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 构建三条生态廊道

南方日报 记者 陈步上  2016-07-14 10:43

清新北部四镇生态控制线高达73.16% 中心城区构筑环城“绿色屏障”,构建三条生态廊道


为保护生态,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清远为城市发展划定生态控制线。图为清远中心城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构。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摄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清远为城市发展划定生态控制线。近日,《清远市城市规划区生态控制线规划》(简称《规划》,下同)获得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复。《规划》显示,清远市全市生态县比例为71.29%,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清城区及清新区,总面积约3605平方公里,规划区规划生态控制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61.25%,其中中心城区生态线比例为50.27%,清新区北部四镇生态线比例为73.16%。


中心城区为清城区全区及太平镇、太和镇、三坑镇、山塘镇和笔架林场,总面积1876平方公里;清新区北部四镇为清新区禾云镇、龙颈镇和浸潭镇,总面积1729平方公里。


●南方日报记者 陈步上


 规划


构筑独特的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显示,规划区将根据相关规划和市域生态资源现状,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据悉,中心城区内的生态资源规划形成“一环”、“二屏障”、“三廊道”、“四山体绿楔”的生态资源格局。


“一环”即环城绿带,由广清高速公路防护绿带及耕地、飞来湖公园、中心城区北部的自然山林带、飞霞风景名胜区、武广高铁控制绿带、中心城区南面的保留山体共同构成基本围合的环城绿带,绿带宽度一般达到500米,形成城区的“绿色的屏障”,避免城市向北与清新县连片发展,向其它方向无序扩张,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和减灾、防灾空间,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塑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和景观。


“二屏障”即市区外围的南北两条城市生态屏障;“三廊道”即北江生态廊道、大燕河生态廊道、自然山林廊道;“四山体绿楔”为笔架山绿楔、飞来峡绿楔、回岐山绿楔、王子山绿楔。


清新区北部四镇规划形成“一轴”、“两心”、“多片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一轴”由滨江河及其滨河景观带构成;“二核心”为清新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桃源燕子岩市级自然保护区;“多片区”则由区内山林地构成。


《规划》还对生态用地进行细分及规定用地面积和范围,分为生态保育用地、休闲游憩用地、安全防护用地、垦殖生产用地。


 界线


飞霞景区和北江饮水工程将成为一级管制区


生态控制线是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在尊重城乡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围绕保护重点生态要素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界线。根据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监管级别,将生态控制线范围分为一级管制区和二级管制区。


一级管制区是指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生态保护空间,是生态控制线的核心区域,由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监管,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


中心城区一级管制区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一级水源保护区,总面积约40.84平方公里,具体管制对象包括飞霞省级风景名胜区、北江饮水工程以及白庙圩头一级水源保护区。


清新区北部四镇一级管制区包括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和一级水源保护区,总面积约86.52平方公里。具体管制对象为清新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桃源燕子岩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核心区和缓冲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有下坑水库、大罗山水库、石坎河、飞鹅坑。


 作用


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促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何划定生态控制线?《规划》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生态控制线是为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围绕保护重点生态要素规定的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界限。规定生态控制线对于推动实现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有效管制意义重大。一是通过强化城乡规划空间管制约束开发建设行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二是通过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管控,明确城市生态安全底线区,形成界限清晰、分布合理、网络布局、永久保持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三是通过控制城市开发边界,促进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建议


促进绿色发展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规划》还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建议在与生态建设相关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包括资源税、资源有偿使用收益等。同时建议可在土地出让金所体现的级差地租中适当划出一块用于生态补偿。


《规划》规划还建议建立市级生态补偿奖补资金,调动市场资源参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通过财政补贴、建设类似于开发区的“生态特区”等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成为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时,还建议建立健全省以下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编辑 刘晓维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