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红军纪念园:红四军革命遗址成就红色景区

南方+ 记者 施诗  2016-07-06 18:02

1929年至1930年间,红四军在朱德、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三进平远,两度驻扎仁居镇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留下了光辉足迹。红四军革命遗址如今越来越受重视和保护,陆续发展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典红色景区,传承发扬着红军精神。近日,《南方》杂志记者走访平远县红军纪念园和仁居镇的革命旧址群,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

平远县红军纪念园。

革命遗址变身红色景区

平远县红军纪念园坐落于当年红四军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真理的地方——仁居镇东较场,该纪念园是广东第一个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为主题的纪念园,规划面积200多亩,包括展馆区、纪念塔区、纪念亭区、休闲区4个主要功能区。记者在红四军纪念馆看到,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反映了平远革命历史。

在红军纪念馆,讲解员陈丽芳指着红军标语墙告诉记者,红四军在平远期间,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在大街小巷书写宣传标语,平远也是广东省红军墙标最多的县。“全省保留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不同的红军墙标共304条,平远有123条,其中单仁居镇就有114条。”陈丽芳说。

仁居镇不单红军墙标多,红色遗址也多,包括民国广东四大银行金库旧址、仁居红四军第一纵队革命旧址2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在仁居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部旧址看到,门前屋内架着脚手架,是工人修缮使用的。平远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陈倩兰介绍说,政府争取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万元对司令部旧址进行了立项修缮,后勤处旧址修缮工程也已立项。此前已对平远红四军第一纵队军需处旧址及民国广东四大银行金库旧址等列入文保单位的旧址、遗址进行了修复工作,并将金库开发为纪念馆。

据介绍,在红军纪念园的扩容提质规划中,纪念馆还将开发各种红色旅游纪念品,并与周边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部、军需处、后勤处和东门街谢屋等串珠连线,打造完整的红色旅游路线。未来,仁居镇将形成“一园、一地、一山、二村”的总体发展格局,“一园即红军纪念园,一地是慈橙农业产业基地,一山是大华山景区,两村是红色古村落仁居村和三省集市村古丁村”。其中仁居村将被打造成“民国风情小镇”,将革命遗址修缮好后,还原当年抗战时期的样貌,以特色旅游吸引游客。

红四军三进平远

红四军三进平远,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土地革命时期,地处粤北山区的平远与中央苏区一脉相连。毛泽东与平远的群众接触密切,对平远的经济社会状况也非常熟悉,他在著名的《寻乌调查》报告中,就有20多处提到平远。在1929年11月到1930年5月这段时间,朱德、陈毅、朱云卿、林彪、罗荣桓等将领率领红四军三次进驻平远,而平远则为红四军发挥了港湾的作用。

1929年10月31日,红四军撤出梅州梅城,11月1日来到了平远县石正中学,朱德随即在学校礼堂里作演讲、传播革命思想。当时,朱德作了题为《要为革命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演讲报告,他激励师生们奋发向上,为革命的胜利作出贡献。80多年过去了,朱德激情澎湃的演讲依然萦绕耳旁,石正中学一直把它当作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

教师凌雷在读中学时就听自己的老师讲过,如今他又把这个历史故事传授给他的学生:“当时我在读高中,我在革命传统课上了解到‘只有革命才能使中国有出路’,使学生们知道美好的今天来之不易。”

而在平远的当天晚上,陈毅在当地天主教堂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紧急扩大会议。80多岁的退休教师黎旺本对记者说:“这里以前是教堂,现在被改成小学。大革命时期,红军来到这个教堂。朱德带领的部队,从梅县经过这里,在这里住了一晚。以前这里的老墙壁上还写着‘红军万岁’。”

前委会议总结了红四军出击东江的经验教训,传达贯彻了中央九月来信,讨论并草拟了向粤前委转中共中央的前委报告。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周恩来选集》里收录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其中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红军的根本任务,并且首次以文字的形式提出了“群众路线”,为红军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平远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王远明评价“九月来信”的最大意义是肯定了毛泽东的建党建军思想,重新确立了毛泽东为前委书记,石正是红四军走上正确路线的发源地,为古田会议的召开进行了思想和组织上的酝酿。

