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的迁徙人生,如同候鸟与收割赛跑

南方+ 记者 肖雄  2016-08-04 09:46

“麦客”原本是对每到麦熟季节,被雇佣帮助收割的农民的统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进行“跨区收割”作业,驾驶机器的农机手被人们称为“机械麦客”、“铁麦客”或“现代麦客”(以下简称“麦客”),而水稻也已经成为机械麦客们收割的主要品种之一。

△来自五湖四海的麦客们相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

每年7月,广东水稻开始成熟时,来自江苏、河南、安徽等地麦客们驾驶着收割机云集在此,进行“收割大业”。

辛苦劳作

△麦客们正在田地里忙着收割水稻。

来自江苏省姜堰市大伦镇的李福治,也是这群麦客中的一员。每年4月底,江苏小麦逐渐成熟,这也意味着李福治和妻子罗英又要离开儿子,开始长达半年的“迁徙”。

为了防止各种突发情况,麦客们不会独自出发,基本以家庭为单位,一户人家一辆车,亲友相靠。在麦客的迁徙队伍中最少也有两台车,多的甚至几十台,每台车上都有3~4人。 李福治带领的车队里,一共有三户十个人、三辆车、三台收割机。

△由于前一天深夜下大雨,稻客们都躲在车里睡觉,第二天一早起来发现油被偷。

△麦客们在田地里忙着收割水稻。

△男人在田里收割,女人则在一旁测量田地大小收取收割费。

△一个小孩在田地里观看麦客们收割水稻。

△麦客们将收割的稻谷装袋打包。

5月初这支车队从江苏出发,收割完江苏、山东、河南的小麦后,7月初赶到广东,前来收割第一季的水稻。7月中下旬,广东水稻收割完毕后,再西行到广西。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们还将北上四川、新疆,最后再匆忙赶回江苏收割完当地的最后一季稻谷,此时大概是10月底。

△太阳炙烤着大地,满身大汗的麦客偷闲喝口水。

△7月,广东异常炎热,麦客乘休息赶紧吃西瓜防暑。

艰苦生活

△一天下来只有晚上有空煮顿饭吃,忙了一天的麦客们在车旁蹲着吃饭。

麦客们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都是风餐露宿,为了防止小偷、看管车辆,麦客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不会离开卡车。吃饭或是自带厨炊具,或者在马路旁的小饭馆中解决;晚上以加油站、派出所或政府门前等为营地,住在车上或车旁;洗澡、洗衣靠着小河,或者加油站里的免费自来水……

△大卡车就是麦客们移动的家。

△卡车的后视镜当起了晾衣架。

△忙碌了一整天后,麦客们在一旁休息。

△为了防止小偷、看管车辆,麦客们在车旁搭帐篷睡觉。

△驾驶室成了夫妻睡觉的地方。

△晚上躺下后,一位麦客玩弄着自己的手机。

工作上要经受风吹雨打,生活上要忍受风餐露宿。在与人的交往中,麦客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小纠纷,然而最令麦客们忧虑的还是这份职业的前景:随着收割机数量的暴增,这份辛苦的工作已经几乎不能提供等同的报酬。

【图/文】肖雄

【统筹】严亮

【来源】南方视觉

编辑 陈茜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