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萍
2016-10-19 18:19
梁伯聪故居鹤和楼屋后的花园。何森垚 摄
俯瞰红杏坊一带,这里是现代与古典并存的社区。何森垚 摄
梅江区西郊红杏坊古民居群。何森垚 摄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这是唐代高蟾《落第诗》的诗句,诗中将晚唐时期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喻为“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
在梅城,有一个名叫“红杏坊”的地方,那里有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民居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传说故事,在那里还有曾经繁华喧嚣的骑楼,骑楼里承载了许多老梅城的青春回忆。
行走在红杏坊,能看到乾隆四十四年起连续三科乡试接连考中举人的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的故居“联科第叶屋”,梅州最后一批秀才、著名教育家梁伯聪的故居“鹤和楼”,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仁风楼”,梅城最早的寺庙、距今1480多年的大觉寺。一个个历史古迹的背后蕴藏着动人的人文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建坊表达对人才的期盼
每年的三月里,粉色的杏花一团团、一簇簇在枝头闹春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枝繁杏逞妖娆,曾向东风杨柳腰”,这娇艳欲滴的杏花历来都是文人笔下的常客。
而它不仅仅出现在墨客的诗句中,还与中国的科举考试有关联。唐代的科举考试在春天进行,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饮游乐活动,称宴游,亦称杏园探花宴。此时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新进士榜也叫“杏榜”“杏花榜”。
春日,一位仕女漫游曲江,折得红杏一枝,拿在手中赏玩,心中默默祈祷其夫婿考试及第,如手中的杏花在春风里绽放。这是唐代诗人郑谷的《曲江红杏》中的一句:“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里描写的场景,可见当时杏花在人们心中的寓意。
由于梅州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读书人都向往着在科举场上一举高中平步青云的一天。《程乡县志》中有一篇文章出自王仕云《望杏坊记》,“余令程五载,日见多士著书好古,发奋为雄,且户育家弦俨然海滨邹鲁。左则桂乎是攀,右则杏焉在望”。他将程乡比作当时文化昌盛的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地,期盼望杏坊与攀桂坊在人文方面能遥相呼应,同为程乡人文繁盛之地。
据史料记载,借着杏花美好的寓意,康熙十二年(1673年),这位知县在梅城西郊建了一个坊表——望杏坊,表达他对这个地区人才辈出的期盼。可惜这座极具历史研究和欣赏价值的坊表在建好仅16年后,被附近一场民居引发的大火吞噬倒塌湮灭。作为地表建筑物的“望杏坊”不见了,然而作为地名,这个地方拥有了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红杏坊”,替代其在梅城江北西区灵动地闪烁。
“我听附近的老人说过,当时大觉寺的一个房梁上刻着‘红杏坊’三个字,至于为什么由‘望杏坊’变成了‘红杏坊’,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史料记载,而现在人们一般称这个地方为红杏坊。”醉心于研究红杏坊文化历史的钟廷允说,他在这里出生、长大,听说过一些红杏坊的故事,也不断在寻找相关的史料和古迹去证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他希望这片区域曾经的辉煌不被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程江码头商贸集散地
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码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枢纽,它承载着客运、货运的重任,因此有码头的地方商业都比较繁荣。
在红杏坊,有一户彭姓人家,围龙屋的门口写着“锦江春色红杏人家”这样一幅对联,据彭氏子孙彭伯介绍,在以前,坐在他家的这座祖屋门口是可以看到程江的,因此得了这幅对联,“如今沧海桑田,河道移到了更远的地方,这里密集地建房屋,再也不能打开大门看程江了,但是对联我们还每年都贴着,这是传承。”彭伯笑着说。
