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如果你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根本不算来过肇庆!

肇庆发布  2016-10-16 11:4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是落英缤纷的,

是芳草野美的,

是“小桥,流水,人家”的,

现实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地方?

今天发布君带你走进的这些肇庆古村落

宛如一个个世外桃源搬的存在······


高要澄湖古村

▲许庆彬 摄

它究竟有多“震撼”?

看大片☟☟☟

▲视频:张运浩

澄湖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该村古民居建设总面积9000平方米,是一条沉积广府水乡文化岭南村落文化南洋创业文化的古村落。

这里,古村,小亭,老榕树,小桥流水,依山傍水的人家……入眼的是如画的景色。

▲许庆彬 摄

现存的澄湖村古民居群落依岗而建,村内的建筑特色以岭南风格为主结合中西文化特色,村边有一条环村道,内有巷道3条,似迷宫布局。整条古村房屋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有致。2015年,澄湖古村申报成为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

▲许庆彬 摄

▲许庆彬 摄

这里的古民居每间建筑面积约20多平方米,大多数为砖木结构,砖是以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青砖,瓦是黛色瓦片,横梁是木杉。另外,还有小部分民居以咸水石作基。

▲许庆彬 摄

邓甲楼是该村“标志性建筑”,为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分前屋、后楼楼两部分,占地面积329平方米。前屋为三开间,二进深,左有青云巷;后楼为四层高碉楼式建筑,每层分布有5间房。曾经是辛亥革命同盟会澳大利亚中国国民革命党派驻上海全权代表邓慕周先生的故居。

▲许庆彬 摄

▲邓甲楼

▲澄湖村夜韵。许庆彬 摄

地址:高要区回龙城镇东面

封开杏花村

▲许庆彬 摄

杏花村建于乾隆年间,村内四塘相连,青竹摇翠,民风淳朴,是观赏古民居、了解当地风情、享受田园风光的好地方。

▲许庆彬 摄

村中古迹遍布,“杏花十二座”即“伍家大屋”古屋群最为令人慕名。十二座为风火山墙装饰的合院式宅第,四进三横,外面排屋包围的大型住宅建筑群落,该建筑始建于清初,每座四房一厅,两旁各一排附房,整个“十二座”共有88间厅房,一个主门楼出入,门楼两旁挂有遗留下来的“鸿禧”牌匾和“厚德载福、瑞气呈祥”联语,文化内涵和家风遗训都十分渊长深厚

▲宗祠的“镬耳式山墙”

▲许庆彬 摄

城内还有两层砖木结构的书室(霭然书室)、泥砖木结构的粮仓兼碉楼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

▲许庆彬 摄

城外还有多座建于清代的民居;挂着“奉政第”牌匾的旧县长伍穗新故居;俗称“花厅”的祠堂大院落等建筑。村子里的一座三进两院带两廊的“伍氏大宗祠”,为全村的总祠堂。

▲许庆彬 摄

▲许庆彬 摄

地址:封开县杏花镇杏花社区(离杏花街一公里)

封开杨池古村

▲许庆彬 摄

封开杨池古村是一个明清文化遗产地,被称为“岭南第一村”,它有380多年历史,整座村子都是由青砖建造,目前有60多间砖木结构古屋。

杨池古村里的居民全部姓叶,就像一个叶氏族落。在叶氏祠堂前面有一眼池水,常年碧绿,清澈见底;池边上有纤细杨柳,和风依依。池上的柳树,柳影倒印池中。故此称为“杨池村”。

杨池古村的古屋瓦脊上和正门上方雕镂有花鸟虫鱼、龙凤麒麟等民间工艺品,手工精巧,惟妙惟肖,并有书法、摹描、图画图案等,杨池古村房屋的底层均用花岗岩石条砌筑(据说这样可以起到防潮、防蛀的作用),上层则用青砖。

▲走进杨池村就如同走进古代的广信,抬头就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着“恩贡”的古代牌匾。

杨池古村原貌依然,由于杨池村处于大山深处,因此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民风,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最为确切。

地址:封开县罗董镇(距县城江口镇28公里)

广宁客家大屋村

大屋村始建于1788年,村中有10多座砖石结构的清代客家古宅。村里有百年的五连果、古榕树。客家大屋建筑群造工精细,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尤其以“仁善里”客家大屋最为壮观,集清朝南北民居建筑之精华

▲仁善里

村子至今保留仁善里、永安里、福兴里、积庆里、福安里等大屋。这些大屋,向人们展示了客家人的历史与文化。

其中,仁善里大屋始建于清末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当时的江姓先祖仿照原居住在北方的四合院祖宅而建造,广宁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许庆彬 摄

