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被遗忘的艺术”如何重焕光彩?

南方+ 记者 余丹  2016-10-13 10:34

在今年里约奥运会的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上,我国选手宫金杰、钟天使佩戴着有京剧脸谱图案的头盔参赛,意外走红国内外网络。以这种独特方式在国际亮相,脸谱这一中国传统戏曲的化妆造型艺术再度获得关注。

不同剧种的脸谱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不同的特色。有的如京剧脸谱,因其剧种的不断丰富而得以发展;而有些地方剧种的脸谱,则因诸多因素逐渐没落。潮剧脸谱,正是其中一门逐渐没落的脸谱艺术。

南方日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潮剧的脸谱发展史存在极大的空白,如今关于潮剧脸谱的资料信息极少,新编潮剧中也难觅脸谱的踪影。

这一“被遗忘的艺术”还能否重焕光彩?近日,记者多方采访,试图还原潮剧脸谱的发展历史,唤起人们对潮剧脸谱的关注。

《中国戏曲志》中收录的潮剧脸谱资料。

潮剧脸谱曾记录于《中国戏曲志》

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知名潮剧学者林淳钧从事潮剧研究近60年。得知记者此行意图,年届80岁的老先生颤颤巍巍地走进房间,在收纳箱内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潮剧脸谱资料照片。

“这是焦赞,头部有个芭蕉叶的;这个是杨戬,有三个眼睛;这是关公,脸部有蝴蝶的花纹。”林淳钧如数家珍,一一向记者介绍照片资料中的角色及其脸谱特色。记者看到,在林淳钧收集的脸谱角色中,包括有关羽、包拯、孟良、焦赞、郑思,杨戬、雷震子、狐狸精、刘瑾等经典角色。

原来,早在上世纪60年代,林淳钧就已有意识地对潮剧脸谱的图文资料进行收集。上世纪80年代,林淳钧参与了《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的编写工作。潮剧脸谱也曾获得我国戏曲专家学者的认可,收录进《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

厚厚的一本《中国戏曲志》,林淳钧用几张小白条在记载着潮剧内容的篇章中做了小记号,方便查阅。在《广东卷·舞台艺术·化妆》篇章中,记者看到了记录潮剧脸谱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潮剧戏班多是童伶制,净行的戏较少,目前保留下来的一些传统脸谱,与正字戏、广东汉剧大同小异,当中有其一定的渊源关系。”

林淳钧回忆道,当时他专门寻找老艺人画脸谱并送去参选,经过与会专家评审的讨论,在推送的脸谱作品中确定了8个是独具潮剧特色的脸谱。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林淳钧已记不得是哪8个角色被认可为独具特色的潮剧脸谱,在《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也仅出现杨戬、雷震子的脸谱照片。

潮剧学者林淳钧向记者介绍杨戬脸谱的特色

潮剧学者林淳钧收藏的潮剧脸谱资料。

勾画脸谱技艺乏人继承

“脸谱是戏曲舞台人物脸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淳钧告诉记者,潮剧发展过程中,潮剧脸谱的渊源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后期潮剧脸谱都是在吸收兄弟剧种脸谱艺术的基础上,在艺人的舞台实践中,随着剧情和人物描写的不同而起了变化,从而形成潮剧脸谱独有的风格。

林淳钧说,由于潮剧早期实行童伶制,需要勾画脸谱的角色并不多,一定意义上制约了潮剧脸谱的发展。“潮剧舞台上勾上脸谱的人物,主要是净行(俗称“乌面”)和丑行,其他行当除生行的关羽、赵匡胤;武生的孙悟空、姜维等少数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脸谱。”

林淳钧的夫人谢素贞是潮剧建国后第一位刀马旦。她告诉记者,京剧中由于朝廷戏较多,脸谱出现的机会也较多,因此京剧的脸谱得以不断发展;而潮剧作为地方剧种,以家庭戏居多,净行、丑行角色不突出,反而是花旦,小生戏份较为突出,这同样也是制约潮剧脸谱发展的原因之一。

“懂得画脸谱的老艺人多已离开人世,这门技艺如果没有传承给年轻一代,就濒临失传了,”林淳钧说,当下潮剧表演中,演员们大多自己化妆,然而真正懂得画脸谱的人寥寥,“很多角色越来越不讲究,现在的角色都是随意勾画,例如焦赞这个角色曾在芭蕉山当山寨王,我们一般会在脸部画一片芭蕉叶,但是现在的艺人都很少在意这些细节。”

需要画脸谱的角色少、乏人传承——诸多主客观原因致使潮剧脸谱在潮剧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鲜见。

