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09:22
村级生活垃圾收集网络是罗定农村垃圾处理体系的基底。
编者按
建设美丽乡村,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广东要在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广大乡村的发展。2014年起,我省启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在环境治理、古村落活化保护、特色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探索了经验。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与广东省文明办合作推出“广东美丽乡村纪行”系列报道,梳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领域的样本经验,为省内各地区创建美丽乡村提供参考,敬请垂注。
每逢假期,52岁的尹美群要比平时更忙。
作为云浮罗定市围底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唯一的管理人员,尹美群要负责全站的垃圾分拣和压缩装箱工作。平日里,各村运送到转运站的垃圾大约16吨,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这个数字增加了三分之一。
在罗定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体系中,镇级转运站是中间一环,其前端是全市4433个收集点,后端则是总库存达194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每天,罗定全市逾350吨农村生活垃圾,经由这三个环节有序衔接和科学处理。
广东省规划在2017年底全省九成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各地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示范县,罗定市近年来摸索出一套“户分类收集、村长效保洁、市场化清运、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不仅使当地农村卫生环境大为改善,亦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出一条可行之道。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发自云浮罗定 统筹:陈枫 汤凯锋 李书龙
从户到村:
2380名农村保洁员
串联4433个收集点
65岁的邓卓其在下围底镇社村住了一辈子,和其他村民一样,他也曾有过“垃圾放田边、下雨全冲走”的老习惯。“那时村里垃圾没人管,河边、树下都能扔,其中属桥头河边的垃圾最多,河水冲不走的就堆成了小山。”邓卓其说。
从2012年开始,罗定市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连续列入年度民生实事。罗定市336个行政村,陆续建起固定的农村垃圾收集点;家家户户的大门外,出现了统一标识的垃圾桶。邓卓其和他的妻子,在2014年成为社村保洁员。依靠村里乡贤的襄助和村民交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这项工作可为邓卓其夫妇带来每月 1000元左右的收入。
每天清晨7时,邓卓其夫妇俩便骑上三轮电动车,挨家挨户地收集全村130多户的生活垃圾。“刚开始还有人扔在路边,没多久,村民看到保洁员天天上门收垃圾,就开始习惯放在门口的垃圾桶。”邓卓其说。
在平常日子,邓卓其收完全村的生活垃圾,需要大半天时间。在此期间,邓卓其还将进行一次垃圾粗分类,可利用的厨余垃圾被清理出来,交给种植场堆肥,一些可回收的瓶瓶罐罐还能卖给废品回收站。在实现初次减量后,剩余的垃圾将全部运送到社村垃圾收集点,等待下一环节的清运。
如今,罗定市336个村的2380名农村保洁员,串联起了108万农村人口和443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村级长效保洁机制和生活垃圾收集网络,构筑了罗定农村垃圾全流程处理体系的基底。
从生活垃圾随处可扔,到分类收集定点堆放,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如今,在围底镇社村,村居村道和乡野林间,几乎难以见到随意堆放的垃圾。
由户到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网络的全覆盖,只是垃圾收运处理的第一步。接下来,罗定全市日产量达350吨的农村垃圾,将进入到由村到镇的清运环节。
由村到镇:
通过市场化运营
提升垃圾运转效率
当邓卓其每天将全村垃圾运送到收集点后,围底镇生活垃圾清运员张耀光会在每天下午驾着绿色农机车来到社村。
围底镇有16个行政村,张耀光负责其中5个村的垃圾清运工作,这些垃圾将全部送到围底镇生活垃圾转运站。
张耀光所在的公司,在2015年成为罗定农村垃圾收运服务的中标企业,将在5年内负责该市由村到镇的垃圾收运和各转运站的维护工作。
通过市场化运营建立全市统筹的垃圾收运管理体系,是罗定近年来的一项重点探索,其针对的是垃圾处理全流程环节中最弱的一环——镇级统筹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围底镇党委书记黄标明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前几年,由于镇里可支配的资金和人手都有限,很难将各村收集点的垃圾全部运送到镇转运站,有时只能清运国道沿线的垃圾,偏远的村落难以顾及。罗定市城乡建设局局长罗创本将这些问题做了归纳:各镇街收运管理不平衡、运营成本高、收运存在盲点黑点、收运频率和有效处理率达不到既定目标。
