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虎刺怕” 以色列创新的文化“配方”

南方+  2016-07-13 10:28

(在特拉维夫市一座由旧图书馆改造而成的众创空间里,法国创业者Jeremie向调研组介绍其创业项目。龙建刚 摄)

19小时的飞行,横跨亚洲大陆,南方日报跨国调研组从广州抵达特拉维夫机场。乍看之下,机场装潢简洁而现代,并无太多独特之处。只有墙上不时出现的希伯来文和大卫之星在提醒游客,此时已身处以色列——一片“流着奶与蜜的土地”。

提起以色列,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以下关键词:圣经、巴以冲突、犹太人、爱因斯坦等。神迹也好,战乱也罢,这片土地似乎总带着些许悲剧色彩。

然而,伴随《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的经济奇迹》一书在全球风靡,世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中东国家。一个弹丸之国如何培育出世界领先创新力?为期4天的调研中,调研组不断抛出这个问题。IVC风投研究中心业务拓展与市场部经理Michal Adam给出了一个有趣的回答:“其实配方很简单:一杯企业家精神、一整勺移民文化加一整勺军队背景,然后撒点‘Chutzpah’(虎刺怕)精神。”

A.“虎刺怕”精神为创新注入活力

国与国之间,犹如人与人,都拥有自己的气质。例如德国对应严谨,法国对应浪漫。然而,初到以色列,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形容词去概括它的气质,因为它复杂而多元。

以特拉维夫——雅法为例,在这座以色列第二大城市里,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至少有4000年历史。同时,它是全球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三分之一的人是18岁到35岁,被联合国选为全球最创新城市。

这种古老与现代的强烈反差,也在当地人身上得到了微妙的体现。行走在街头,头戴基帕(犹太教传统帽饰)、身着休闲T恤加牛仔裤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俨然成为特拉维夫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后来,犹太非营利教育机构中以同洲StandWithUs中国区总经理唐乐超告诉调研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色列人的衣着风格正反映出其“Chutzpah”精神。

熟悉以色列的人,对于“Chutzpah”一词想必不会陌生。“Chutzpah”本身具有放肆、大胆冒险的意思,原本是由希伯来文进入意第绪文,而后又进入英文。一些中国人将其译为“虎刺怕”,借其音又显其意,倒也十分妥帖。

以色列人基本不穿西装,领带罕见,即使在正式场合,西装革履的人也寥寥无几。唐乐超说,他曾随同一名以色列创业者拜访美国投资者,“在约定的见面时间,那位以色列朋友居然穿着牛仔裤出现在我面前,让我哭笑不得。”

然而,以色列人却认为“Chutzpah”是创新之源。首先,这种“放肆”使得当地人无惧失败。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拥有一个好点子,就应马上采取行动,不要因畏惧失败而裹足不前。

在提及犹太人时,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曾这样说道:“任何时候只要你想改变,那就去改变。”佩雷斯说:“每一项从美国来到以色列的科技,到达军队5分钟后,就会被改造。”

一个诠释“Chutzpah”精神的典型案例,或许可以追溯至1912年。那时,几位教育家为了使犹太人接受更好的科技教育,决定建立一个技术学院来传授技能。于是,便有了100多年后闻名世界的以色列理工学院。

从“虎刺怕”精神延伸出来,自信成为以色列人的又一特征。他们认为,沉默寡言或者言不尽意或许反而会使你落后于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企业的雇员们总是敢于挑战老板的决定。

在谈起以色列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差别时,特拉维夫大学校长Joseph Klafter教授就表示,“以色列的大学教授上课前都要做好准备,等着被学生‘挑战’”。在Joseph Klafter教授看来,这种“无所畏惧”的心态,使得本土学生更善于创新。

B.以“修补世界”为己任做全球生意

在犹太民族的传统中,每个人都负有“Tikkun Olam”的义务,意为修补世界,让世界更美好。而这样的观念已潜移默化到创新者的血液中,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耐特菲姆公司,屹立在以色列沙漠上现代农业技术的代表。原本只是为了解决当地基布兹农耕缺水集体企业,如今已经将自己的滴管延伸到世界各地。“人们都在谈水资源稀缺的问题,但鲜为人知的是全球可用水的70%都用在农业上,只有10%是家庭用水。所以,如果我们节省15%的农业用水,家庭用水的节约量可翻一番。”该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官Naty Barak如是解读滴灌技术的重要性。