红杏坊的范围是指梅江区西郊街道十甲尾、黄泥墩、月影塘、禾好塘、更楼下一带。据村里的老人回忆,这里曾经有一个货运码头,因此带旺了周边的商业。
“从日本、南洋过来的进口产品会到这里下船,有海鲜、洋布、洋灰(水泥)、洋油等等,然后再运到陆上的其他地方,而我们这里和江西等地的土特产例如煤、炭、木材、茶叶等会在这里运出去,这里的搬运工人特别多。”钟廷允介绍说。
货源充足,商业便在此地兴盛了起来。上世纪30年代,中山街、中华街、辅庭路等是梅城热闹的街道,“中华街又叫米市巷,油米豆等粮食在这里批发销售,还有很多的进口商品店,逢年过节街道上都是人。”从小在红杏坊长大的何强粦老人回忆道。
由于商业繁荣,梅县商会会址设在西郊中华街17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梅县工商界根据1903年清政府的大清商律有关规定成立梅县商会。梅县商会在这里不仅仅发挥着商业的作用,还推动了政治的向前。1925年4月26日,梅县第九届商会在会所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周恩来发表演说,梅县商会馈赠东征军1万大洋,会后,周恩来、钱大钧、黄柏远与商会代表合影留念。
同年5月12日,梅县工人武装暴动,当晚商会会长廖霭贞和叶树恩,在西门宫商团住地宴请参加领导暴动之共产党人、工人、革命知识分子等10余人,并商议成立梅县人民政府等事宜,5月19日梅县人民政府失败后,商会被列为“反动机关”而遭钉封,会长廖霭贞之“元盛复商行”及叶树恩之“振远公司”等八大商号被封,廖霭贞及叶树恩遭通缉。
上世纪30年代,这里还有一个梅兴车站,“在这个车站可以坐烧炭的汽车从梅州到广州,听我前辈说需要两天的时间,在河源还要住一晚。不比现在只需要四五个小时。”钟廷允说。
如今,走进中山街、中华街,斑驳的外墙掩盖不住上面曾经华丽的装饰,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景象,车站却早已不见了踪迹,连同一起拆掉的是老一代梅城人的青葱岁月。
人文繁盛古迹异彩纷呈
“望杏坊”在竖立坊表后的两百多年里,虽未能如县令王仕云所期望的那样产生状元,但也并未辜负倡建者的一片苦心,人文一片鼎盛,至晚清,更出现“上市梁,下市黄”的说法,证明这时的望杏坊与攀桂坊已旗鼓相当。
沿着窄窄的小巷走进这片社区,散落的池塘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包围,仔细看这些建筑的名称,联科第、醉经居、仁风楼、贻谷楼、鹤和楼、节操楼、都察院、秋官第、活泉书室……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这些建筑的居住者均是“望杏坊”著名的书香家族,上面提到“上市梁,下市黄”里的梁氏家族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据梅江区西郊办事处文化站的负责人介绍,梁氏的十八世祖梁慎桢,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郎中,后人称为礼部公;梁慎桢的六子梁心镜在道光二十八年考中举人,在福建任州官,人称刺史公,后来,梁家与黄遵宪家族以及其所在的攀桂坊黄家之间开始频频通婚,梅城两大书香之家由此被人称为“上市梁,下市黄”,“如梁家的民国本地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就嫁入黄家的恩元第”。
在一口池塘前面,有一座写着“鹤和楼”三个俊秀的大字的老屋,这是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的建筑,门楼梁檐瓦底左右有彩绘立体灰塑双狮装饰,墙壁彩绘荷、松、仙鹤、梅花鹿等精美图案,推开那两扇大气的黑色木门,穿过绘着“鹤龄益寿和气致祥”图的屏风门,步入门楼,为小巧庭院,中堂前拜亭为水泥筑造,颇具西式风格,青瓷水瓶状栏杆,望柱装饰,亭罩为仿罗马柱支撑镂空花卉图案装饰,前左右形成拱券造型。抬头望去,堂屋内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上保留着卷棚、雀替等古建筑元素,集穿花、雕花、阴刻、描金、彩绘等工艺,以仙鹤、荷花、牡丹、麒麟、狮子、鲤鱼及古代人物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装饰,甚是精美。
这是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能书擅画的秀才、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梁伯聪的故居,他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省立梅州中学,著名画家林风眠,著名雕刻艺术大师、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为其学生。
