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 记者 余海蓉 吕二函 2016-08-05 10:17
这些天,“去编制化”成为了全国医疗界热议的焦点。
7月22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6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也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选择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差额拨款。
医务人员取消编制,怎么改?国家的具体改革政策还没有明确。在深圳,早在几年前,在全国医改中就率先开始了打破“铁饭碗”的试水,在新建市属医院全面取消编制,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按照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员聘用。
●港大深圳医院首个“吃螃蟹”
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业,成为了全面取消编制的首个“吃螃蟹”医院。
港大深圳医院试水以岗位管理为核心来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同岗同酬,合理拉开医生、护士、医技、行政、辅助人员的薪酬待遇。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经董事会授权,负责确定医院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和员工聘用。这使得医院可以根据运营和发展需要,科学、自主地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薪酬设计、人员考核和人才培训。
在这家医院,医务人员岗位实行层级管理。医生按能力大小,从顾问医生、副顾问医生到驻院医生,分为若干个层级,实行年薪制。也就是说,同一层级的医生,无论在哪个科室,年薪都是一样的,与“科室效益”完全无关。
据了解,港大深圳医院医生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年度绩效奖金(视乎工作表现,分别为年度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总和的0%-30%)、3年合同的约满酬金,以及“五险一金”。目前,该院医生平均年薪为56万元(包括绩效工资和约满酬金),高的有90万元、100万元,低的有20万元、30万元,个别引进的特聘岗位的医生的年薪或超100万元。
“我来港大一年后,也就是2013年才晋升为顾问医生,算是目前医院里职级最高的医生了。”港大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顾问医生张丽君之前在区级公立医院工作,在2005年就评上了正高。2012年港大深圳医院开业,她抛开编制来了这里。张丽君说,医院的吸引力不在于高年薪,而是这里感受到了有尊严的行医环境。“在港大深圳医院工作,行政事务少了,服务每一个患者的时间多了,不用考虑效益,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工作中,这让我得到了做医生的尊严。”
给予高薪的同时,医院也制订了收红包立即解约等严厉的处罚。“取消编制的第一个益处是员工和医院都是契约关系,员工违反了医院制定的规范,院方可以解除合同。此外,医院上上下下都没有‘铁饭碗’,心态平衡,更专心与专业服务。”张丽君说。
●新建医院全部取消编制
长期以来,在公立医院中编制与福利捆绑在一起。在深圳,有将近48.9%的医务人员是聘用的,存在有编制的和没编制的区别。这种“二元结构”导致待遇差距比较大。在同工同酬方面,只做到奖励性的绩效都一样。但是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在基础性绩效仍然是差别很大,退休之后的养老待遇也有差别。
2015年5月28日,《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促进不同级别医院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依法治理”。
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指出,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去除编制对医院资源配置和医生薪酬待遇的枷锁。对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以编制管理、身份管理为核心转变到以岗位管理为核心上来,以事定费、以费养事、以事定岗、按岗聘用。
编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人“不干事”“养懒人”,占用资源,效率低下;也会出现行政、临床收入“大锅饭”的现象。“现在的编制制度让大家都以为端上了‘铁饭碗’,谁也管不住我;有些高职称、高年资的人,发挥作用不大,但工资级别高,级别越高医院人力资源成本越高。”李创说。
李创介绍说,去编制化、去行政化改革后,将进一步落实医院用人管理自主权,由医院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工资分配等管理制度,健全内部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个人薪酬挂钩,保障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根据改革计划,深圳所有的新建公立医院都将取消编制,实行全员聘用。目前,除了港大深圳医院,已经开业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也已实施了全员聘用的改革。
●剥清背后的利益编制就是“空壳”
“编制背后无非就是牵涉到医院的利益和医生的待遇,主要是四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的财政补助,二是人员的养老保障,三是人员交流任职,四是过去在编人员的房改房补等原有待遇保障等问题。”李创说,去编制化的关键是把编制背后相关的利益理清楚。其实换个思路想一想,如果编制不和个人利益挂钩,编制的作用就不大了。
李创介绍说,近年来,深圳其实已经在做淡化编制的改革。在财政补助方面,已经取消了与人员编制挂钩的财政补助核算方式,改为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也就是说政府的补助与编制脱钩,与其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在养老保障方面,以后也将实行社保+职业年金的方式,并保障不低于现有有编制人员的养老福利,职业年金已在新建医院实施。在人员交流任职方面,医院去行政化后各职位任职与是否在编就没有关系了。在“老人”原有待遇等方面,将通过“老人老办法”的方式解决。
“如果通过配套改革把这几方面问题解决后,编制其实就成为了一个‘空壳’。”李创说。
观点集萃
医生去编, 利大还是弊大?
