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2016-07-22 08:12
湛江市雷州北和镇仙过岭,一阵微风吹过,田野里成片的甘蔗林、香蕉树随风摇曳……曾经顽石遍地、杂草丛生的“丢荒地”,如今已变成绿色海洋。“保伯重教助学农场”就坐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山岭上。
农场负责人陈光保是一位双腿瘫痪、坐在轮椅上的八旬老人,他当过游击队员,做过县长、县委书记,再到湛江市政协主席,虽然退休了,但群众却把“保伯”叫得越来越亲热。
陈光保对群众有着特别的感情,退休后他承包荒山带领群众致富;他把全部财产都投入到奖教奖学事业中,甚至卖房、借钱帮助贫困学子,因此获誉“裸捐书记”。
开荒办农场:
1万多亩荒地已全部开垦
清晨的“保伯重教助学农场”,陈光保和往常一样,洗漱之后坐在轮椅上,在二楼的卧室门口眺望着绿油油的农场。“今年农场的情况还可以,孩子们的学费又有着落了。”
陈光保是一个时刻充满干劲的人。早在担任海康(现称雷州)县长、书记的30多年里,陈光保就想尽办法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他跑遍雷州的海滩港湾、村村寨寨,用汗水浇绿了千里赤地;他主导和参与海康2000多条县乡道路、280多座桥梁、20多座中小型水库的建设;他带领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调动农民积极开荒70万亩,发展高科技农业,使雷州成为全国农业百强市……
1995年,从湛江市政协主席岗位离休的第二年,陈光保作了一个大胆决定:携妻子张少乔告别城市生活,来到离湛江市区100多公里的雷州北和镇仙过岭,承包2800亩荒地开垦农场,种植经济作物。从此,陈光保开始了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
2004年陈光保因腰部手术失败,下肢瘫痪。致命的打击并没有打倒陈光保。他说,在这片生养他的雷州半岛里,他工作了一辈子,用自己坚实的脚板走东家串西家,走遍了每个村子。北和镇十年九旱,尤其是仙过岭到处都是“石头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不少人都要出去讨饭维系生活。“作为海康(1994年县改市后称雷州市)的共产党人,如果没有彻底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没有探索出一条当地规模化农业发展的路子,我永不退休!”
这个“倔老头”不仅在自己的农场,而且还在周边的6个村,出资修通了20公里路;自费打深井100多口,其中180米以上的深水井打了20口,解决了这6个村的抗旱问题;协调相关部门修建了5个饮水水塔,为6个村子的农民铺通自来水管,解决饮水问题。
一座座山头被推掉,一道道沟壑被填平,一块块顽石被撬开,一片片荒地被翻新。短短几年,陈光保他们就开垦了1万多亩荒地,种上了甘蔗、香蕉、芒果等经济作物。开垦的过程中,陈光保不知道流下了多少汗水,更遭遇了艰难的选择,但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困难。
刚开始的几年,陈光保认为不错的经济作物却相继遭遇了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的芒果被冻死,香蕉林被台风拦腰折断,陈光保在农场投入的资金多处于亏损状态。惨痛经历之下,有人劝他将农场转租出去,省心省力,旱涝保收。陈光保坚决不同意:当初来这里开荒种地建设农场,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挣钱,是为当地农民致富拓新路、作示范,如今目标还没实现就要逃跑,哪像一个共产党人?
于是,陈光保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农场改种甘蔗、辣椒等抗自然灾害比较强的经济作物,2007年终于扭亏为盈,全面扭转了农场的经营状况。仙过岭1万多亩荒地现已全部开垦完毕,周围的村镇都靠开荒种植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栋栋村民自己的“香蕉楼”“甘蔗楼”拔地而起。陈光保说,如果有一天他走了,农场将会交给政府,继续履行它的使命。
除了办农场带领农民奔康致富,陈光保还有个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读书成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一直在奔波、在努力。“农场主”的工资和农场盈余的大部分也都被用来做善事。
2000年开始,陈光保致力于奖教助学,2010年陈光保将他的农场改名为“保伯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10多年来,陈光保捐款1000多万元用于奖教助学。
“保伯”的善举传遍了雷州半岛,不少人都说他是“小农场干出了大福泽”。
百姓装心中:
治水兴农造沃土力挺包产到户
陈光保在农场的卧室,是一套简陋的两居室,客厅里整齐摆放着满满三个书柜的书,都是关于党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书籍。床边上整齐地摆放着几本书和老花眼镜,一个绿色的骨灰盒十分显眼。
陈光保的大儿子介绍:“这是我母亲张少乔的骨灰盒,2007年母亲因为心肌梗塞骤然离世,开始父亲天天以泪洗面,过了三四年心情才逐渐平复。他现在每天都要抱抱骨灰盒,还时不时轻抚着说说话。父亲交代我们说,将来要和母亲的骨灰一起撒进南渡河,流到大海里去,不占国家一寸土地。”
陈光保提到的南渡河是他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那里定格着一段段雷州农业发生巨变的历史——
1964年,陈光保刚刚担任县长,眼前的雷州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1970年春,踏遍南渡河两岸的每个村落后,陈光保以南渡河海堤工程总指挥的名义振臂一呼:“斩断南渡河,建设新海康!”他身先士卒,日夜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声音沙哑了,两眼熬红了,两脚浮肿了,有人劝他休息,他都不肯下火线。
曾经和陈光保一起参与南渡河治理的黄昌耀和林培荣回忆:1971年9月,堵口合龙进入关键时刻。陈光保与大家一起奋力把装满砂石的木船推进龙口,当截流堵口出现重大险情时,他二话不说跳进漩涡,同200多名群众手拉手筑起人墙、稳住木船接运砂石,终于将滚滚洪流拦腰截断。南北堤合龙了,工地一片欢腾。但不幸的是,身先士卒的陈光保,重重摔倒在石块堆上,落下腰部伤痛的病根。
经过10年的苦战,南渡河全线筑起拦海大堤。大堤固若金汤,可抵御百年一遇海潮。昔日桀骜不驯的南渡河成了雷州的“母亲河”,22万亩东西洋田已成为广东的“金色粮仓”。
在主政海康期间,陈光保还顶着压力支持当地实行包产到户。
北河镇潭葛大队在上世纪70年代时曾经是当地出名的“四靠队”——生产靠贷款,吃粮靠统销,生活靠救济,种籽靠借销。1977年11月,当时的北和镇潭葛大队的社员们大胆实行包产到户试点。1978年,全大队开始推广包产到户,成为广东省农村第一个吃螃蟹者。
而这一农村改革的指挥者、支持者就是时任海康县县长陈光保。他不仅主张包产到户,还提出允许公牛私养、允许包产到船、允许私人开荒等“六允许”。一包则灵,被称作“乞丐村”“逃荒村”的潭葛村扭转了贫困的面貌。
1980年3月,陈光保被点名参加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会上争论激烈。有人桌子一拍,指责他“搞倒退”,但陈光保坚持认为:“让农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钱花才是硬道理。”他还当场表示,如果不让搞包产到户,就上北京去找邓小平反映情况。
最终,在陈光保的坚持下,海康县成为广东首批11个承包到户的县之一。潭葛村也作为“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写进了南粤发展的历史。
“我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是从战友的尸体堆里捡回来的一条命,有什么不能战胜的?”保伯经常说起这句话。
如今,湛江、雷州的领导干部经常去看望陈光保,听他现身说法“讲党课”,主题永远是作为共产党人一心为公、两袖清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