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一起挤过的广州火车站将要消失了……

南方都市报  2016-11-02 18:59

多年前,很多来广州寻找发展的人,认识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广州火车站。拖着大箱,拎着小包,散入广州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当时的情景,也许多年后还能清晰地记起。

也有离开广州外出求学或者工作的本地人,在站台边和家人、恋人、朋友依依惜别,道一声“各自珍重”,约定着下次回家的时间。

这个装着很多人集体回忆的广州火车站,经历了42年风风雨雨后,终于即将迎来改造。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签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关于共建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的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市已获批成为第一个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

广州站将配套建设广州站动车运用所,被改造为高铁站。而在广州火车站西北方向将新建棠溪站,集中办理枢纽内普速客车始发终到作业。

视频来自微信公众号:一目video(yimuvideo)

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1911年广州站原址位于广州城东南角的大沙头,原名大沙头火车站,始建于1911年,是广九铁路华段的终点站。抗日战争结束后,大沙头站扩张为广九及粤汉两路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站,并改名为广州东站,成为广州最主要的客运火车站。

△1974年,现在的广州火车站终于建成启用,初期每日只到发列车35对。广州站一度成为广州市的新景观地标,广州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参观,最高峰的时候车站一天可接待三四批学生参观。

△1974年4月10日,广州火车站开站当天的请帖。

△上世纪70年代广州火车站候车室大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广州火车站全景。

△2009年,广州火车站广场展开建站以来最大规模的整饰改造工程。

△2015年,夜幕下的火车站。

△广州火车站目前仅7个站台,7条到发线,改造后将有20个站台,20条到发线。为此,广州火车站的主体建筑将拆除重建。

火车站的那些人那些事

广州火车站,已经经历了42个春秋,到了不惑之年。在这个时候,在火车站上的八个大字——“统一中国,振兴中华”都显得有些老旧。而这些年,与它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仍深藏在我们的记忆中。

△1979年,广州火车站开出的广州到香港的列车成为打开国门第一车。建成仅5年的广州火车站,被一场新的“逃港”潮席卷,逃港风潮的汹涌终于让粤港作出决定,开出了广州到香港的第一部车,广州与香港开始交往。很多人坐上这趟火车,去到香港,也有很多香港人坐这趟火车,来到广州。香港的“潮货”,因为两地的交流,来到广州,广州成为一个潮流地。

△1984年后,百万盲流扑南岭。第一批来到广州的,是从北方的“倒爷”和深圳的“老板”,从广州进点“潮货”,他们借着出差等各种名义,从南方进货运回内地转卖,而广州站就成为了中转的必经之地。而这些人,对火车站对面的白马服装市场一定不陌生。外地人喜欢在这里进货,来广州打工的,更经常在这里淘货。

△在改革开放之后,南下的民工潮,终于来了。据统计,1986年,珠江三角洲的外来人口已达185万人;到1988年时,增加到320万人;到1990年代初,当地劳动力已接近400万人。而他们,也是撑起广东发展大潮的中坚力量。

△春运这样大的人口流量,为了防止被人插队,每一个陌生人都没有计较,相互拥抱。他们经常需要这样,排队5~10多个小时才能买到票。

△为了应对汹涌人潮,广铁将部分原用于运货或运牲口的列车,经过简单改装后作为客车载人运行,车内只有几个小窗口,无标准的车厢灯、座椅、厕所等客运设施。白天太阳照射闷热如同桑拿,夜晚气温骤降车内寒气逼人,因此又被称作“闷罐车”。

△每一次的春运都没有例外,人很多,几乎都是没有多余的地方。每一次春运的火车站,都是历练。

△站内工作人员站在围栏上维持秩序。2000年后,广州火车站不再允许这一危险动作。

△因为人员复杂,火车站也一度成为吸毒者的“天堂”。

△在历史重大事件中,火车站扮演的角色也都十分重要。2013年4月14日中午,“非典”期间,广东教育出版社新鲜出炉的《非典型肺炎防治指南》摆上了广州火车站广场的报警亭。20分钟内,排着长龙的6000名旅客免费得到了这本书。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滞留人群。

△2016年春运期间,南方持续低温,广州火车站一度滞留大量人群。

△当然,火车站不单只是承载人的重量,承载的更多是温情与团聚。

广州火车站的主体建筑将被拆除,这不单是广州人的记忆,更是每一个外地人回家念想的承载体。只希望那份在这里跨越地域的共同记忆不会消逝。

让我们一起期待全新的广州火车站。

图片:南方视觉图片库 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曾强 王良珏 张梓望

统筹: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