医务人员“去编制化”是深圳医改的大势所趋,这对医院、医生、患者都是好事。取消编制把医疗技术人员从单位人过渡成社会人,可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能者流动起来,医院不再养懒人,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务人才。取消编制后,优质医务人才流向民营医院不可避免,这对医院就是一个挑战,院方在这种形势下就要在平台的公平性、文化氛围上下功夫,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罗湖医院集团孙喜琢
包括高校、医院在内的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实际上是为最终废除“铁饭碗”必须进行的改革,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便于社会化的流动和管理。其实,废除编制制度,实现医生自由执业,医生失去的仅仅是锁链,得到的是自由和合法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中国社会科学院朱恒鹏
对于一个成长周期漫长且极度依赖上级传帮带、极度依赖平台的行业,取消编制将大大弱化医院和医生的关系。医院投入巨大成本去培养医生,而医生一旦成才可以随时跳槽,对医院而言,最经济的选择无疑是去吸引现成的人才而不是辛辛苦苦“替他人做嫁衣”。这必将严重打击医院培养年轻医生的积极性,大大拉高年轻医生成长的难度和成本,对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制造成巨大冲击。——烧伤超人阿宝
国外私人医疗的确很发达,最先进的医院,都是私立的;最优秀的医生,都是自由职业的。可你们知道吗?欧美的医疗支出,也是最庞大的。——北大深圳医院刘淼
热点问题
问题一:患者看病负担会否加重?
记者:编制松绑,人员流动。为留住人才,公立医院势必得开出高薪,增加成本,这会不会加重群众的就医负担?如何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一是政府的投入,二是收费的控制。
在深圳,政府对医疗的保障是全国最高的。去年,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是28.5%,而同年全国平均水平是10%。去年,深圳的人均住院和门诊费用都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的较低水平。
薪酬改革后,让医生的劳务价值回归,收入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不过,公立医院看病价格并没有放开,所以看病费用不会因此被“转嫁”。去编之后,医院会按需设岗用人,会通过降低医院管理成本,使得利益最大化。从港大深圳医院改革的情况来看,运营成本并不高。有能力的医生收入和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护士、技术人员等拉开了差距,医院总体成本没有增高,但是没有了灰色收入,没有了内耗,没有了“懒人”,效率提升了。
下一步还会进行医保打包收费的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调整的改革,医院还会压缩虚高药品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患者的负担不但不会增加,还会减轻。
问题二:医院对年轻医生培养会不会受影响?
记者:一个医生的成长需要漫长的培养周期,需要医院大量的投入。而市场上真正能够流动的,通常是一个技术已经很成熟的医生。取消编制后,会不会影响公立医院医生队伍的稳定性?会不会影响医院对年轻医生培养的积极性?
李创:培养年轻医生是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医生是社会的资源,不是一家医院的资源,医生翅膀硬了以后要鼓励他飞出去。只有让好的医生流动起来,到更多的医院带出更多的团队,才会提升整个城市医疗水平。去编制化后,院长的角色也要转变,要想办法营造更好平台、更高福利,更好地服务好医生,才能留住医生。
问题三:基层“留人”会不会更难?
记者:有人提出,编制帮公立医院捆住了医生,同时也因为薪酬没有放开,捆住了大型公立医院挖人、扩张的手脚。如果取消编制,会不会出现虹吸现象,让优质资源更加集中大医院?基层“引才”和“留才”更难?
李创:深圳去编制化后,人才流动会加大,人往高处走,大医院会更吃香,水平会上得快。但基层压力会增大,这确实是要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补助力度,促进资源的纵向流动。另一方面,提升儿科、精神科、中医的补助系数,促进资源的横向流动。以利益导向调结构,让基层、让紧缺的专业能够留得住人。
问题四:深圳引才难度会否加大?
记者:深圳的医疗资源现在正在大规模扩容,急需大量人才。如果全部医院取消编制,会不会影响深圳人才的引进?政府有什么应对的措施?
李创:深圳有很好的执业环境。要吸引医疗人才,现在最大的问题,一是解决住房,二是搭建医教研的平台。在住房保障上,政府正在制订政策,加大保障房供给。在平台建设上,我市正在着力引进著名的医学院校,建设医疗创新平台。我们推动医疗体制改革,要从对医疗机构改革,转移到更加主动对医生的改革上来,让深圳的医生更加阳光、更加体面地工作,更加自由地流动,使更多人在深圳工作觉得有奔头,愿意到深圳来,也更愿意到基层去,这样的话才是很好的医疗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