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6 22:04
东山书院大门
【关键词】
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一般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书院始于唐、兴于宋,沿至清末,历时千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也曾有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梅州则自北宋刘元城创设书院,历明而清,有濂溪书院、七贤书院、培风书院、东山书院等。清末封建教育制度衰败,近代新式学堂诞生,古代书院逐步改为学堂。
王者辅
王者辅,字觐颜,安徽省天长县人氏,廪贡生,在乾隆九年出任嘉应州知州。任内,王者辅在梅州兴建了两座书院,分别为东山书院和位于南口堡的南冈书院。当时修慧寺里的南汉千佛铁塔辗转流落,王者辅主持修复,安置在东山山麓的齐洲寺。另外,为了方便行人,将东山书院门前的状元桥提议建成石拱桥,改名灵济桥。他恭率士民,发动热心士绅吴玉新董理并捐资,对程江河渡江津到今天金利来大街树湖坪的河段,修筑水坝防洪。还倡议修城北相公亭、窖溪口桥梁。
【问迹寻踪】
梅州崇文重教,在清代成为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市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市县之一。众多士子蟾宫折桂,当归功于星罗棋布的书院和私塾。在清代,梅州城区的标杆性教育场所当属三大书院,这三大书院分别是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
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培风书院在民国时曾改作梅州女子师范学校,现废弃。崇实书院旧址则变成梅州中学校区的一部分。古老的建筑早已不见踪影。只有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经过修缮恢复原貌,是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成为人们追思梅州当年文风的景点。
东山桃李绿 书院状元红
站在东山桥头,眺望东山岃下,只见状元桥旁三株木棉树苍劲挺拔,掩映着古朴典雅的东山书院。书院前临东流而来、汇入梅江的周溪,后依缓缓崛起的东山岃,前接古典的状元拱桥,依傍人文秀区攀桂坊,可谓山环水绕、气象天成。想来,有山、有水、有书读,就是古时候读书人追求的格调了。
走近书院,只见大门上方悬挂木刻镏金楷书“东山书院”匾额,两边对联曰:“东山桃李绿,书院状元红。”东山书院建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时任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创建,至今已有270年历史。
年代比东山书院更为悠久的是门前的状元桥。有关记载显示,明代永乐年间桥毁坏,当时的百姓受条件限制,架设木桥。到了刘彬修建濂溪书院的弘治年间,再次改为石架桥,然而到了明代后期,这座石架桥因年久而倒塌,只好又一次使用木桥通行。乾隆十一年(1746),嘉应州知州王者辅,筹资将木桥改建成双洞石拱桥,既美观又坚固,并为之易名为“灵济桥”。不过人们依然习惯称之为“状元桥”。
热心文教的王者辅,选择在这里兴建书院,除了此地风光秀丽、交通方便以及状元的古老谶言外,也许更在意当地崇文重教的厚重氛围。东山书院的状元桥以西,曾存在七贤书院、锦江书院、先贤书院、立诚书院,位于今华侨大厦附近的先贤书院或立诚书院,由明末翰林李士淳创建。而在周溪的中游,明孝宗弘治年间,程乡知县刘彬基于对周敦颐的仰慕,在周溪河畔建有濂溪书院。
作为后来者,东山书院的建筑颇有特色。书院门楼为硬山式屋顶,正中屋脊左右飞翘,前檐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其内部布局是典型的“三进式”建筑风格:正楼三间,大堂三间,头门三间,左右书房(也作斋舍)各一列,整个书院内部的布局以后面的魁星阁为轴线,两边对称,井然有序;主体堂屋一层,左右横屋二层,后面“魁星阁”三层,高低错落有致。
站在魁星阁上,近可观书院全貌,白墙灰瓦,高挑屋栋,颇有古韵;远可览梅江秀色、梅城风物。
名家荟萃 培育贤才
东山书院内,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遍布的名家题刻和各类文物,笔墨书香似乎随处飘来,都蕴含着满满的故事。
“东下即天堑长江,淘不尽千古英雄,闲气钟人,伏处在草庐,谈道读经,海滨尚有无双士;山中知盛朝甲子,等养成一门将相,奇才应用,肃清遍寰宇,崇文尚武,儒行终能溢九州。”清代爱国志士丘逢甲所拟的68字长联,成了东山书院最好的诠释。据东山书院负责人李月云介绍,上联盛赞的是这里的老师,而且是特指黄遵宪,因为他告老还乡以后,以书院为基地,创建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师资和爱国兴邦之士;下联则盛赞学子,历经一番“寒彻骨”,终能香溢九州。
