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伟凯
2016-08-05 11:57
7月30日,广东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在广州召开,“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供给侧”成为了全会重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巩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也是我省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
在今年《财富》杂志发布的新一批世界500强榜单中,我省多家民营企业入围,其中首次入围的美的集团(简称“美的”)以营收221.735亿美元、利润20.219亿美元排名第436位,成为我国首个入围的家电企业。
2010年,美的集团的营销收入首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然而,正值盛况时期,美的却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转型之路,“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与中央2015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不谋而合,并最终完成了从千亿企业到世界500强的蝶变。
近日,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美的转型的5年属于“春江水暖鸭先知”。他认为,中国企业要有在巅峰时期转型的勇气,因为那个时候企业实力雄厚、内部结构稳健,更能扛得住转型时期出现的阵痛。
原有模式难以为继
南方日报:2010年,美的产值过千亿,正值巅峰状态。为何会在那个时候选择转型?
方洪波:2010年10月份,现在的总部大楼奠基时,我们曾举行过一个仪式,当时几千人来参加,只要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到美的的盛况。
那时,我们也提出了“五年之内再造一个美的”的口号,就是要用五年的时间将美的的产值做到2000亿元。其实就当时来讲并不难,继续搞“大库存、高产能”就有可能,政府也会在土地、财政上进行支持。
但是,也是在那时,我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大规模、低成本的生意模式遇到了瓶颈。当时,工人都很难招到,工人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转型,美的很有可能陷入“千亿企业魔咒”,未来进入停滞发展期。
南方日报: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相对较好,并且“大库存、高产能”也是企业的主流模式,美的如何意识到这种模式的瓶颈?
方洪波:珠三角是一片改革的热土,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摸爬滚打,具备了企业家的敏锐嗅觉。其实,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也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支撑,但就是感觉到原有的模式难以为继了,也算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吧。
不过,当时确实有一个导火线。2010年我们的订单达到顶峰,但2011年一季度的财报却显示,那么多的订单非但没有赚到钱,有个2亿美元的订单还亏了2亿多元人民币。这时我们就意识到,美的虽然已是千亿企业,但跟周边的百亿、十亿企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核心管理层调整过半
南方日报:美的从何时开始转型,转型的战略有哪些?
方洪波:2011年6月份,美的开始转型,并确定了“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的三大转型主轴。
转型之后,我们的思路来了一个U型大转弯。首先是做减法。2011年以来,美的共还给政府7000余亩土地,其中有些土地上已经开始施工建设甚至盖好厂房,还关闭了在天津、江门等城市的生产基地。此外,我们的自有库存下降36%,库存风险得到基本释放;贷款额从144亿元下降到40亿元;资产负债从67%下降至56%;自有资金也从负51亿元上升到649亿元。
现在我们把资源都投在了技术研发上,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高薪聘请专家,这些都是无法短时间见效的,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而且思维也要跟着改变。
南方日报:当时美的面临的转型压力如何?
方洪波:和2011年1341亿元的销售收入相比,2012年我们的销售收入仅有1027亿元,下降了300多亿元。当时压力确实很大,也招来了很多非议:销售收入下降,税交得少了,还有很多工厂要停工。
当时我们提出了“四个忍得住”的口号,就是“忍得住舆论压力、忍得住政府压力、忍得住销售下滑压力、忍得住员工不理解”。
同时,核心管理层的统一意见也非常重要,我们给核心管理层半年或者一年的适应时间,如果看不到行动的就会作出调整。那段时间,美的至少对一半的核心管理层作了调整。
做其他企业做不了的东西
南方日报:美的的转型在何时见效,如何保证做减法和保增长的平衡?
方洪波:2012年的时候,效果还不明显,但是到了2013年我们就看到效果了,虽然收入下降,但是利润反而增长了。以前我们是虚胖,现在瘦了,但是有了肌肉,血液循坏更好,也更有活力。
2013年9月,美的整体上市,刚开始大家也是有怀疑的,当时的市值才六七百亿,最低时跌到了500多亿元。后来慢慢上涨,如今已经达到1770多亿元,在所有的制造业中排名前五,这也说明资本市场对我们转型的认可。
我在多个场合说过转型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但是能够转型下去,也需要嘴巴尝到甜头。2013年看到效果后,大家的意识开始开始更加统一,也更有信心了。
南方日报:美的转型靠的是什么?
方洪波:靠“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主轴,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新模式。
在产品领先和效率驱动上,美的要做其他企业做不了的东西,哪怕是一台几百块钱的电风扇。我们建立了四层研发体系,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研发群体,有的研发团队研发周期两三年,有的三五年,有的七八年。
近5年,美的累计投入200亿元用于研发,2015年投入53亿元,占营收的3.8%,在同行业中排名第一。科研人员占比也从2011年的27%提高至2015年的47%,预计今年将超过55%。
也正是这几年的积累、转型升级,我们才有底气在这两年加快全球经营的脚步。三四年前还不行,那时没有实力。过去4年,我们赚了四五百亿元,现在的现金流有700亿元,我们有钱去做海外并购。如果实力不行,没有研发技术上的积累,想去并购,人家可能也不会答应。
南方日报: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转型,是怎么样的感觉?
方洪波:外界来看,5年的转型是轻描淡写,但是当时作决定时确实不容易。不过,我依然认为,中国的企业应该十七八岁最好的年华调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那个时候资金充足、结构稳健,更能承受转型出现的阵痛。如果当时没有做转型,那么到了二十五六岁时也可以选择转型。但是如果过了30岁还不转,那就真迟了,因为那时你已经没有钱和实力了。
现在的美的属于二十五六岁阶段,其实应该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进行转型。现在,我们的利润率超过了10个点,这在传统制造业中非常少见,各项风险指标也降到了最低水平,就跟一个健康人可以经受住任何伤风感冒一样,我们也可以禁得住大小经济波动。
■专家点评
转型后的美的正符合今天市场
作为家电行业的专家,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对美的5年转型有着深入观察。
在她看来,美的三大转型主轴让它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本质变化:从以规模、速度为主的企业变成了一个效率驱动、产品领先的企业;在全球经营上,以前是以出口量为主,并无战略布局,而今天也有了明确的全球战略。
对于美的2011年的转型,姜风认为时机拿捏得刚刚好,如果再晚一年,付出的代价将会很大。作为第三方观察人士,姜风直言,那时的美的模式已经开始暴露出不少问题,但不少美的人还沉浸在原有模式带来的巨大红利中,如果没有高层的果断转型,可能不会有今天的美的。
如今,家电行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需求也从过去的普及型变成了更新型,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的产品、销售、管理等,可能会被很快淘汰。成功转型后的美的正符合今天的市场。
【记者】王伟凯 实习生 肖衍乔
【统筹策划】陈韩晖 巫伟 乐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