红四军在石正镇驻扎了一个晚上之后很快就离开了平远。但是在12天之后,也就是1929年11月13日,朱德再次率红四军来到平远,这一次则到了当时平远县城仁居镇。红四军第二次到平远是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为与毛泽东率领的第四纵队汇合,寻求新的团结。从江西出发,会师闽西,途经平远时攻占了县城仁居镇,不过只逗留了两天就撤离了,但是半年之后红军再次回到了仁居镇。

仁居镇98岁的黄禄源对红四军第三次进驻平远记忆深刻,他说:“那时我14岁,镇里大街有间布店,我父亲在那里打工,他带着我。刚开始听到红军来了,大家都害怕地跑开。红军在大街上呼唤大家出来,说‘公平交易’。听说红军是好的,大家才走出来,我也才出来打开店门做生意。红军来我们店里买红布,那时候红布很畅销,因为要做红袖圈。街上有巡逻队,五六个人一队,每个人都戴着红袖圈。”

红四军在仁居镇逗留18天,在当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群众们更加清楚红军的政治主张,红军帮助我们建立了党、政、军、工会、商会等组织,推动了平远的土地革命和全县的暴动。”王远明说。

为中央苏区构筑南部屏障

1930年5月14日,红四军遵照前委指示,派纵队司令员林彪率领第一纵队1000多人从江西寻乌分兵平远游击。中共平远县委立即组织全县农民响应红军号召、打土豪分田地,分期分批发动暴动。暴动分为四期,为期各七天。第一期是仁居、河头、八尺;第二期是东石、坝头;第三期是大柘;第四期是长田、热柘。参加者达6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60%以上。暴动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和县模范赤卫大队,同时成立了覆盖全县的5个区革命委员会及其赤卫队,此次暴动人们习惯称为“平远五月暴动”。“五月暴动”战绩辉煌。没收稻谷2000多石、光洋18000多只,缴获各式枪支60多支、子弹700多发、各种物资一大批,合计上交红四军光洋2000多只、马1匹、粮食20余石、猪5头。

红四军到仁居后,东石石北群众强烈要求派人到仁居找红军。第一次派出白岭村赤卫队员曾福香,第二次派出赤卫队员刘矮三,第三次派出灵水村赤卫队员林登寿,均在途中(畲脑)遭敌杀害,第四次派出赤卫队员李万均、林庆洪绕道大和嶂 ,经上举、乌柘溪到达仁居,终于请来了红军。

1930年5月21日,红四军派出第一大队,由队长王良、党代表李赐凡率领推进东石,协助三区区委开展暴动,建立区革命委员会。红军兵分两路开进东石,一路由洋背大路,一路由连鲤塘小路。东石赤卫队亦分两路迎接,引导红军包围敌人,以有效消灭敌罗俊超部的有生力量。红军势不可挡,敌人闻风即逃。

红四军三进平远播撒了革命火种,为中央苏区构筑起坚固的南部屏障。当年召开群众大会的东较场建起了红军纪念园,在展厅里面有一扇拼接而成的标语墙,这些标语成为红军在平远开展革命活动的鲜活见证。

“国民党回来以后,老板姓把这些墙上的标语用石灰水涂好、覆盖好,才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仁居镇人大原主席冯锡煌指着纪念园里的墙标介绍说,1981年的时候省博物馆到仁居镇普查,来到了这里。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全省不同类型的标语总共有304条,而其中平远就有123条,在仁居镇就有114条。“这些内容不一样的墙标,就是红军留下不走的宣传队。”

红军三进平远实现了打通赣西南苏区与东江苏区的战略目标,使其成为两个苏区之间联系的重要枢纽,为中央苏区构建了坚固的南部屏障,平远人民为革命的前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南方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陈峥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