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10:39
远近闻名的陆丰“滚地金龙”堪称是中国“龙”图腾舞蹈的一绝。近日,记者采访了刚从外地表演回来的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滚地金龙艺术指导和队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锐胜。
黄锐胜向记者叙述了滚地金龙从传承、保护到发展、创新的过程。
黄锐胜称,1978年开始,在保留了大安镇南溪村民间地龙舞原生态的前提下,前后三次参与设计创新了民间地龙舞的内容与形式,并改进和丰富了它的表现技法,使原来只局限于乡村表演、没有名称的乡村宗族民间舞蹈,首次有了“滚地金龙”名称,演变成既适合于乡村表演、又精于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成为中国民间龙舞名符其实的第一“绝”。
此后,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华舞蹈志》,南溪村因此在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滚地金龙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 2011年6月,滚地金龙在浙江省宁波市参加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时,其表演让当时的专家评委眼界大开,他们说:“常见舞龙在天上飞,这在地上腾挪的罕见,真的是第一次领略了!”滚地金龙因此获得大赛金奖。2013年5月,经各级文化部门推荐,滚地金龙参加广东省政府组织的赴白俄罗斯、乌克兰进行“广东文化周”的演出,第一次观赏到这种龙舞的外国朋友场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惊讶声和掌声。
将地龙舞命名为“金龙戏水”,创设8个表演舞段,丰富表演音乐。
据黄氏家传记载,滚地金龙的前身民间龙舞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先为宫廷娱乐节目。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地龙腾飞”的舞蹈传本。舞龙为龙头、尤身及龙尾三部分组成,全长7米。龙头用竹牌扎成框架裱上棉纸彩色,龙身用布料缝制并彩绘成鳞状。表演时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并按规范的舞步程式作滚地表演。
和其他乡村年节表演的“虎狮”舞节目一样,南溪民间龙舞的舞法是传统的,其程式也是传统的,由参神,排大小门,走四门,滚龙,洗麟,戏水,瞌睡,起龙,转圈,咬尾,迎大小门,参神等步骤组成。当时只是一般的龙狮舞,没有名称。整棚舞由武术表演和滚龙表演两部分,表演时间超过2小时;队伍演员超100人。
1978年,陆丰县文化部门的同志在南溪村看了滚地金龙的表演后,建议规范这种民间舞蹈。当过教师的南溪村老艺人黄天枢和黄锐胜他们商量研究,把这龙舞命名为“金龙戏水”,设定了“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8个表演舞段。同时,删去了比较冗长的武术表演,队员减为30多人。于是,龙舞第一次有了名称,而且将表演时间也缩短成30多分钟。龙舞原来的舞蹈样式完全保留,一点也不变,但其艺术的观赏性多了起来。
为了配合“金龙戏水”,他们进行第二次创新,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先后由老艺人黄智裕和他的一手带出来的黄宽远为主创人员,采用打击乐为主,以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为基调,乐器组合有鼓、锣、拔、吸呐、笛、弦等,创作出不同的曲调,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和舞段为“金龙戏水”伴奏,整组舞蹈动作没有停顿间歇,一气呵成。使得“金龙戏水”舞大气雄浑,铿锵有力,英气磅礴。
1986年,金龙戏水作为传统民间舞蹈曾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三等奖。1989年,南溪舞龙队应邀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欢乐节演出20多天。
将“金龙戏水”再改叫“滚地金龙”,丰富表现技法。
为了叫响龙舞,从省城回来后,黄锐胜就和其他老艺人研究后,干脆把龙舞命名为“滚地金龙”。
1990年,中央舞蹈学院几名专家来到南溪村,指名要看 “滚地金龙”。只见两名演员分别一爬进龙头龙尾,两个人变成了一条卧地龙。龙头开始在地上慢慢摆动,龙身渐渐扭成一团。突然它倏地往前一蹿,变成一条神采奕奕的游地长龙。只见龙头时而昂首前进,时而回头顾盼。它眨眨眼,伸伸舌,晃晃耳朵,犹如真龙降临。围观的人们精神大振,拼命鼓掌。那龙得到鼓励,一圈一圈在地上盘卷,又平地往上一跃,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八个舞段的表演显示了套路众多、舞姿精彩、技艺高超的特点。“滚地金龙”有时根据舞台需要,可以将表演缩短在15分钟,让观众在较短时间内欣赏到独特的龙舞蹈。
在专家们的建议与指导下,黄锐胜对“滚地金龙”又作了第三次舞蹈创新,主要把传统的单调、呆板、静止的动作进行修改,尽量让动作做得细腻、形象和生动,使得这些动作成为滚地金龙的“独一无二”的动作,是其他龙舞所没有的。
比如,原来滚地金龙的“追尾”动作,是在地上进行,且表现出“一伸一缩一追一咬”的追逐套路,形式简单而单一。为了将滚地金龙“精神”与“灵性”表现出来, 黄锐胜将“追尾”动作改变 “高头追尾” 动作,并赋予心里活动。龙头眨着眼睛对着地上的龙尾进行感觉、审视、认知,然后追逐、快速出击。但龙尾突然向上一举,在空中摆动,龙头立即往上一扑,却落空了。这时,龙头高高昂起,用居高临下的态势盯着龙尾,悄悄靠近,往下一咬,但又被逃脱。龙头大怒起来,左右摆动,嘴巴大张,两眼圆睁,它揪准龙尾一个不留意,马上猛扑过去,终于将龙尾牢牢咬住了。这样,动作逼真生动,心理刻画细腻,情节丰富有趣,观众连连喝彩。
2010年,根据舞段的需要,黄锐胜又增加设计 “龙翻身”动作,这一“地上360度翻滚”的 “高难”,在于滚翻动作必须在不影响龙体运动速度、幅度、美感的前提下完成,而且龙体运动轨迹要流畅,龙形要完整,运用技巧动作要准确规范。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训练,表演者终于熟娴地掌握了,把“龙翻身”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携着有“龙翻身”、 “高头追尾”等优美动作的滚地金龙,更加丰富了中国民间龙舞的文化元素,提高了中国民间龙舞的艺术品位,拓展了中国民间龙舞的表演技巧程式,给世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民间舞蹈艺术美,彰显了地方特色文艺。
在创新后发展,在发展中扩大。
南溪村的滚地金龙传到今天已经十七代了。他们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后发展,在发展中扩大。他们不忘把滚地金龙传出村外,现在由该村的金龙艺师和传统武术师将它传到同一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等村,又传到潭西镇深沟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扩大滚地金龙存在与表演的范围。
【原标题】中国民间龙舞第一“绝”——陆丰大安镇南溪村创新滚地金龙小记
【来源】汕尾日报
【作者】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