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伟楠 2016-09-06 20:05
8月30日凌晨,刚过6:00,一架湾流G550公务机载着4人组成的医疗救援组,从深圳宝安机场的跑道上滑行起飞。后续的14个小时中,救援组登上青藏高原辗转千里,成功将一名深度昏迷的呼吸衰竭患者从西藏阿里转运至北京治疗。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一科主治医师黄锡强,作为4人医疗救援组中唯一一名医生,亲历了这场跨越数千公里的空中救援。
据悉,去年7月17日,中山市人民医院与深圳金鹿航空救援服务有限公司(金鹿航空)正式签约,达成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俗称“人工心脏”,简称“ECMO”)航空转运合作。至今,该院医务人员已经3次赴藏参与超远距离空中救援任务。
带了8袋救援物品只用了1袋
8月29日晚上9点多,市人民医院麻醉一科主任李斌飞接到了医院的一项紧急任务。此时,科里的主治医师黄锡强忙了一天,正准备休息,很快,他接到了李斌飞的电话。
“任务很紧急,要去西藏阿里,花了几分钟和家人交代清楚,拿了几件衣服就出发了。”10点钟左右,黄锡强已经从家里登上医院派来的车,汽车出了城区上了高速公路,向深圳疾驰。
就在5天前,一名中年男子,在阿里的一家酒店房间内昏迷,最终被工作人员发现并送往当地医院抢救。经过当地医院CT检查,患者被确诊为重度高原性脑水肿,并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电解质混乱、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多项严重并发症。因阿里地区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经5天积极抢救,患者仍未脱离深度昏迷状态,患者家属提出转院作进一步治疗的诉求。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普通民航飞机难以完成转运任务。
专业航空救援成为这种紧急情况下的首选,金鹿航空安排了一架湾流G550公务机,并迅速联系中山市人民医院组建救援团队。黄锡强今年33岁,已经工作九年,是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一位年轻的“老医生”。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充沛的精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他成为李斌飞的最终选择。黄锡强与金鹿航空组织的另外3名护士,共同组成了4人救援组。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8月30日凌晨0点左右,黄锡强到达深圳金鹿航空总部。在金鹿航空的会议室内,远在美国的金鹿航空首席医疗总监Steven与救援组成员召开了紧急的电话会议,分析病人的病情,并初步制定了救援转运方案。
作为执行此次救援任务的唯一一名医生,黄锡强需要更多地独立评估、判断救援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出发前,他与救援组的其他组员足足选了8大袋医疗器械和药品,外加8瓶高压氧气。4名组员将共计数百斤重的救援物品搬上飞机,但最终,整个救援过程中,仅仅使用了其中一袋救援设备和药品。“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这种不确定因素,需要足够全面和细心的考虑,还要有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定。”黄锡强说。
凌晨4点左右,带上沉重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等,救援组开始向深圳宝安机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安检,救援人员和设备、物品全部登机。6点刚过,飞机从跑道上滑行升空,向西北方向飞行。
中山医生已3上青藏高原参与救援
经过6小时的飞行,飞机于8月30日中午12点降落在西藏阿里昆莎机场。此时,当地医务人员已经用救护车将患者送至机场等候,救援团队与医护人员交接班后,患者被转运至飞机上。
黄锡强发现,患者依然处于深昏迷状态,对于外界的一切刺激无反应,伴有发烧症状,呼吸功能衰竭,血氧饱和度较低,亟需以气管插管的方式供氧。但是患者的身体状况显示,其血小板数量严重下降,低于健康人最低水平的四分之一。插管过程中一旦造成挫伤,就可能导致患者血流不止。最终,黄锡强选择以高流量面罩供氧的方案,让患者吸氧。
“患者的呼吸已经非常急促,飞行时间那么长,会发生什么突发情形,谁也说不准。当时,只能先让他面罩吸氧,实在不行再进行气管插管。”黄锡强表示,值得庆幸的是,让人担忧的情况在飞机起飞后迅速有了好转。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血氧饱和度也升高至基本正常的水平。但采取面罩吸氧的供氧方式,要求救援团队在漫长的飞行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关注病人的动态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经过6个多小时的飞行,30日下午6点多,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病人被转运至北京的120急救车,又历经2小时的陆地转运,患者最终在当晚8点多被送至北京天坛普华国际医院神经内科ICU作进一步治疗。在8个小时的转运过程中,患者在医护团队的细心治疗和护理下,依靠面罩吸氧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最终上升至93%-95%,生命体征稳定。
据介绍,去年7月17日,中山市人民医院与深圳金鹿航空救援服务有限公司(金鹿航空)正式签约,达成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俗称“人工心脏”,简称“ECMO”)航空转运合作。双方积极配合,借助彼此的专业优势,将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由地面通道向空中通道延伸,实现从陆地短距离医疗转运向空中长距离快速转运升级。至今,该院医务人员已经3次赴藏参与超远距离空中救援任务。
链接:
ECMO支撑终末期心肌女孩“换心”
9月1日,是新学期的开始。对于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女孩丹丹来说,这一天是“重生日”,她等到并完成了姗姗来迟的心脏移植手术。
三个多月前,丹丹拖着虚弱的身躯入院等待心脏移植手术,彼时,她的病情已经处于心肌病的终末期,严重的心脏病变已经让她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预期寿命不足半年,唯有换一颗健康的心脏才能彻底治愈她的病。要完成心脏移植,首先要等待合适的“心源”。漫长的等待,对丹丹脆弱的心脏来说,是个致命的挑战。8月22日,丹丹突发心跳骤停,经医院多学科奋力抢救,最终在“人工心脏”ECMO的辅助下,丹丹挺了过来。
几天前,省中医院传来消息,一位17岁的脑瘤患者不幸逝世,家属决定为逝者进行器官捐赠。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脏移植团队的协助下,中山大学附属二院成功完成了该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9月1日晚23点15分,一刻年轻的心脏在丹丹的胸膛中重新开始跳动,手术宣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