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日报 2016-06-15 10:35
文人七件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足以见得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在潮汕地区,人们无茶不欢。在诸多潮汕名茶之中,产自揭东坪上的绿茶,以口感醇厚、回甘好、长期喝不伤胃而享誉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
说起最具潮汕特色的茶,自然少不了产自揭阳本土的炒茶。揭东坪上的绿茶以口感醇厚,回甘好,长期喝不伤胃而闻名,具有生津解渴,消食除腻,降低血液的胆固醇含量、血脂浓度,防止动脉硬化;防癌抗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它也以经济实惠和适合功夫茶冲泡得以传开,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
▎由一户到全村的特色产业
揭东区玉湖镇坪上村地处小北山主脊,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村庄象一口大锅,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的塞湖尾海拔1144米。高山茶园独处高山峻岭,环绕村庄,土质松软,呈微酸性,天然泉眼众多,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坪上绿茶的种植和炒制,则要从100多年前的“鸟啄茶”说起。清光绪年间,上山砍柴的坪上村民林想意外地从一堆鸟粪中拾得一颗树籽。树籽被埋入土三年后育发成树,树上的嫩叶经炒干再用开水冲泡后,汤色澄澈、味清香,饮之不仅解渴生津,还令人回味无穷。他将树上的树籽收集后,育发成树,再而播种成林,以种植茶叶为业。他还不断改进、总结出一套制茶工艺,形成了林想的“鸟啄茶”品牌。
“开始是林想一家种植与制茶,后来他将技艺教给其他村民,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到后来家家有茶树,户户会炒茶,坪上成了远近闻名的绿茶之乡。”玉湖镇文化站站长吴文乔告诉记者,自林想之后,坪上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沿袭着祖先的种植技术和炒茶工艺,一代一代地传承并发展着坪上绿茶的种植和加工。新中国成立前,坪上山路崎岖,全靠肩担流通茶叶,即便交通条件差,也招来了不少外地慕名而至的商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茶的生产和销售一路看好,茶农种植和制作炒茶的积极性也随着提高,坪上村不断地拓展绿茶的种植规模,并逐渐向规范化、品牌化生产。
▎独特技法成就温胃好茶
有别于普通的炒青绿茶,坪上绿茶茶性温厚,即使多喝也不伤胃。这有赖于坪上绿茶独特的制作技艺,特别是在炒制时,用足中重火,使绿茶的茶性由苦寒变得温厚。因而,新炒茶具有性温偏热,味甘,养胃提神的特点。而经年储藏的“老炒茶”,颇似优等普洱茶,醇厚柔滑,且具有消痰化淤的功效,为嗜好烟酒的中老年人所喜爱。
在坪上村村民林锡坤的茶厂里,记者看到,炒茶的滚罐、风柜、择茶机、筛茶机等自动化制茶机械也正热火朝天地开动着。伴随着炒茶的哗哗声,浓郁的茶香蔓延到屋外。林锡坤从1988年开始承包山地种茶,自家有40多亩茶园,年产半成品茶上万斤。提起采茶制茶,他如数家珍。“坪上绿茶从采摘到升茶成品,讲究不能经过日晒萎凋和揉团放置等自然和人工的发酵过程。茶叶要当天采摘,当天炒制,这样做出来的茶才好喝。”林锡坤告诉记者,茶叶从枝头到茶盅,要经历过杀青、揉捻、烘工等多道工序,整个过程少则20多小时,多则30多小时。而经历过那么多复杂的人工,5斤青叶只能炒出0.3~0.4斤茶叶,不得不说是一种“奢侈”。
林锡坤年届古稀的堂兄林罗荣,特意拿来竹制茶箕,向记者演示手工揉捻。他说,揉捻茶叶必须要把握好手上的轻重。下手重了,茶梗和茶叶破碎,那就影响形状美观了。下手轻了,又不能让茶叶水分排出,会影响口感。他告诉记者,炒茶是一项技术活,火候的把握、炒制的时间等等都要随着茶叶的老嫩、水分含量不同有所变化,这些全凭个人经验,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即使是现在引进了机械化,但只是提高了生产效率,总体上制茶的时间并没有缩短,炒茶的技巧也仍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方能掌握。
捧一把新出炉的茶叶,泡上煮开的山泉水,顿时茶香四溢。初尝清香带涩,细品甘甜压舌,令人回味无穷。这些日光摩挲过的,雨露滋润过的,炉火烘炼过的小小茶叶,赋予无限美好的味觉冲击和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