▲广宁客家围屋之永安里

地址:广宁县北市镇内

白石村

唐武德年间建村,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鼎盛,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的地位。白石村民好客、热情,房屋大都依“弓”形的村道而建,家家户户门前的砚石堆如小山。

白石村有90%以上家庭从事制砚,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每家每户门前都推满了砚石,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是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白石制砚图”

▲刘春林 摄

▲张之洞碑

来到白石村,还有一处地方绝不可错过,那就是张之洞碑。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质,楷书·青行阴雕,共1172字。

白石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该村的石艺业鼻祖伍丁宝诞之日,白石村以砚石为业,崇敬伍丁,该民俗鼓励端砚后人,以使制砚工艺世代留传。另外,中秋之夜,村民们喜欢用一种延传了600多年的“甩火头”的方式来庆祝中秋佳节,男女老少就聚到江边,他们把晒干的龙眼枝用绳子扎成一个个大捆,然后用火点燃,上下舞动,宛如一条耀眼的“火龙”的飞舞。

▲伍丁诞。刘春林 摄

▲甩火头。刘春林 摄

地址:端州区黄岗镇端州一路

德庆金林村

金林水乡拥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古色古香、自然景观丰富、充满神话色彩的古村落。据专家分析,当时,金林一带居住着多个小数民族。从宋代开始,汉族大量南迁,现在金林的姓氏,绝大部分是宋后迁来金林,逐渐与少数民族化成一体,金林遂进入了急速发展时期。

▲刘春林 摄

古城的走向是,北门(稍偏西)称“上林门”往徐家巷,深塘角至西边“太里门”,由西边太里往东边沿石路,长寿井南至南门“长寿门”,从长寿门往东经清轩祠后,过大塘角转东北到达“馀庆门”,沿松岩祠前至“积善门”(与太里门相对),从东北积善门往北与“上林门”相接。

▲刘春林 摄

金林城分别有这些特点:城门多寺庙多;每城门内侧开凿有大井;且水源丰富,金林大圳绕金林城而走,过城门底,流经家家户户,大圳从城门下穿过,流出城外和流入城内。

地址:德庆县官圩镇北部

四会铁坑村

▲许庆彬 摄

铁坑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风景迷人,其曾公祠堂,始建清代末期,村里的居民大部分姓曾,就像一个曾氏族落。

铁坑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得天独厚,新旧四(会)清(远)公路贯穿南北,交通方便,各项基础设施完备。

▲许庆彬 摄

▲曾公祠一角

地址:四会罗源镇四清公路边(是四会市罗源镇与四会市地豆镇的交接所在地)

怀集扶溪村

最早在扶溪村一带居住的是古百越族的一支,“扶溪”一名就是古百越人的村名。扶溪村蕴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内蕴和旅游资源丰富。村中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粤西最大明代古民居建筑群“武威堂”。现居住在扶溪村的石姓人家是明代以后迁入的。

▲威武堂门楼及巷道

“武威堂”占地面积6020平方米,建筑面积 4680平方米,是怀集县目前保留较完整的整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祠堂,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明代庄园。“武威堂”建筑具有非常独特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被确定为“肇庆市生态、文化、旅游精品村工程及古村落文化建设工程项目”之一。

地址:怀集县大岗镇(南邻省级旅游专业镇桥头镇)

鼎湖蕉园村

蕉园村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由于芭蕉的种植面积很大,故名大蕉园。有八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屋和商铺,六座巷道古牌楼,若干条溪涧石砌成的古巷道。它们和梁氏宗祠,遍布村中的古树,以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不竭泉”龙井,无不让人感受到蕉园村古风悠长。

▲据《梁氏族谱》记载,牌坊上的“绩著通州”四字是明英宗朱祁镇题写。

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的梁氏宗祠,也是鼎湖山山主梁少川的故居,巳列入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宗祠,青砖绿瓦,四环回合,飞檐立柱,主体建筑以白石墩大圆木支撑,耸立在天井中朝廷赐建的“绩著通州”石牌坊,彰显的是梁埠为官之政声。屋檐技精工细的壁画和灰雕,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蕉园村的明代五月茶

蕉园村与鼎湖山及庆云寺的关系源远流长,也有苏真人的传说。古树、古建筑、古井、古老的传说,尘封着往事,珍藏着历史,展示着文化。来到蕉园村,会让你领略到一串串神奇……

地址:鼎湖区坑口街道

除了以上整理的村子,

肇庆还有很多优美古村落,

这些古村,就在你身边,

不需要苦苦等待小长假,

随便哪个周末,挑上一个你喜欢的古村就去吧~


肇庆发布编辑部

视频:张运浩

编辑:蔡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