作为全球最大的滴灌设备生产商,耐特菲姆如今已经更多和欠发达地区的小型农户合作,希望能帮助提供全球80%食物的5亿小农户,种植玉米、谷物、土豆等基础作物。也因此,耐特菲姆开展的众多商业活动都能获得联合国的支持。

对解决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止于大公司。刚刚初创不久的NCF公司,就瞄准全球温室效应来开拓商机。在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日趋严重的当下,该公司能够实现二氧化碳气体的回收再利用,转化成燃料、肥料等。“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为排放者带来营收的技术企业。”公司创始人David Banitit说,NCF对外的宣言就是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这种以“帮扶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再加上人口稀少,资源贫乏的自然禀赋,也让绝大多数的以色列创业公司将视野放在全球市场。

来自以色列风投研究中心(IVC)的数据显示,以色列高科技企业80%的资金来源于国外,今年或明年或许还将增加到90%。其中,位居榜首的是美国。而近年来中国在以的投资增长迅猛,已经坐上第二把交椅。

“在此领域全球将会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市场。”David Banitit已经是第三度创业了,他对这次项目的前景十分看好,现在已与澳大利亚等各国钢铁制造商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为了再获得1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现在他正满世界奔走寻找合适的投资人。

事实上,要做成全球生意,以色列公司并不乏底气。与中国的创业公司偏好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同,以色列的公司骨子里专注于技术创新,而且多在某一领域占据全球领先位置。

在历经了半世纪沧桑的耐特菲姆的总部,Barak为中国的访客讲述了一个颇具意味的故事:1935年,耐特菲姆滴头的发明者在一次拜访朋友时,发现朋友家有一棵树长得比其他的都要好,原来树旁水管有个小漏洞,其渗出的水流正好滋润这颗树。也正是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耐特菲姆创始人的灵感,开发出对现代农业影响深远的滴灌技术。

经过不断的更新积累,如今耐特菲姆已经开发出深埋地下18年依然可以精准工作的水管,以及使用寿命更长、不堵塞的低流量压力补偿性滴头。从最初的简单灌溉到水肥融合,再到用手机APP可监控各项参数的植物管理系统,应用范围也从以色列的沙漠扩展到中国、马来西亚、德国等各种干湿气候的地区。“新技术是要不断更新的,我们一直都在思考。”Barak说。

C.“开放之城”激发全社会创业动能

漫步在特拉维夫市的罗斯柴尔德大街上,以色列最大的银行“工人银行”、以色列的证券交易所与众多创业公司交相辉映,与中国大城市行色匆匆的上班打工族不同,这里到处到洋溢着自主创业的个性。

“在犹太教的传统中有一种平行逻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每个人自己承担起思考的责任,禁止别人替你思考。”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张平对以色列创新能力的起源曾做过系统性研究,他认为,在平行逻辑下培养出来的人,首要追求是一份独立的事业,不会心甘情愿去替人打工。“在我教的学生中,愿意去创业的人比例还是比较多的。”

David Banitt告诉记者,在以色列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两个犹太人可以创造五个想法。“数据显示,所有创业者中只有一成成功,9成都失败了。但以色列人不惧怕失败,认为我可以再创一家企业。”

而对于这些大多一穷二白的创业者而言,年轻或许是最大的资本,也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主要动能。

虽然身为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但特拉维夫面积仅有52平方公里,人口48万。但就在这里,每平方公里就有19个创业公司,每431人中就有一家创业公司,成为全球人均创业家最多的城市,而在此背后是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18—35岁的人口占了1/3。

年轻的创业家生活在这里,可以选择早上去海边冲浪,玩累了再去街边遛狗。当加班到深夜后,又可以到邻街的酒吧里去喝一杯,顺便和其他创业者争吵几句。说不定在争得脸红耳赤的过程中,又会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

