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记者 南盼 2016-05-25 11:32
2012年以来,三水区已经投入了约7900万元,对西南中心城区易涝点进行了治理。
隔三差五的突降暴雨宣告今年的汛期已经来到。5月中旬的那场强暴雨来袭,让佛山乃至珠三角多个地区“小船说翻就翻”,“水浸街”严重的路段甚至能够上街捞鱼。而在素以“水城”闻名的三水,时常被市民诟病的“水浸街”,今年却少了许多“吐槽”之声。
一场暴雨考验一座城市的良心,一条街道的清爽关乎市民的出行安全。被市民“吐槽”已久的“水浸街”问题,似乎今年有较为明显的好转。是雨势不够大,还是“水浸街”整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对这项市民身边的民生大事,记者带着疑问进行了采访。
1.三管齐下排涝成效显著
经受暴风雨考验能力越来越强的背后,是三水坚持多年水网整治的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三水区已经投入了约7900万元,对西南中心城区易涝点进行治理。
中心城区“水浸街”整治工程建设成果已有成效。
2015年10月受台风“彩虹”影响,西南中心城区排水经历了严峻考验,虽出现局部较大内涝现象,但总的退水时间和受浸程度比2006年台风“派比安”来时有很大改善。而今年汛期以来,西南中心城区排水和退水时间进一步缩短。
然而,随着三水中心城区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原有排水管网排水标准低,一些市政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排水体系,城市蓄容不断减少,地面硬底化不断扩大,使排水汇水时间大大加快,在遭遇强降水时,个别区域还可能存在局部的水浸现象。根据2015年内涝情况分析,在遭受特大强降雨时,三水区还存在文锋西旧党校、三达路、一环东片区等3个较大易涝点。
三水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三水还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中心城区易涝点改造建设工作。据透露,2016年,三水区计划投资约6200万元,对文锋西旧党校片区、一环东路片区易涝点进行整治,目前,该两处易涝点正处于设计阶段,预计将于9月份动工建设。此两处易涝点改造工程完成之后,将直接分流文锋西路旧党校片区、一环东路片区排水至西南涌,尽可能减轻大棉涌排涝压力,有效改善水浸现象。
除了按计划推进中心城区易涝点的改造建设外,三水区还将坚持多管齐下,助推城市排涝能力提升。“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落实涌道清淤、新建排涝泵站以及加强排水防涝管理工作。”三水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三水计划将投入约200万元对大棉涌城区段约4公里涌道进行疏浚,有效提升大棉涌蓄洪和排涝能力,“该项目已于3月底开工,预计5月底可以完工,工程建设实施后,三水‘水浸街’现象将更进一步缓解。”。
高丰泵站的重建是三水助推城市排涝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该泵站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西南涌,据悉,三水区计划投入1.9亿元对高丰泵站进行重建,通过新建排涝站及新开高丰主干涌,将三水新城百旺城片区、一环东十四、十五区域从西南涌分流排涝,减轻大棉涌排涝压力,有效改善大棉涌水位对中心城区排水顶托现象,确保城区排水管道排水顺畅。目前高丰泵站及其引涌工程正在施工中。
为加强城市排水防涝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三水区相关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和佛山市水务局《关于开展全市各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三水区实际,三水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在2014年即着手编制《佛山市三水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并即将印发实施。
“未来,三水区将以此规划为指导,科学开展区内城市配套雨水管网工程和防涝、污水排放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全面建立城市排水防涝体系。”该负责人表示。
2.城区下水道清淤将常态化
在三水区西南街道市政管理所办公室内,几顶大大的太阳草帽和几双塑胶雨鞋依次摆放在茶几和柜子一角,“我们随时做好紧急出动的准备”,西南市政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每次暴雨来临之前,市政管理所都会发布“做好防御强降水和强对流工作的紧急预案”,提前做好防御准备。暴雨倾盆,当市民们都在赶回家避雨的时候,市政工作人员便会集体出动,清理路面水栅等进水口、检查道路下水管道排水情况。
“三水‘水浸街’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年完善提升路网排水系统的结果。”该负责人表示,在市民看不见的背后,水务及市政等相关部门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其中有一项重点工程就是下水道清淤。
“水浸街的成因是城区地下排水系统老旧,设计不合理。”该负责人说,在他看来,三水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管径太细,设计之初的城区排涝标准是10年一遇级雨量4天内排干,而该标准显然无法满足目前城市的快速发展需求。再加上三水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大多未实现雨污分流,年深日久也易致下水道淤塞。
在既有的城区格局下,如果要对地下管网作整体改造的成本过高并不现实,为此,三水目前形成的系统整治思路是:先对中心城区下水道清淤疏通,再针对部分水浸黑点进行综合整治逐个击破,并辅之以雨水泵站抽水排涝。
对三水西南健力宝南路的铁路桥涵“易涝点”的改造正是秉持了这一思路。“逢大暴雨要避走健力宝南路铁路桥涵”已经成为老三水人的既有共识,而在今年汛期的几场大暴雨中,这个桥涵却并不那么可怕,一辆辆穿行而过的小汽车正在改写“避走”的历史。
“为了缓解这个桥涵的‘水浸’现象,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是对桥涵道路下面的排水管道进行了整治清淤,另外还在旁边的文化公园东门处增设了一个排水泵站。”该负责人介绍,每当暴雨来袭,泵站便启动工作模式,抽水排涝。
“治理水浸,功在平时”,他表示,除了对道路排水管道例行清淤之外,环卫工人们每日的例行道路清洁等工作也都为下水管道的畅通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