近代攀桂坊诗人黄荐鹗有《晚宿东山书院》诗:“太傅风流不复作,东山丝竹属何人。小溪桥畔波如锦,暂借吾侪醉后春。”“梧桐庭院石桥东,绛帐人人效马融。梅岭英才钟此地,书声夜噪鲁灵宫。”这也是他对清末东山书院的印象。马融(汉代学者、教育家)代指书院的老师,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举人萧系闳(下市大河唇萧屋人)和清乾隆四十五年(1790)庚戌科进士萧廷发(今梅城金山顶人)任教于此起,道光二十八年乙酉科副榜黄仲安(梅城上市人,翰林黄仲容之弟)等先后出任山长。
东山书院大堂挂着“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两幅字。正堂内悬挂“初步云梯”匾额,为清乾隆十一年嘉应知州王者辅为考上国子监的书院学生钟许所题写。天井两侧的走廊内展框挂着晚清重臣张之洞为东山书院主讲黄莘田生日撰写的《寿序》一文。黄莘田是黄遵宪的堂叔祖,即进士黄基的父亲。由于黄基与张之洞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当年的探花张之洞亲自撰文敬贺毕生致力教育的黄莘田。黄莘田也是少数获《嘉应州志》立传的东山书院主讲。除了黄莘田,黄遵宪的堂叔、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进士黄基也曾长期主讲东山书院。黄遵宪的启蒙老师、盘龙桥李屋附贡生李伯陶也曾在东山书院任教。
如今的东山书院全面恢复1906年黄遵主导修复时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设置。
据载,东山书院建成后,学生的主要课艺是八股文和策论,从1746至1903年,共为当地培养了700多位举人、100多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
东山风雨 渺若江河
书院中堂天井左边走廊展示东山中学发展历程,右边走廊为重修石刻,堂内四柱而立,外两柱左右有联:“起凤腾蛟看春风鼓荡东山正媚,兴庠启序愿化雨飘飞北斗常依。” 上堂内亦有石柱四根,外两柱有联“文章道德为师宏开学识,化雨春风惠我广造贤豪”。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东山书院几度兴毁。在一批有功于书院创建、恢复、发展的名儒、名宦努力下,书院得以创建,或经过种种天灾人祸后仍办学不辍,弦歌不绝,并不断取得发展。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东山书院曾于清同治乙丑年(1865)毁于战火,后经修复,当时书院主讲黄莘田之子黄基题写“东山书院”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和维新变法先驱黄遵宪返乡后倡导新学,筹资修复,在书院创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于1906年竣工开学,此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修。
1912年,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与其他三间学校合并成为梅州中学的一部分,原址停止使用。1913年,梅州中学爆发改属省立之争,一批师长和叶剑英等学生退出梅州中学,经县议会批准在东山书院旧址成立了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书院新的乐章。一批批国家栋梁之才从这里走出,元帅叶剑英、将军肖向荣和叶选平、林若、曾毅、曾宪梓等都曾在东山中学学习。
据东中老教师回忆,东山书院曾作为东山中学老师和学生宿舍,后因年久失修变成危房。2004年,梅州市政府斥资350多万元对之进行了重修。东山书院全面恢复1906年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设置,还开设了叶剑英与当时进步师生共同创办私立东山中学的事迹展室,布展黄基、黄遵宪、书院主讲李伯陶、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李倬汉等人的资料、照片。
如今,书院正活化成为传统文化宣传场所,发扬书院文化底蕴。书院还开设了国学教育班,稚童的朗朗读书声回响在古旧书院里,令人恍如梦回明清。
日出东山。东山书院所在地,如今已是一个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
【逸闻轶事】
状元谶,状元桥
在梅城的周溪与梅江交汇处,有一座状元桥,起名源于“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的古老谶语。另相传,宋末状元文天祥抗元抵达梅州,曾经过此地,故名。状元桥旁,就是乾隆年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创建的东山书院,书院后为东山,东山之南一公里,今市艺术学校附近是原齐洲寺旧址,南汉千佛塔曾安置于此,而古代梅城的百花洲位于南门商业广场附近。所谓“百花洲尾齐洲前”,指的就是梅江边沿岸凌风东路、攀桂坊、下市、东山这一带的区域。清代文风鼎盛,虽没有出状元,但也涌现位列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传胪李仲昭,以及翰林李黼平、李载熙,以及黄遵宪等著名人物。