在红杏坊,像鹤和楼这样精美又有故事的建筑比比皆是,“在那一带的民居有它们的特色,从建筑风格、历史底蕴等方面来看都值得去深入挖掘”,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说,乾隆时期的“联科第叶屋”,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医学院士梁伯强的故居“贻谷楼”,还有1921年时任县长彭精一修建的伯公巷南、北炮楼,距今1480多年的梅城最早寺庙大觉寺等都是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建筑。
在这片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社区,虽然大部分的民居都保存尚好,有些仍有人居住,也有一些在风吹雨打下渐渐破败。在新城迅速崛起的今天,曾经见证客都文化辉煌古建筑亦有其存在的价值,是梅州城区乃至整个客家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中,西街(红杏坊)与东街(攀桂坊)、福禄岌、约亭顶四片区域被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以整体风貌保护为主,重点保护风貌区内各级保护建筑和景观环境。
■红杏坊名人
梁伯聪:巨匠林风眠的启蒙老师
梁伯聪(1871—1945),出身于书香门第,梁家藏书甚丰,梁伯聪自幼习书,学问渊博,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秀才。其擅长诗、书、画,遗著《梅县风土两百咏》,为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省立梅州中学,著名画家林风眠,著名雕刻艺术大师、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为其学生。其亦擅长书画,造诣深,为当时粤东有名书法家。其遗著《梅县风土两百咏》,为长篇叙事诗,诗中记风土、道民情、观鉴戒、言得失,深入浅出,叙事千年,对梅县风物、故实,考订甚详,极具存史价值。
梁伯聪淡薄名利,教学之余,常以诗、书、画陶情。其七十自寿联有云“四时闲作业,人来问我,祇知花鸟怡情。”他生平力戒奢侈浪费,以“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饭,一生清福”。其教学方式甚为特别。授国画,每将学生习作逐一展示,命学生给分。当时林风眠是他的弟子,梁伯聪展示其画,问众弟子该给多少分?有的说90,有的给满分100,唯梁伯聪毫不吝啬地给出了极高分:“不恰当,应给120分!”众人愕然。梁伯聪说:“满分是臻完美,另给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奖其画天才横溢,画内另藏意境;假以时日,其必成大器。”果然林风眠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顶级油画大师,海内外誉之为“世纪先驱”。
■红杏坊古迹
仁风楼——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
仁风楼
位于西郊黄坭墩短街口88号,其名出自《后汉书•章帝纪》:“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建筑为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有房100余间。正堂对面为镶贴彩瓷壁画牌坊式照壁,下为莲池,下堂左右各辟一道月门,堂屋穿斗与抬梁混合式九架梁,堂屋内有宋湘亲书楹联:“克俭克勤保世滋大是巽是训进德无疆”,中堂挂“思训堂”匾额。
清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余部由康王汪海洋率领从闽西进入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将总指挥部设于“仁风楼”。仁风楼作为太平天国余部大本营,指挥余众与清廷抗击,乃旧时战地遗存活标本,为研究太平天国史、清朝末年史、梅州地区战争史等有重要意义。
炮楼
1932年,时任县长彭精一在梅城西郊十甲尾、伯公巷、百果围、西来庵侧、树湖坪附近、月映塘健身广场附近、杨桃墩黄屋、东湖路附近等环市区域共建炮楼10座,作防御工事。在红杏坊仍保存完好者,有伯公巷南、北炮楼和西来庵炮楼等4座。炮楼对研究梅州军事防御、工事建筑及相关历史意义重大。
曾井
今列为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曾井”,坐落在梅城西区,即今梅州印刷厂内,为五代南汉时程乡县令曾芳所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本地流行瘴疠,向他求药者甚多。曾芳便以袋囊装药投入井中,众患者汲饮井水后得以治愈。人思其德,称它为“曾井”。
到了宋代,狄青征讨侬智高叛军,率五万大军路经梅州,不料许多官兵染上瘟疫。狄将军“祷井,水溢出,以给军旅,获济”。(《曾井记》)狄青奏凯回朝,便首先向皇帝奏明此事。宋仁宗随即降诏,追封曾芳为“忠孝公”,御笔敕赠曾井为“曾氏忠孝泉”。元朝延佑四年(1314年)曾福升作《曾井记》,勒石树碑,记录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