广东潮剧院导演郭楠家中,收集有大量以潮剧脸谱为创作题材的潮州大吴泥塑作品。

海外剧社纪念册收藏百个脸谱图

广东潮剧院导演郭楠也收藏有大量关于潮剧脸谱的珍贵历史资料。在一本由新加坡陶融儒乐社赠送给郭楠的六十周年纪念册中,便收藏了100个传统潮剧脸谱图。包括上自殷商纣王,下至清朝雷老虎等历史人物,其中尤以三国、隋唐和宋朝等为人耳熟能详的英雄好汉,占有显着比例。

据纪念册记载,此辑脸谱是新加坡陶融儒乐社于1946年专函邀请中国名家精心制作,经过45年的变迁仍保存无瑕,因而得以在1991年该社成立60周年之际作为历史资料呈现。

在郭楠家中,有全套由潮州大吴泥塑技艺传承人赠与的潮剧脸谱泥塑近百个。他告诉记者,潮州大吴泥塑制作的这些脸谱造型,就是源自于舞台上的潮剧,因此对于研究潮剧脸谱有一定的作用。

“只要潮剧还存在,潮剧脸谱就有存在的价值。”郭楠表示,脸谱虽然多存在于传统经典戏中,但在新编潮剧中,仍可以根据人物角色性格特点,赋予角色新的行当、新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在化妆上有所改变。郭楠举例,在近期他排练的潮剧《金山战鼓》中,就有一个潮剧中比较少见的角色——金兀术,而该角色正是需要用脸谱刻画的角色。饰演金兀术的演员为了更好展现角色形象,更是专程学习了京剧中金兀术的脸谱画法。

专业学校并无设置相关专业

与郭楠收藏脸谱不同,着名潮剧艺术家方展荣对潮剧脸谱的情有独钟则表现在“画”——从事国画创作的他,将戏剧脸谱也作为其创作题材。2015年,方展荣将自己过往的脸谱国画作品集结成画册出版,让脸谱以更加写意的形式展现。

从艺多年,方展荣饰演的经典角色无数,其中多以丑角为主。在脸谱艺术中,净行由于图案复杂,俗称“花脸”,而丑行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观众对于方展荣的“脸谱化”认知,也始于一个“丑”字。

对于脸谱,方展荣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脸谱是戏曲中的专业用词,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个人物的脸谱化妆造型。“一个好的演员,不仅要有精湛的表演,其在打扮、化妆中也要注重脸谱化和程序化。”方展荣举例说,潮剧脸谱中的包拯,其额头部位绘画有红日和白月,意为包公能断阴阳间的案件,这是潮剧脸谱中别具特色的角色。“然而现在的包公,都基本没有这样画了,演员们都随便画。”方展荣直言,如今行业中会画潮剧脸谱的人极少,艺校发展几十年来也并无与之相应的专业。人才的短缺,是造成潮剧脸谱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方展荣的脸谱国画作品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戏曲脸谱,但在工作中,方展荣对自己角色的脸谱化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对于如今无人研究潮剧脸谱的现状,方展荣也表示极为可惜:“潮剧脸谱一直没有发展,只有后退。”


声音

潮剧脸谱的吸纳性极强,总是在不断学习其他剧种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缺乏宣传、推广以及专人研究,是潮剧脸谱不断衰败的主要原因。要让潮剧脸谱重新焕发出其价值,首先要有专门的研究人才。而重新研究潮剧脸谱,不仅可弥补这方面的资料空白,也可推动潮剧重新审视自身,或可因此创造出更多丰富的剧目角色,吸引更多观众群体,振兴潮剧发展。

——广东潮剧院导演郭楠

研究潮剧脸谱这个课题非常好,至少目前并没有人专门去研究和挖掘。除此之外,还可以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共同来探讨潮剧脸谱的发展。同时,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潮剧脸谱的存在,一些手上有潮剧脸谱资料的人,也可将潮剧脸谱的素材拿出来共享,共同让潮剧脸谱这一被人遗忘的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着名潮剧表演艺术家方展荣

记者手记 探寻潮剧脸谱之美

潮剧虽被媲美为“南国鲜花”,但与全国各大剧种相比,依然只是一个地方小剧种。多年来,汕头潮剧界人士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潮剧走向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但潮剧脸谱的研究和展示,却并没有得到重视。

在走访各路潮剧演员、专家学者的过程中,笔者对于潮剧脸谱历史记载的空白感到十分惋惜,也更加坚定了想要探寻潮剧脸谱历史的决心。

许多对潮剧脸谱有所研究的老艺人相继离世,缺乏文字记载也造成了采访上的困难。目前笔者所记录的多为口述历史,但笔者希望通过文字记录,串联起曾经的潮剧脸谱历史,让脸谱这一潮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被大家关注。

随着不断深入了解,越来越多关于潮剧脸谱的史实浮现。笔者还会继续跟踪采访,探寻更多关于潮剧脸谱的故事。


编辑 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