清晨,学生们通过书院门前的状元桥,到东山中学读书。
【专家视角】
传承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大有裨益
书院在古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客家地区向来崇文重教,历史上也存在过许多书院。书院对梅州人才的培养、民风的培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其中保存至今的东山书院又是怎样一种存在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曾令存。记者(以下简称“记”):据史料记载,梅州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到清代已经是星罗棋布。请问曾院长,梅州兴办书院之风蔚起,得益于哪些因素?
曾令存(以下简称“曾”):梅州兴办书院之风蔚起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历代地方官员的重视,二是历史上梅州当地乡绅和热心人士的努力,三是梅州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历史上客家梅州地区43所书院中,官立的有30所,民间创建的有11所,官府与民间合办的有2所。数字充分体现了地方官员对书院建设的重视。梅州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其实是指,在历史上,瘴雾迷人、文化落后的岭南,一向是仕途失意官宦的贬谪流放之地。从北宋的刘元城至明、清不少贬谪梅州的朝廷官员,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振兴当地教化育人之中,并以此转移仕途不得志带来的落寞心情。东山书院的倡建者王者辅也是如此。记:书院发展与梅州崇文重教的传统息息相关。东山书院建在人文秀区攀桂坊旁边,这样的选址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呢?而东山书院对于攀桂坊一众文人学子又有哪些影响?
曾:书院的选址比较注重自然风景外部环境,同时也多少讲究风水感应。因此客家书院不少都在山水形势很好的地方,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书院的创办带动了本土教育的发展,培育的人才有所成就后反过来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东山书院与攀桂坊文人便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有研究者曾提及在清代,东山书院是嘉应士子寻求学问的好场所,从攀桂坊出来的翰林3人、进士14名、举人85名,多与东山书院有关系。像黄遵宪、黄荐鹗、黄小帆等人的诗作,常常以东山书院作为题材,吟咏在书院的读书生涯。而学有所成的文化名贤名宦,回归故里后不少讲习书院、培育乡里后学,如李伯陶、黄莘田等人。
记:东山书院已经成为梅州一景。书院过去的教育模式,在今天还有哪些可借鉴之处?您对东山书院的保护和发展有什么建议?
曾:《广东书院制度》的作者刘伯骥认为,书院的内在气质或价值,至少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尊师重道”,二是“供廪养士”,三是“自动研究”,四是“训教合一”。其之所言,也是现代教育所缺失的。以上所引对古代书院的肯定与对现代教育的批判,结论恰恰是传承书院精神的重要性。
总体上看,包括东山书院在内的梅州地区的书院保护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做、可以做。我认为,如下三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有关客家书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二是有关政府政策层面对书院的关心支持;三是书院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政府可以通过整合私塾、书院、学宫、名人故居以及典型的建筑民居等资源,充分展示客家地区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体现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撰文:刘晓娟
版式:黄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