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 记者 冯瑶君 2016-05-19 11:59
核心提示:
新会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名胜古迹众多,古建筑和老房子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从现代化的高楼旁边转入会城的一些旧街深巷,总会与一些老房子不期而遇。那外墙斑驳剥落的古老建筑常常让人挪不开脚步,不禁令人深思,这些老房子为何建在这里?屋主是什么人?里面有何故事?怀着好奇的心,我们走进了会城几条旧街深巷里的老房子。
天马村南宁街的陈家洋楼
陈氏兄弟的豪宅
走进南宁街,你肯定会惊讶于城市的深巷中还存留着这么一套中西合璧的老房子——陈家洋楼,它被列为“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据附近的老人家介绍,以前的南宁街是富人住的地方,漂亮的房子很多。虽然很多老房子都不复存在,但值得高兴的是,严整大气的陈家洋楼依然受到人们的疼惜,保存相对完整。为我们打开陈家洋楼的门的,是屋主亲戚——玲姨,她目前住在此处,照看房子。
陈家洋楼占地400平方米,凹字型,两层楼,一眼看上去有多个房间,庭院宽阔,栽满了花草。玲姨说,陈家洋楼共16个房间,4个厨房,地面铺着当时十分流行的花砖,窗户都是石凿出来的窗框。
玲姨介绍,这座古宅的主人是陈雨生、陈和两兄弟(陈雨生就是玲姨的外祖父)。陈氏兄弟祖籍天马村,上个世纪初,陈氏两兄弟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澳洲(又有说是美国旧金山)发展。他们最初到当地是做农民,节衣缩食,将存下的积蓄带回家乡,在南宁街买地盖房子。因为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陈氏两兄弟带着设计图纸回国,对整个房子的建造要求十分严格,每一块青砖都经过人工打磨,整个房子建造历时4年,终于建出中西合璧的华侨大屋。
洋房建好后,陈氏两兄弟继续到国外谋生,首层由陈雨生的家属住,二层住着陈和的夫人和孙女。这栋洋房一时间在会城家喻户晓,只要一提起“洋楼”,人们就知道是“陈家洋楼”。而陈氏兄弟从国外寄信件回来,也只写“南宁街洋楼”几个字,就能将信件送到家中。
抗战爆发,陈家人从陈家洋楼搬离,再也没有回来住。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陈家洋楼一度成为机关干部的宿舍,陆续住过一些单位的家属,最热闹的时候,陈家洋楼一共住了10多户人家,共66人,被人戏称“七十二房客”。
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落实侨房政策,把洋楼归还主人,陈家洋楼交由陈氏后人继承管理。因为有人家入住,陈家洋楼得以被氤氲的生活气息所滋润,古朴典雅中显出朝气蓬勃。
幸福路上的大宅:
上世纪50年代的 “高尚住宅小区”
在会城象山南麓,有一个路名让人心生欣喜,它就是幸福路。据新会地方文史学者林福杰的著作《新会地名溯源》介绍,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县华侨投资公司在此地兴建了一批楼房,主要是解决归侨、侨眷购房需要,同时在道路两边配以优美的园林绿化,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取名“幸福路”。这批楼房成为了当时会城最好的“高尚住宅小区”。
其中位于幸福路与诗书街交界,一座颇具侨乡特色的岭南风格建筑,让人眼前一亮:碧瓦飞甍,高堂广厦,门前排列整齐的四棵葵树几与房屋等高,展现大户人家的风范,也凸显了葵乡特色。
这座大宅端坐幸福路口,是25—29号,颇有大隐于市的风范,在一份岁月涤洗过的端庄、淳厚之外又不失轻灵,几株硕大的葵树掩映着她,更构成一幅绝美的葵乡画卷。宅子早已成为众多摄影及建筑爱好者关注的对象,在新会说起来几乎无人不晓。
幸福路25—29号的大宅是一个整体建筑,但分为几户人家居住。大宅出自新会著名建筑设计师钟鸣之手,盆趣园、华侨大厦、迎宾馆都是他设计的。目前,大宅由政府管理,分租给生活困难的市民居住。
曾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租住27座的容伯,一提起幸福路大宅,非常熟悉和自豪。“这套大宅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政府建设的,是当时会城最靓的房子,房子的质量非常好。”容伯说,大宅每户各有自己的门口进出,所以租户住在一起,也不觉得互相干扰。容伯住的27座,大约30多平方米,后因女儿买了房子,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搬出来。容伯说,大宅分上下两层,除了一户是业主,其余两户都是租客。
“那个年代,会城90%人都是租房住的,或者单位分房住,我的房子按月收租金,开始是每月10.8元。”容伯说。
填塘地的青砖屋:
上世纪初的华侨屋
城东路因靠着城东市场,马路两边开设了各种餐饮店、外贸店等,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之一。然而,在热闹的建筑背后,有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区域,叫填塘地。
从车水马龙的城东路拐进填塘地,仿佛进入了平和宁静的乡村。整齐排列的老房子有十余所。据介绍,这些房子都是上个世纪初建造的,约有近百年历史,现在由房主的亲戚或者外人照看。填塘地的老房子几乎都是方方正正的青砖屋,古朴大气。人们相信“天圆地方”,因此房子的结构大多数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讲究“稳定”。
填塘地3号是这批老房子其中最大的一座,从外表看,房子是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严谨而保守,然而一打开门,整栋占地约170平米的建筑分为两层,共设有14间房,每间房大约10多平方米。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趟栊门是古老的“防盗门”,左右开启,既通风又保证了基本的安全。负责照看房子的是屋主的亲戚,陆柏昌。他告诉我们,屋主叫张柏维和余秋莲,是台山人。上个世纪初,填塘地靠近“东湖”(是一个大水塘,后不存在),附近又有商业街,道路四通八达,是个宝地,所以张柏维和余秋莲来到此处买地盖房子。和他们一样,填塘地同一个时期,也有一些本地或者外地人在此处买地置业,于是建成了整个片区,形成填塘地住宅区,是个杂姓人居住的地方。
在此处居住了几十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张柏维和余秋莲逃难远离家乡,到墨西哥开辟农场种咖啡谋生,留下了这套房子。“由于房子是屋主出国前建的,因此是传统民居风格,没有西式的东西。”陆柏昌表示,算起来,房子大约有90年历史了。张柏维的后人还在墨西哥,每隔几年会回来一次,他们几乎听不懂中文和广东话了。