在追逐个性的同时,以色列的年轻人还敢于挑战自我、走出安逸。“希伯来语里形容某件事情很难的时候,我们会说‘它像汉语一样’。”出于对汉语学习的兴趣,“80后”的姑娘凯琳3年前考入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2014年又到北京的清华大学接受了5个月的汉语培训,如今已经担任一家中国在以创投公司的项目经理,除了平日忙于各种商业活动外,她还在攻读安全与外交专业的研究生。

影响以色列创新文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移民。历经近70年的发展,这个由全世界犹太精英建立起的国度,不仅是犹太民族共同信仰的归宿地,更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乐土。

Jeremie,在法国巴黎长大的犹太人,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新奇的想法。“作为一个犹太人,生活在法国是不会太方便的。但在以色列,却不会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觉得不便。”现在,他的3D打印公司pzatech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助力下应运而生,并参与了特拉维夫大学的加速器,在欧盟举办的"fabulous"创业大赛中斩获了第二名。

在Jeremie看来,法国的创业生态较为保守故旧,一些好的想法也常被扼杀在摇篮中。而在以色列,一切皆有可能。“以色列的创业氛围很好,比如我在众创空间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就可以咨询‘老兵’,他们可能已经历过这些阵痛,这里有一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氛围。”

政府层面也为营造开放多元的移民社会“添柴加火”。特拉维夫市政府国际关系主管Mira介绍,特拉维夫正与世界多个城市洽谈合作,目前已确定了德国柏林和法国巴黎,让三个城市之间的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我们向国家申请创业签证已经获得审批,今后外国人才可以在两年的时间,加入以色列50个加速器的其中一个。”

■案例

一名以色列“洋女婿”眼中的中以文化

“叮!”手机提示有一封新邮件。点开一看,发件人是Nick(受访者化名)。就在三小时前,笔者刚把一封拟好的采访提纲电邮给他。

与Nick的相识纯属偶然。今年1月初,在以色列之行出发前夕,笔者无意间与一位朋友提起这趟跨国调研之旅。巧合的是,他的大学同学Nick正是一位以色列人,目前在香港一间跨国律师事务所工作。此后,在与Nick打交道的过程中,笔者对以色列人有了更多感性认识,包括待人友善、处事认真。

在香港生活多年,Nick已深谙中以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并能熟稔地游走在两种文化语境之中。最典型的表现是,他能用简单的中文交流,习惯使用微信,并且未婚妻是中国人。

“中以文化之间确实有很多差异。”当聊起文化差异的话题时,Nick打开了话匣子,“我觉得以色列人性格更为直率,更爱与人辩论,更愿意指出他人观点的不足之处。”

“以色列人虽不如中国人勤奋,但‘完成任务’对我们很重要。”Nick解释道,如果目标尚未达成,即便之前已付出很多努力,以色列人仍会绞尽脑汁达成目标。

与此同时,身为一名律师,Nick认为在以色列,法律与合同义务能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执行。“中以两地营商环境也有不同,在以色列没有那么多国营企业,人际关系没那么重要。”

差异固然不少,但中以文化之间仍存在诸多共性。

在Nick印象中,中国人与以色列人都不太拘泥于规则。而且,两者都热衷于创业,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且勇于承担风险。无论是中国商人还是以色列商人,都很聪明、勤劳。

此外,在对待家庭、教育乃至生活等诸多议题上,中以文化也持有相同的态度。Nick说:“在这两种文化中,家庭观念都很浓厚。例如,我们很享受和家人一起用餐的时光。而且,大家都重视教育,热爱美食与旅游。”

“相比于欧美文化,中国与以色列的文化可能更为‘合拍’,既有共性,而且差异之处也能相互包容。至少,我认识很多在中国生活的以色列人,也认识很多在以色列生活的中国人,他们都与当地人相处得不错。”说完,Nick还不忘打趣道,“或许我的观点不太客观,谁叫我是一名中国女婿呢。”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芃琹 罗湛贤


编辑 万稳龙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