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故事|河源人邬大昕开凿了黄埔古运河

河源发布 记者 凌丽 谢少娜  2016-06-26 10:19

开凿黄埔古运河的人是宋代广州佥判邬大昕,这是个河源人。

据有关文献记载﹐珠江口在唐代是很宽的﹐从广州到南海庙(即菠萝庙)﹐不过八十里水程。可是菠萝庙前的狂涛怒风﹐已使一些官吏惊震色变。所以到了宋代﹐由东江到广州的人都怕经过狮子洋。此时,便有人提议着手在鹿步滘附近开凿一条运河﹐以利交通,由东江连贯到南海庙﹐该运河在宋代成为一条东江与广州间极其重要的运河﹐此后每天都有大量船只由此进出。开通此运河者正是广州佥判邬大昕。

人物简介

邬大昕,字东启。河源县城镇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任广州佥判(佥判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宋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

邬大昕与嘉佑二年(1057年)的探花罗恺、天圣二年(1024年)的进士王汝砺一起被称为“北宋河源三进士”。

黄埔古运河与这个河源人的关系

黄埔是珠江出海口,是广州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南海神庙前的扶胥港,古时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魏晋时期,扶胥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已十分繁荣。唐宋时代,扶胥港成了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宋代自扶胥港出发的商船可达“西南诸蕃三十余国”,“夷舶往来,百货丰盛”。扶胥港旁的扶胥镇(今庙头村),是广州周边十分繁华的地方。

然而,从东江和珠江方向往来扶胥港的船只,都要经过风急浪大的狮子洋。而狮子洋是东江与珠江交汇之处,过往船只很多。天气不好时,狮子洋白浪滔天,波涛汹涌,一些吨位较小的船只常在狮子洋被吞没。台风季节,往来扶胥港的小船根本不敢路经狮子洋,严重影响了运输贸易。

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时任广州佥判的邬大昕(宋代幕职官)奉命处理此事。他走街串巷,开展实地考察发现东洲与黄木湾之间水路交通很是不便,波罗庙前的黄木湾逐渐淤浅,不少船只只好在港外下碇,时有风暴沉船的危险。

为方便当地出行开凿运河

在当时,水路交通是很重要的出行方式,水路有阻碍,会给百姓带来许多不便。于是他决定开凿运河。

很快,他便做好计划并开始施工。邬大昕决定将鹿步湖岸凿开,工程东自东洲驿,西接波罗庙前黄木湾,长15里,这样,可以使两地十余里的水路畅通,便利来往行人交通运输。

他就巧妙地利用珠江北岸一些河涌,修筑了一条黄埔古运河,避开了狮子洋的风浪。古运河全长约8公里,最宽处约150米,最窄处约25米。其中,古运河从南岗头到南海神庙的戙旗岗长约5公里,从南海神庙到现在的黄埔港长约3公里。

古运河的开凿,使黄木湾上的海船有了一个安全的避风之所。同时,建成后的古运河可航行100吨以下的船只。因此吨位较小的船不但可经古运河全天候往来扶胥港和东江,避开了风急浪大的狮子洋,还节省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航程,扶胥港从此更繁荣了。“舟行安利,人皆德之”。

后人铭记他的丰功伟绩

为了纪念邬大昕的功绩,广州人民在鹿步口为他建了祠庙(已废),惠州及河源均将他祀于乡贤祠。番禺南村邬氏大宗祠内,有清代著名学者陈澧书“鹿步滘讴忠匾”,记述了他的功绩。

其实,邬大昕是客家人,退休后受广州人挽留,长住广州白莲池(今教育路一带)。那时,他常常拄着个手杖放游于药洲(五代时南汉刘岩所建)之滨,风神秀逸。公务之余,邬大昕不忘吟诗作赋以涵泳性情,《全宋文》收有邬大昕两篇文章。




编辑 李明秀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