发站”之一,赤坎古镇维系着开平众多海外华侨的“乡愁”。

从河岸的骑楼可以看出赤坎曾经有过车水马龙的热闹喧嚣,1950年至1952年,赤坎镇曾成为开平县城。沧海桑田,当年繁华的商埠如今已经衰落。近来,赤坎古镇迎来复兴的新机遇,开平市引进社会资本开发“赤坎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把赤坎古镇项目打造成“世界级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文化是旅游项目的“魂”,赤坎的独特韵味正是在于其深厚的华侨文化。“赤坎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如何保护好华侨文化,使赤坎古镇旅游项目成为一个华侨文化的展示窗口?

680多座骑楼散发浓郁侨乡风味

赤坎古镇距离开平城区12公里,是一座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古商埠。斗转星移,赤坎古镇渐渐衰落,但昔日的繁华凝固在精致的建筑上保留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都被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在赤坎甚至可以感受到一股“民国风”。

走进赤坎,最为让人惊叹的是保存完整的建筑群。由于赤坎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这种文化的碰撞在建筑风格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延绵近3公里共680多座的具有浓郁欧美风情的骑楼建筑,星罗棋布于乡间的碉楼和西洋别墅,共同形成了文化色彩独特、文化遗产丰富的赤坎古埠,这是“中国侨都”的华侨文化宝库。《一代宗师》、《让子弹飞》等多部影片也曾在古镇取景。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经历了上百年风雨后,赤坎古镇已经失去了繁华时期的色彩。赤坎镇内的绝大部分历史建筑遭受风吹雨淋、年久失修,华美的雕刻已经洗尽铅华,部分建筑破败倒塌,赤坎古镇早已失去昔日的光彩,逐渐湮没在历史中。

近来,沉寂了近百年的赤坎古镇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机遇。据悉,开平市政府与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将赤坎古镇作为“赤坎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赤坎古镇进行保护和开发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开平市副市长、赤坎镇委书记陈杰文表示,上马这个项目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赤坎拥有风格独特、体量庞大的近代建筑群,但时间久远,建筑群主要面临保护主体缺失,有些房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等问题,期待系统保护工程颇具“抢救性保护”的意味。另一方面,上马这个项目也可以改善赤坎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据悉,目前赤坎古镇项目过渡安置区已经动工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陈杰文透露,预计3至5年后,赤坎镇将会建成新的墟镇和景区,拥有全新的面貌。

◆焦点

打造华侨文化窗口成重点课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赤坎古镇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如何保住赤坎的“魂”?笔者从赤坎古镇管委会及赤坎镇了解到,赤坎古镇保护开发核心思路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重现古镇历史辉煌”。其中包括保护旧建筑和深挖文化两方面。

如今备受业界推崇的乌镇从一开始就很注重文化基因的融入,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乌镇出了近现代的文学巨匠茅盾、漫画家丰子恺等人,初步完成古镇复原的乌镇第一件事就是把茅盾“请”回了家乡。2000年11月11日,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首次回到茅盾的家乡乌镇举办。活动过后,中国作协还宣布将乌镇作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与国内其他古镇相比较,赤坎古镇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韵味,那就是它有着丰厚的华侨文化积淀。这是赤坎古镇最大的一笔无形财富。保护和发扬华侨文化,就是保住赤坎的“魂”。挖掘赤坎古镇的华侨文化,使之成为展示华侨文化的窗口是赤坎古镇开发项目的重中之重。赤坎古镇在保护原生文化,展示华侨文化方面有何思路?

如何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这是旅游业界的普遍难题。笔者从赤坎古镇项目开发团队获悉,对华侨文化发掘是赤坎古镇开发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课题。在发掘文化方面,赤坎古镇项目的开发团队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方法。

开发团队认为,作为侨乡,赤坎古镇的发展一直得益于侨汇和侨眷的支持,关族和司徒氏家族大量的海外华侨给古镇带来了有形的物质文化,使古镇从建筑到人们的饮食、衣着、语言等都揉入了外来文化元素。挖掘古镇的华侨文化,首先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中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其次,团队拟活化利用古镇所特有的历史遗产,并将其发扬广大;最后,通过古镇的打造,可以向社会发声,将海外华侨的力量凝聚起来,可以通过举办世界华侨大会的形式号召华侨回乡省亲、创业、交流,构建一个华侨与国内亲朋好友交流互助的平台。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刘逸博士认为,赤坎古镇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作出了较好的尝试。

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旅游文化专家何岩建议,要着重设置景区,从细节体现华侨文化,例如可以通过利用一些华侨用过的工具等物品去装点景区,重视每一个细节的场景打造,把整个赤坎古镇当作一个大型的历史博物馆去谋划。

“腾笼换鸟”建设业态互补新镇区

古城的开发和保护就如跷跷板,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笔者从赤坎镇了解到,为了保护赤坎镇的风貌,同时满足游客的游玩需求,赤坎镇与开发团队已经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方案。

古镇项目采用“腾笼换鸟”模式,项目启动后,赤坎古镇人口及公共服务设施将外迁至古镇西侧新镇区,原有建筑作为文化、旅游项目,由投资方持有产权。这样,赤坎圩镇户口的原住居民不但能够在房产征收中依法获得补偿收益,景区开发后,还可以吸纳返回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养家和就业双收益。

赤坎古镇现有的骑楼建筑基本都有百年历史,当年的建筑设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居民的居住需求。而且经过百年风雨之后,不少骑楼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变成了危楼,给居民带来危险。在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和更好地保护骑楼建筑的考虑下,赤坎镇和项目开发团队决定在古镇旁建设新镇区。

新镇区在业态上与古镇区形成互补。古镇区适合游客怀旧思源,感受华侨文化;新镇区可以满足游客吃喝住玩等旅游需求。原住民搬到符合现代起居需求的新洋房,大大改善生活品质,又可以利用古镇区的资源解决就业问题,体现了旅游项目不破坏原生文化,提高原住民的生活质量的原则。赤坎古镇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旧镇区只是建设时间先后的表述,新镇区和旧镇区规划、风貌、人文一致,“新镇区也是一个新景点。”

“我们将新镇区和古镇景区的功能分开,业态互补。这样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保持赤坎古镇的原汁原味。”陈杰文对笔者介绍。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全泽超


编辑 黎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