罗定市通过公开招标,从2015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900万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工作交由中标企业处理,落实农村垃圾日产日清。
在此运营框架下,收运服务公司根据全市各区域的垃圾产生量,机动配置收运车辆和人员,全环节统筹安排,各层级有序对接。而罗定市则加强对收运服务公司和镇街服务工作的监督考核,收运企业的每月服务费、各镇街年度财税超收奖,都与考核得分挂钩。
从数据来看,市场化运营实现了处理效率提升和运营成本下降。2015年,由村到镇的收运量相比前一年增长89%,由镇到市的转运量增长79%;设备资源全市统筹安排也避免了重复投资,相比于以往的各镇统筹可节约500万元/年。
由镇到市:
农村生活垃圾
有效处理率达到98%
围底镇垃圾转运站可以同时陈列两台水平式垃圾压缩机。转运站门外,一长溜的麻袋里,装满了尹美群分拣出的可回收生活垃圾。
平日里,尹美群每天可以分拣出3大袋、总计150斤的可回收垃圾,但需要装箱压缩的垃圾量仍然庞大,一般每天达到16吨。在人口更多的罗平、罗镜等镇,日产垃圾超过20吨。
水平式垃圾压缩机是一台价值25万元的处理设备,尹美群将垃圾装入压缩机箱体内,经过并不复杂的仪器操作,设备可将多达8吨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随后,沿镇收运的专用货运车,将压缩机整体运送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完成由镇到市的转运环节。
转运环节的服务与管理,同样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由另一家中标企业统筹负责。罗定市购置了7台专用的转运车,其承担了全市21个转运站到填埋场的运送任务。
转运的终点站——无害化处理填埋场位于罗定市区北部人烟较少的一处山林中。此前,旧有的垃圾填埋场运营了20多年,为了改善硬件设施,罗定以BOT模式投资7215万元对填埋场进行扩容改造,总库容达到194万立方米,在2013年4月投入运营。
“填埋场下面添加了四层防护装置,可以有效防止污水渗漏。”填埋场负责人李刚说,渗滤液处理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无害化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保证达到环保规定的排放标准。
一天之间,载重8吨的垃圾转运车,要在填埋场和各镇街之间往返70多趟,填埋场每天承纳的垃圾量超过500吨,其中70%是农村生活垃圾。
一辆辆三轮电动车、绿色转运车、专用货运车,在一条条运输路线上来回穿梭,将青山绿水、乡野村舍之间的垃圾“黑点”一一抹掉。在其背后,日渐成熟的“户分类收集、村长效保洁、市场化清运、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使罗定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8%,美丽乡村的衣装愈发整洁亮丽。
■专家访谈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朱能武教授:
市场化运营堪为全省借鉴
南方日报:从全省层面来看,罗定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有哪些亮点?
朱能武:去年,广东推出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示范县,罗定是其中之一。在省住建厅和省环卫协会组织的“专家企业家,携手走乡村”活动中,我作为专家成员多次到罗定考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从全省来看,罗定的探索主要有三个亮点,宣传到位、资金布置到位、督办工作到位。
首先,当地的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各村在醒目位置张贴宣传资料,村干部重视日常巡查和宣传,这对于建立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十分重要;第二,罗定在资金筹措方面积极探索、统筹安排,比如在村一级,通过“市镇奖补一点、村收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方式筹集生活垃圾处理经费。第三,罗定强化对各镇街工作的监督考核,保证了治理工作有效推进。
南方日报:罗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在省内是否有可复制性?
朱能武:有两项突出经验值得一提。一是在“村-镇-市”三级进行垃圾清运和转运的环节,罗定实现了市场化运营。从全省来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存在运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各环节责任不明晰,垃圾处理设施未能有效运行,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效率。而市场化运营可以提高效率,也为政府松绑,方便政府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
二是罗定市着力推行二次分类,实现二次减量。一般来讲,垃圾分类工作在村一级进行,由于村民意识不足,垃圾分类工作存在困难。罗定充分利用镇级转运站全覆盖的优势,在镇一级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提高了可回收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末端的垃圾处理压力。
在全省范围内,和罗定市地理经济情况比较相似的地方,可以借鉴这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