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记者 何道岚 2016-05-23 10:19
广州增城下围村,老上访村、问题村,曾因干群关系紧张“闻名”。
2014年初村级换届选举以来,下围村党支部探索和实践以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治村理社变革,还权于民,“上访问题村”摇身蝶变为“村民自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民主法治如何惠及民生?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390万元迅速提升到2015年的1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800多元。
建立议事制度还权于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下围村是当时增城开发区所在地。然而,大开发并没有给下围村带来大发展,反而因为村务财务不公开,村里事情少数人说了算,作为民主决策核心机构的村民代表会议被边缘化。并由此在围绕集体“三资”控制权和处置权的争夺问题上,形成了激烈的干群冲突和派别冲突。下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问题村”、“上访村”。
2014年初第六届村级换届选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下围村党支部探索和实践以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的治村理社变革,建立规范的村民议事厅和议事制度,实现了还权于民,和谐稳定顺理成章,一跃从“上访大村”和“问题大村”摇身蝶变为“村民自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下围村将权力制约的成功经验归纳为三个“防止”,即防止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意志代替村“两委”的集体意志,防止村“两委”的简单少数意志代替村民代表的大多数意志,防止人民群众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实现“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一事一议真正惠及民生
如今,一事一议已成为下围村惯例,村民也习惯了自己做主。前年10月,下围村第13次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在下围村清水塘及塘尾一带改造建设沙庄公园”。当时,这块地上有1万多平方米的“霸建”,如果拆迁补偿要2000多万元。但村民代表表决要求村民违建自拆,一分钱不赔。
村委会主任郭庆东说,因为征地问题现在有3栋烂尾楼,烂尾了有20多年,刚好旁边有个楼盘要开发,“开发商通过各方面压力叫我卖给他拆掉,3万多平方米800多万元卖给他。但我做不了主,为了消除压力我就提案。”表决当天,郭庆东也请了开发商过来,让他给村民讲述卖楼的好处,让他参与进来,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村民代表的意见开发商也当面听取。
经过村民代表商议,他们说怎么都不会卖,只能便宜一点出租,后来否决了卖的议案,赞成出租,没有一个人同意卖。郭庆东说,他让开发商看到村民代表的决定。
“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没有损害村经济效率,民主法治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发展成绩单:下围村盘活一批有争议和纠纷的闲置土地,引进了多个优质项目,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390万元迅速提升到2015年的1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多元。到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2000万元。同时,通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建设了广场、公园、老人活动中心等一批设施,现在村内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下围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分别对下围村的创新实践进行了观察报道。2015年5月,下围村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5年12月,下围村基层治理经验写进了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在广州全市推广。
村民议事厅开遍200村
增城石滩镇党委书记潘小航昨天向记者介绍,石滩镇以下围村作为试点,全面建设村民议事厅,“现在这个村民议事厅复制推广的速度非常快,全镇49个村居,到6月底就要实现全覆盖。” 他表示,目前增城有284个行政村,至今年4月已经有超过200个行政村建成了村民议事厅,使得村民议事厅成为了镇村法制议事堂、道德大讲堂,也成为了村民治村的大本营。
潘小航说,自3月底启动“两学一做”工作以来,石滩镇全面开展“三塑”活动:每周一要抽取8名党员干部进行“塑责”、“塑廉”、“塑德”活动,目的是要增强大家的存在感、方向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使大家能够塑好责任心,当好责任人,把好责任关,耕好责任田,把“两学一做”落到实处。
【原标题】“上访问题村”蝶变“民主示范村”
【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